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

问答分类: 育儿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
0
育儿经 管理员提问 3 年之前

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如何进行培养呢?怎么在一个普通家庭,把女孩培养得善良,温润,思想独立又快乐呢?怎么把男孩培养得有责任,有担当呢?

10 回复
0
英语万能王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我是英语万能王,我来回答问题。

对于你提出如何培养自己孩子的问题,分享一下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事实上,通过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看出,作为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想要实现心中的梦想也并不是易事,对于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管怎么样,我觉得首先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爱心、有担当、有正能量、积极乐观、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除此以外,孩子的德智体美劳也都应该积极地得到发展。

1.要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告诉孩子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其次,要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遇到自己不会的或是无法解决的问题,除了询问父母和老师以外,自己要学会从读书中找答案,让孩子感觉到书就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2.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有担当、有正能量、积极乐观的人。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麻烦时,不要轻言说放弃。作为父母应该多鼓励和支持孩子,让孩子感知到并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再面对困难和麻烦,而是爸爸妈妈会与他一起面对和解决的,让孩子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遇事不怕,沉着应对。其次,当别人遇到相类似的问题时,自己要主动积极给予别人帮助,做一个有爱心和正能量的人。

3.要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在上学期间,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每门功课都学好。让孩子理解并明白,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平时可以给孩子多讲一些身边学习成功案例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学好知识不仅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强大,而且可以更好地开阔自己的眼界。一旦孩子养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他必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自然就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为未来的顺利升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以上是个人如何培养自己孩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与大家一起来交流和探讨。最后,希望每个家庭的孩子都可以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

0
中考政治刘老师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培养孩子对父母来说是最大的课题。

如何将女孩培养成善良、温润、独立又快乐?如何将男孩培养成有责任能担当?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话题。

这个话题就是如何把女孩教育得更像女孩,把男孩教育得更像男孩。这个话题很有讨论的必要性。因为我在教学工作中接触过很多学生,我经常和学生开玩笑说,现在的男生女性化,现在的女生野蛮化。

  • 我也思考过,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男生有点“娘”?可能与“丧偶式”母亲的养育方式有关,可能与缺失的父爱有关。
  • 为什么越来越好的女孩在与人相处时特别强悍,近似野蛮女友呢?我想,可能与家庭中强势的妈妈有关。

怎样塑造一个更加理想的男孩和女孩呢?

第一,父母要塑造好自身的性别形象,打造温润善良女孩和有担当的男孩。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妈妈温柔贤惠、善良、独立又快乐,孩子就会受到感染,自然会形成良好的女孩形象;如果妈妈在家里常以武力方式战胜爸爸,女孩当然就学会了与男孩打交道时要动用武力。因此,妈妈一定要规范自己的性别形象。

男孩的爸爸如果勇于担责,同时要经常赋予男孩一定的责任,孩子就会有承担责任的愿望。例如,爸爸可以告诉男孩,男子汉要保护好妈妈。那么一旦爸爸不在家,男孩就会主动承担起保护妈妈责任,而且他会觉得自己特别有价值。

第二,界限感是孩子独立的前提。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就是自己的,什么事情都要管,这样,孩子很厌烦,父母也很累。事实上,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尊重孩子这个个体,才能帮助孩子最终形成独立性。

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一定的界限,哪些事情可以管,哪些事情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凡事父母管得太多的孩子,或者没有主见喜欢听从安排,或者强制别人听从自己,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缺少一个学会独立的过程。

第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终身快乐。

有些孩子不愿意回家,为什么呢?可能父母之间经常吵架,也可能是父母与孩子关系僵化。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生长在一个快乐的家庭,有利于孩子快乐成长,更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父母之间和睦幸福,家人之间幽默和谐,都会带给孩子幸福感。这是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结束语:

教育孩子有时很简单,有时也很困难。

  • 很多教育成功的父母,如果你让他谈谈教育孩子的经验时,他会说:也没做什么特别的;
  • 很多教育孩子不成功的父母,还没等你说话,他就会和你没完没了的谈他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心血,他的孩子是多么令人操心。

总之,给你的感觉似乎就是孩子越是教育成功的父母越轻松,越是教育失败的父母越累。

其实,将孩子教育成功父母,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做了很多符合教育规律的事情而已,如果你不懂教育规律,可以跟着我来学习。

关注我,关注孩子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感谢您的点赞、评论和转发!

0
平衡教育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与其说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不如说家长如何把自己约束好。家长的身子正了,那么家长在镜子里的影子就不会歪。

今年暑期培训的时候主讲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她的育儿经,她说教育孩子不需要家长刻意的去教育,只要做好自己,孩子耳濡目染,孩子做事的行为风格与大人同出一辙。她每接到一个讲座邀请的时候,不管要讲的内容是不是已经准备过的,她都要提前一个星期准备好所要主讲的内容,然后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直到自己感觉可以了,就把家人拉过来当自己的听众,自己正式讲1-3遍,让家人给她提出意见,充当观众次数最多的人,就是她儿子,儿子从小就目睹了妈妈做事的认真态度,所以孩子从上学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保研,读博,找到满意的工作,一路走来没让大人操过心。

曾经有人夸她当老师的会培养孩子,她总是笑笑说,孩子不是她教育出来的,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是人家总说她谦虚,想让她分享一下育儿的经验,但是她真没什么可说的,总不能把人家家长教育一通吧。

当老师的家长真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以我自己为例,我自己带班主任,每天早上5:50到学校,晚上9:10放学回家,一个星期基本上六天班,我老公在外企工作有着严格的工作纪律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要说亲力亲为的教育孩子,真是没有时间,但是我们做事的风格,行为习惯,孩子看在眼里,长时间的如影随形,耳濡目染,孩子形成自主学习,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的好习惯,并且做事有条不紊,一直以来就没让我们操过心。

如果想把孩子教育好,家长首先要把自己约束好,如果家长一味的想培养好孩子,而自己的言行不一的话,对孩子的教育反而适得其反。

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家长不需要具有多少了不得的学识,只要具备优秀的品质就可以了!想培养好孩子,家长的言传身教比任何的说教都有用!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品格的人,就先把自己变成这样的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了孩子,请家长从自我约束开始吧!

0
爱河北人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这篇文章可能稍微长一点,但是,对每个已经成了父母或者即将做父母的人,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看过我的文章的人知道,我不喜欢说虚的,说空话,晾出来的,全都是干货,像葡萄干一样甜甜的,像牛肉干一样有嚼头,像压缩饼干一样有分量。

闲话少说。

在讨论如何培养孩子之前,我们应该先分析一下你的孩子是属于哪一种。因为不同的孩子施教方法是不一样的。就像面粉一样,白面适宜做馒头,莜面就不行,玉米面可以做窝窝头,黄米面做糕才好吃,大豆面适宜做烂豆腐。根据它们的特点去做,才能做得有特色,偏要逆着来,结果往往会很糟糕。

孩子也是这样,一定要先确定了孩子的类型,然后,根据他们自身特点加以施教,孩子就会越来越优秀,这就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

一、孩子的分类:

根据孩子是否活泼,可分为

  • 文静型

  • 好动型

根据孩子的智力水平,分为

  • 超常型

  • 一般型

根据孩子的注意力长短,分为

  • 注意力集中型

  • 注意力分散型

根据孩子的诚实程度,分为

  • 诚实型

  • 说谎型

根据孩子的心智成熟程度,分为

  • 胸有大志型

  • 得过且过型

根据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分为

  • 毅力型

  • 懒惰型

当然,分类还有很多,我暂时就列出这么多。如果你的孩子都是属于每个类别的第一种类型,那么,这个家长基本上不用做什么事情,只要保证孩子一日三餐不饿肚子就ok了。

相反,如果你的孩子全部属于分类里面的第二种,那么,作为家长,就不能不管。如果孩子在未成年时候,你没有管,或者管理不到位,或者管的方法不对,那么,你的孩子很大概率将成为一个没有多大出息的孩子,至少在学业上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

二、智力开发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可能有些人要说了,不是德育为首吗?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作为家长首要的任务是要为孩子“启智”,就是要想办法让孩子聪明起来。

大致有以下一些办法:

1.与智人为伴

孩子从牙牙学语开始,如果陪伴他的是聪明的人,比如妈妈、哥哥姐姐或者爷爷奶奶,或者保姆。这些人如果很聪明,又很乐观开朗,天天逗着他说话,给他唱歌,和他猜谜语,给他讲故事。大人们谈论的一些事情,也都是充满正能量的内容。大人认真做事,对人友善,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反,如果陪孩子长大的这些人傻啦吧唧,心胸狭隘,不学无术,成天就知道张家长李家短的,抽烟喝酒耍麻将,接触的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人。如果孩子不是那种先天特别聪明的,就是我说的那些类型里的第一种情况,那么,你的孩子将来就和这些人差不多。

2.让脑筋动起来

大脑越用越聪明,越是不用越傻。小时候多给孩子讲一些益智的故事,比如像《聪明的一休》、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等,这些脑洞故事对孩子的智力开发非常有好处。

还可以让孩子猜猜谜语,玩玩脑筋急转弯之类的。总之,一定让小脑瓜给动起来才行。

3.最好能让孩子从多方面学东西

每个学科都是有自己的逻辑,有着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比如,舞蹈,它的是靠着肢体去表达它丰富的内容;绘画,它又是另一套东西;声乐、器乐、棋类等,每个不同的类别,都有特有的语言。如果每个都学一点,对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孩子优秀的习惯

优秀的习惯有很多,如果家长能从小培养孩子形成一些优秀的习惯,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比如生活习惯

  • 经常整理自己的生活学习用品,并且放置有序

  • 作息规律

  • 不暴饮暴食

  • 不吃垃圾食品

比如学习习惯

  • 认真完成作业

  • 不抄答案

  • 不偏科

  • 主动自觉的复习功课

比如与人相处方面的习惯

  • 不随意借用他人的物品,借后及时归还,并表示感谢

  • 乐于助人,善待他人

  • 不盲从

四、优秀品德方面的培养

首先让孩子各方面优秀起来,然后同时让他的品行方面高洁起来。那么你的孩子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对社会特别有用的人。

为什么我没有把品德培养放在首位,我是觉着,孩子如果其他方面没有培养好,就是品德高尚,那么他高尚的品德也不能够光辉灿烂。不是经常报道一些事情吗,一位保洁阿姨捡到一个钱包交给失主,结果失主说钱少了,要让保洁阿姨赔钱。在气愤之余,我们不能不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所以,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才能,让孩子变得强大起来才是第一位的。

0
记忆师雷鸣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如何培养孩子,可以说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希望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方向。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成龙成凤,所以有了大批量的补课学习,有了大量的兴趣培养。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也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我更希望子女能够成人成才。

怎么才能称之为成人呢?

我所理解的成人,不是到18岁自己的事情能做了,这不叫成人,只是到了成人的年龄罢了。

成人首先要学会感受自己的情绪。有很多小孩子,脾气来了就发,闹得到处翻腾;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就说,嘴上唠叨个不停。如果是小孩子,我们可以理解为他是个孩子,还可以给他时间。如果是一个成年人,经历了一丁点小事都骂骂咧咧的,这就不像话了。有一次,我和同事坐在一个出租车里,司机是一路开骂,就是不停地骂前面的车、后面的车、旁边的车,就因为一丁点小事,骂个不停。搞得我们坐在车上都不说话,下车了就说,太没有感受能力了,自己完全被外面 的人和事带走了,感受不到自己的情绪,感受不到自己正处在情绪失控的边缘。

这样的人可能是极度夸张的,但我们身边一定存在大量的人是如此行事的,就因为一句话就疯狂,甚至放弃最宝贵的生命。

其次,成人要学会对治自己的情绪。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是第一步,能够在情绪的发生时,让内心仍然处于自然自在的情况,才是真正的成长。人生不会只是顺境的,必然会经历大量的逆境,比如成绩很好,但却被父母责罚,离家出走就没有人管自己,可以自在了吗?不是的。真正的自在,不仅仅要在顺境中感受到自由自在,而且这种自在不是得意忘形、无法无天的,一样需要去顾及他人感受的。真正的自在,更要在痛苦艰难困苦的道路上体会到身心的自由自在,一样斗志昂扬,不因为困苦而放弃成人的终极目标。

成人还要学会与他人相处,为人着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个体,在家庭里,我们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还要做好为家庭、为父母亲人服务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要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要学会为人付出,只有真正愿意为人付出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成人。

怎么样才能成才呢?

成才就是要学会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为他人排忧解难,要学会专业的技术和专业的知识。这成才的目的实际上是最简单的事情了,要养活自己让自己的生命留存下去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就是看我们愿不愿意吃苦耐劳地去进行。学一门技术,在现在的社会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但要有技术地去解决问题,脑子还是要进行思维的提升,要学会透过表象看到本质,从本质上来解决问题。

思维最浅的层级,表象、现象、应用式的思维。这是我们大家最常见的思维,也是最普遍的现象。比如一堆人在排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赶过去排上队再说,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实际就是只看表象的思维。要弄清楚我们看见的是不是表象,就需要用“是什么”的问题来激发我们去思考。

思维较深层级,工具、方法的思维。工具、方法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用到什么工具,可以有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考。拥有这两种思维的人也可以称得上是人才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强大的,不会像只看表象的人被人牵着鼻子走还不知道。工具、方法的思维,要用到“怎么办”、“有什么工具”、“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等问题来帮助思考。

思维的最高层级,本质思维。思考问题能不能抓住本质,在现代社会可以说是非常关键的时机了,能抓住本质就能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不能抓住本质还是会落后于人,被人带着走。要弄清楚事物的本质,就一定要具备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不断地追问为什么,从根源上找到原因。

结束语

表面上看,成人成才仅仅四个字,但实际每个内容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成人要具备高度的情绪感受能力,体谅他人,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才要具备高级的思维模式,探究事物的根本之道,从本质去思考,从本质去解决问题。

在两者之中,成人是基础,成才是辅助,如果孩子不能成才,也没有太大关系,但一定要做到成人。

个人简介:@童教雷鸣,从事教育15年,专注于6-16岁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学习提升,科学分析教育问题,做简单的事,坚持做,欢迎关注!

0
老张箪食瓢饮话教育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谢谢教育联盟的邀请。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问题,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就一直在不停的思考,这期间曾出现过无数次的自信、肯定、激动,但也无数次的出现过怀疑、迷茫。而更为让人纠结的是,这种复杂的心情显然还会持续很多年。

这里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于美好的东西,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得陇望蜀”……

我举一下我自己的例子:

孩子没上学的时候,我那时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给孩子做的准备则是在一些具体的内容学习上提前一些、提前训练对“纪律”、“规则”的认识、引导孩子如何去正确的和他人交往等等。

但是等孩子很快的适应并融入学校生活之后,我又不自觉的去思考如何让孩子不在小学阶段虚度光阴、如何能够让孩子得到综合的提高等等问题。

于是我又正对性的提出来很多具体的措施去完善孩子的学习规划。

但是当发现孩子在学习上的确是挺有“前途”的之后,我有发生了新的变化——准确的说是目标又发生了变化,以前觉得孩子按部就班只要别太差就行,哪怕是普通一些些没关系,但是后来发现孩子是有能力做到“优秀的”(学习上),所以我率先就不淡定了。于是我对孩子学习的目标又有了新的变花——把考入重点(包括初中、高中和大学)纳入了我的规划之中。

于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活又发生了新的变花……

所以你看,我就是那种典型的“得陇望蜀”的家长,原本的期待值并未那么的高,但是随着孩子的一步步成长,我对孩子的期待值也随之增长起来,很多过去只是想想就行的了问题,现在对我而言反而成了可以去尝试努力的目标了……

其实聊“如何培养孩子”这个话题是一个挺大的话题,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的清楚的问题,因为“培养孩子”我们不可能仅仅只是培养孩子的智力这一个方面。

在很多问题上例如品德、修养、言行举止、三观、待人接物、劳动、运动、艺术修养等等很多很多方面都会涉及到大量的“培养”问题,这一个“永远都会后悔”、“永远都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因为时光如果能够倒流,我们总是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在这里我就挑选几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简单的阐述一下我的看法,而且尽可能的从“面”上来谈,至于其他的我们在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了。

父母以身作则

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做父母的从孩子生下来开始就已经通过我们的言行举止不断地去“教育”我们的孩子了。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够做到遇事冷静,那么孩子又如何能够学会控制情绪?

如果我们不能够从行为上去重视一件事情,例如学习,那么孩子不去重视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

如果我们不能够与人和善、对人以诚,那么又如何能够确定孩子们能够做的更好?

……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可以从孩子们的一些表现上“看到”孩子们父母的影子。

所以在这些事情上我们做父母可以在日常注意一些,积极的一面呈献给孩子,而那些不够积极的,我们尽量回避孩子——当然,如果能够借这个机会来提升一下我们的自我修养,显然也是一个更好地选择。

谁说父母就不需要提高了?是不是?

积极乐观的态度

任何人这一生都很做到不会遇到任何的挫折和困扰。

对孩子来说,学习上的困难、交友的困难、面对批评的困难、面对被误解的困难、面对被拒绝的困难、面对求而不得的苦恼、面对得而复失的苦恼等等等等,他们的成长注定是不断发生问题又不断去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始终认为在这过程中最重要的还不是“解决办法”,而是一个人的“乐观积极的态度”,或者说是“相信自己”的勇气。

因为“方法”这写东西是有一定条件的,任何方法是否有效并不完全取决于方法的本身,往往还跟实施者的独有特质密不可分。

例如:

多跟别的孩子玩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友能力、锻炼孩子的性格更加外向一些,但是这种方法未必适合所有的孩子,有些孩子会对此产生极大的排斥情绪甚至为此还会愤怒、恼火,并且认为这是父母在折磨自己等等;

而在学习上,很多好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私人订制”的,如果只是去学习那些方法,你会发现孩子不过就是在模仿过程而已。

……

但是如果孩子有信心,相信自己面对怎样的困境都是有办法解决的,那么纵然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他们也不会放弃——大不了再去找找罢了。

而我们都可以想象的到,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对于一个人几乎是在任何阶段、任何事情上都会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当然了,我们凡事不能走极端,如果自信是好事儿,盲目自信就比较危险;乐观是好事儿,盲目乐观同样可能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所以在这件事上不能只是引导孩子积极乐观,还要引导孩子如何才能够做到“进退有度”,如何能够做出更合理的选择。

德育优于智育培养

无论是到什么时候,都要认识到这点!

跟不要因为孩子学习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

孩子的未来终究不是在“分数”上,而是在“社会”、“团队”中的。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合作、交流纵然会跟一个人的能力有关系,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收到一个人品行的影响。

而且我们都知道,在品德上同样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好的品质变坏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但是想让不好的品质变好那绝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孩子:

二年级的孩子,学习成绩确实是非常优秀,但是这孩子把能打的同学(有的显然他是躲打不过的)都打了一个遍。这种“问题孩子”,老师自然是对其要求非常高,经常会批评、约谈家长之类的。可是这孩子的父母从来不认为自己孩子有问题,永远都是坚持认为“我孩子我们知道,他是不会无缘无故的打人的”。并且父母认为老师还有同学家长们是故意针对他家孩子,所以反而他们对大家非常的不满。在这种教育之下,孩子肯定是变本加厉啊!

最后的结果是全班家长罢课,要求赶走这个孩子,否则绝对不复课……

最后他家算是彻底的见识到了什么叫做“众怒”,而孩子也被这阵仗彻底的吓蒙了——我们都怀疑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最后的结果是家长认错,表示可以入校陪读配合老师管好孩子……

这还不错了,如果遇到那种更为极品的家长彻底就是认为自己没错,我们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不是吗?

独立自主的能力

孩子无论多大了,很多父母总是还会把他们当成孩子来看的,所以在很多时候,大人们总是会替孩子做很多的事情,一方面是想帮助孩子,而另一方面则是担心孩子没有做好或者耽误时间、浪费精力等等。

可是殊不知,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却意外的把孩子培养成了“妈宝男”、“啃老族”……让孩子学会独立不光是在生活中让孩子能够独立的去完成很多的事情,例如整理内务、穿戴整洁、清洗衣物以及打扫卫生,还包括在学习上、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独立的去思考解决办法。

很多时候父母的确是孩子手中的“拐杖”,可是如果我们太过“投入”的话,就不是孩子扶着“拐杖”去前进,而是“拐杖”搀着孩子在前进。

总有一天“拐杖”是不可能及时出现在孩子身边的,

到那个时候,孩子失去了“拐杖”的搀扶,那么极有可能彻底的忘记如何“自己行走”……

而“依赖”这种东西,不光是在行为上,在思想上更是如此——甚至思想上的依赖远比行为上的依赖更加可怕!

以上就是今天我要谈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几点注意问题,正如我文中所言, 想要培养一个孩子仅仅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一些努力,例如对孩子感恩教育培养、爱心培养、具体的各种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情绪管理培养、技能培养等等等等。

但是我想,无论如何我们如果能够做到让孩子既能感受到我们是爱他们的,同时又能够从我们做父母的身上耳濡目染的去学习到很多好的习惯,那么这样的培养才应该是最合适的教育吧?

0
天猫精灵猜人物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简单实用的总结:孩子的成长需要三根支柱

1、第一根支柱:安全感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类似于考高分就带孩子旅游,考不了高分就不去的事情不要做,孩子还小,他并不知道父母无论如何都爱她,这需要你告诉他。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种话更会伤害孩子,他太小了,用这种方式对待孩子他会恐惧缺乏安全感,但是如果反过来,无论你听不听话,成绩是否优秀,爸爸妈妈都爱你,这样的做法反而会让孩子充满信心和极高的安全感,做起事情来才有主见

2、第二根支柱:自尊——这是孩子能管住自己的基石,也就是孩子将来是不是自律要看他的自尊是不是够,孩子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即便有时候孩子会顶撞父母,他心目中最信任的人依然是父母,所以父母不要指责、羞辱孩子,更不要给他贴一些不好的标签,无论孩子表面是否认可你说的话,他心里是认可的,一旦你给他贴了不好的标签,他就会长成你说的那个样子,因为他内心是十分信任你的,比如,你如果说他:你就是管不住自己,那么将来他很可能就真的管不住自己,所以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他贴上优秀标签。比如孩子考了80分,我们不要总是盯着他失去的20分,要盯住他作对的80分。一个孩子打架了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可能是被同学欺负,可能是见义勇为,其实任何一个错误的背后,对孩子来说都有一个合理的理由,我们要忽略孩子的错误,正视他的优点。一个小故事来帮助我们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怎么样,一个优秀的校长竟然从孩子打架这件事上发现孩子如此多的优点,作为家长,每天和孩子朝夕相伴,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价值的,从而提高他的自尊水平,一个自尊水平高的人自律也差不到哪里去,可能有些家长担心了,总是夸她会不会翘尾巴,这就是夸人的技巧了,比如他考了满分,你夸他聪明这就是错误的夸奖方式,这种夸奖方式就是给孩子贴了一个聪明的标签,孩子如果认为自己聪明会怎样做,他会保持这个身份,可能遇到一些不懂的事情也不会去问,因为问了就不聪明了,那应该怎么夸呢?你要夸她认真,一章卷子那么多题,即使孩子每一道题都会,都做对了也是需要很认真才行,这样给他贴了一个认真的标签远比聪明的标签强,以后孩子会保持认真的标签,做起事来也就认真了。也就是说我们夸孩子要夸他的动机和过程,不能只夸结果

3、第三根支柱:终身成长——这个是塑造它未来遇到事情不慌,沉稳处理的基石。什么叫终身成长,就是说世界这么大,没有人能获取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我们生活中是会遇到一些麻烦挫折和失败的,但是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养料,中国有句古话叫吃一堑长一智,这个用在教育孩子终身成长上很好。举例,孩子考了90分,如果我们把这个看成是一个小小的挫折该如何培养孩子呢,当然是要让他在这次挫折中学到东西了,因为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可以和孩子探讨(记住不是指责),这个题如果下次遇到该怎么办才好呢,如果孩子说下次我要认真点儿(那说明这题他会,只是因为马虎),如果他说等我回学校问问老师这个题怎做,下次我就会了(这说明他确实不会),无论怎么样的回答,你都要称赞他,好样的,你掌握了一向很重要的技能,孩子肯定会问什么技能,吃一堑长一智啊,你看这道题你虽然做错了,但是你很厉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你又多了一分智慧

孩子有了这三根支柱支撑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太差的,因为他是一个生命体,有了安全感就有了自信,有了自尊就能克制和管好自己,有了终身成长,吃一堑就能长一智的心态就不怕任何困难,三根支柱会撑起这个孩子,慢慢的变得十分优秀

0
浮尘微草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谢谢邀请。

早上吃饭时,从一个健康频道听到医学专家对‘‘跑步是否有损于膝盖’’解释,答案是否定的。只有跑步之前你的膝盖病变异常,跑步才会对膝盖有影响。由此,我联想到了家庭教育的问题,不少家庭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也不懂什么教育理念,但却培养出了令人艳羡的出色孩子,其根源就在于这些原生态家庭的父母本身身心就是非常健康的。我们不能肯定原生态家庭健康就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问题孩子一定与问题父母相关。基于此,本文想着重从提升父母自身修养的角度谈一谈,父母应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

父母双方都要深度陪伴孩子、体验亲情,这既是父母责任感的体现,也是教育孩子心理资本的积累。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习惯于母亲主内,培养孩子,因而父爱严重缺失;现代家庭许多年轻父母因种种原因习惯于当“甩手掌柜”,孩子几乎交由自己的上一辈抚育,母爱父爱都处于缺失状态;还有不少年轻的父母,尤其是爸爸,下班回到家里,好不容易有了和孩子接触的时间,却不知珍惜,眼不离手机,大人聊微信,孩子玩游戏。这种没有责任感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父母之于孩子,必须有情感体验做基石,不断增进亲情,增浓亲子关系,才能积攒足够的日后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

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育儿专家李玫瑾的观点:人出生后最需要母亲的呵护和情感陪伴,尤其是心理抚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产生对母亲的依恋——在日复一日辛苦抚养过程中,让孩子记住你的气味、记住你的声音,记住你的相貌,从而对你放心、眷恋,这是我们日后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怀孩子10个月,不如养他10个月。从孩子的依恋期来看,一个母亲至少应该给孩子6年的亲情陪伴。


李教授的这个观点,和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哈洛进行的恒河猴实验是一个道理。那个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身心发育很不正常,“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哈洛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父母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

虽然以上强调的都是孩子需要母亲的呵护和情感陪伴,但是在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中父亲的陪伴又怎么能缺失呢?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同样需要父亲的亲情陪伴,父亲的角色和性格是母亲不可能扮演的。母亲的温柔和善良,父亲的阳刚和严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温柔、乐观、阳刚、义气的孩子。

布兰肯霍恩在《得不到父爱的美国》一书中指出,父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得不到父爱的孩子以后更容易产生暴力倾向,受到伤害,陷入困境,在校成绩不佳,而且在青春期时,更可能加入不良团伙。所以,身为父亲,要努力抽出时间,做个真正的父亲,做儿子的好父亲。

结论:亲情陪伴,对于孩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要想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父母双方都应尽量克服困难,亲自担当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

而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若从言传身教的角度来看,母亲在亲情体验所表现出的慈爱足以影响孩子善良、温柔品质的形成;父亲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自然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

父母要时时自我反省,拒绝无意识的溺爱,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行,让孩子学会做人。

前不久,我在魔灵星座问答《家庭教育最失败的方法是什么》中就表达过对溺爱的看法——溺爱是害,孩子所有的恶习,几乎都是溺爱惹得祸。可怕的是明知其有害却知而践行。我们随意到一个有孩子的家庭中看看,就能发现父母正对孩子实施溺爱行为。毫不夸张地说,现代家庭中,溺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性,所以溺爱几乎是父母无意识的行为。比如在日常琐事方面,总在不自觉地包办;而在享受方面无形中给孩子选择的总是最舒适的。

长期这样,孩子自然就养尊处优,丧失了基本的生存技能,没有了一丝的吃苦精神,变得我行我素、自私自利,骄横乖张、无理取闹,不守规矩、懒散自由,毫无礼貌、目无尊长,不经风雨、不堪打击,暴食暴饮、营养不良……难怪一位网友说: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还是看看下面两图反映的生活实例吧:

结论:为人父母,一定要时时自我提醒,不要把孩子当“供品”俸起来,不要把孩子当“神”一样供起来,一味地去包办放纵,要学会拒绝,应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躬自磨砺——孩子能做的事一定不替代;孩子不能解决的事,则帮助、引导孩子,给其出主意、想办法,让孩子自己解决;该孩子承担的事,一定让孩子担当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勤快懂事、乖巧可爱、富有爱心、又有教养礼貌、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孩子是不“机器人”,而是有头脑有思想的“生命体”,应适当地“放养”。

也许是因为孩子乃父母而生,所以父母对孩子天生就有控制欲。在绝大多数父母的潜意识中,孩子就不是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而是“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机器人”。传统家庭教育中家长所拥有的绝对权威,所谓的“父为子纲”,就是最为典型的明证。现代社会中父母的这种权威意识虽然早已淡化,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时时表现出“掌控”的行为倾向来,就如同无意识的溺爱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这一点上说,“控制欲”和“溺爱”可谓一对挛生的兄妹。其主要表现是:

这儿再现几个代表性的父母下意识控制孩子的情境:

  1. 情境一:下学了,孩子刚放下书包,妈妈赶紧走过来说:“赶紧先做数学,再做语文,历史放到最后!”孩子说:“我想先做语文,作业多。”妈妈反驳道:“听话!数学动脑多,一会儿脑袋糊了能做对题?”
  2. 情境二:周末,妈妈下班回来看到孩子们看电视,二话不说直接就把电视机关了,命令道:“写作业去!写完了再看!”孩子们说:“明天休息,再写作业。今晚有我们喜欢的动画片。”妈妈生气了:“学习重要,还是看电视重要?都给我写作业去!”
  3. 情境三:春节妈妈给女儿买了新衣服,于是逼问女儿:“等你长大赚钱了,给妈妈买不买呀?”
  4. 情境四:儿子拿着月测试卷让妈妈签字,妈妈看了看“98分”的成绩和错了的题说:“这么简单的题都要做错,下次不给我考100分,零花钱就取消啊!”
  5. 情境五:暑假的第一天,妈妈就给女儿报了绘画班、舞蹈班、语言表演班、英语启蒙班……女儿噘着嘴说:“哪让我什么时候玩呀!”妈妈一听就火了:“我为你花了那么多钱报班,你还不愿意学!问问你姥姥,妈妈小时候多想学跳舞,就因没钱,不给我报!生在福中不知福,你就知足吧,小鬼!”

表面上看,每一种行为都是在替孩子着想,都是为了孩子的前途,给孩子计划着一切,安排着一切,可以说为孩子操碎了心。然而,没有一件是从孩子的真实意愿出发的,事事都是按自己一厢情愿的意愿做决定,以爱孩子的名义绑架孩子的“自主”,把这些决定强加到孩子的身上;打着“一切为孩子的幌子”,强硬地让孩子执行!这不是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是什么!

还记得那个常年不回家的四川省高考理科状元王猛(化名)吗?

当年,幼儿园要求穿短裤,妈妈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他穿长裤;高中毕业前,社交圈子几乎都在大院里,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过的;想到外地上学,父母拒绝了,考上北大,让在北京的大姨“照顾”他;就算到了美国留学,也少不了父母老朋友的“关照”。

他入读北大,毕业之后又进入美国一所高校读研。当别人都对他的成绩赞不绝口时,他却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拉黑了与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12年不回家。写了15000字的长文控诉父母,因为父母对他“太好了”,最终导致他严重自卑,动手能力差,社交障碍,心理出现问题,工作屡屡受挫,常年的积怨越来越深。最终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离开父母。

按自己意愿主观臆断地为孩子规划一切,安排一切,不给孩子一点儿自由的空间,折射出来的是一份沉重到几乎令孩子窒息的爱,是强势父母的铁面无情地控制和束缚。也正是这无情地控制和束缚,最终摧毁了十几年来建立的母子亲情!

结论:父母们,醒醒吧,特别是那些强势的父母,不自觉地把孩子当作“机器人”操控的父母,多少也应该给孩子点儿生命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因为他们是活生生的独立的“生命体”,应有他们的自由。请牢记:适当地放养才能培养出自主自立、有自主意识、独立能力的孩子来。

结束语:宋庆龄曾说:“孩子们的性格与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的确,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父母是引导孩子成长的主角,言传身教、不施溺爱、尊重孩子——天下父母能做到这三点,就足以培养出身心健康、善良可爱、富有担当的好孩子来。

0
教育探微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每个家长的人是阅历、价值观念、学识修养、性格特点都不相同,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教育方式就会有很大的区别。但基本的教育原则、原理是相通的。

要想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就必须明确和做到以下几点:

先成人后成才,这是家庭教育必须坚守的底线和原则。

培养孩子,必须把道德品质、人格修为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培养他的学习品质和良好习惯。品德低劣,才学再高也是枉然。人格不立,何以立世?成才先成人,立世先立德。作为家长,一定先要打好孩子道德品质和人格修为的底子,这是孩子将来处事立业的根本。如果丢开了这个根本,即使才学再高也是低档次的人。

良好的家庭环境,厚重的家风,是孩子成长的沃土。

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厚重淳朴的家风,是孩子成人成才的沃土。农村有句谚语:“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但家风却能传万代。”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秉承的准则和法宝,是一个家族,后世子孙为人处事的原则和遵循,更是一个家族后世子孙成人成才的法宝。严格的家训家规,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民主平等家庭关系,幸福美满家庭生活,互相恩爱的家庭成员,往往能培养出来一个聪明伶俐,活泼积极,勇敢坚强,勤勉上进,品德高尚,学习优秀的孩子。

给孩子指明方向,比教给孩子方法更为重要。

很多家长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指导孩子学习和生活式上,却忽略了给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忽略了让孩子大胆的进行自我尝试和自我探索。 这样的教育,只强化了外在因素对孩子的影响,而忽略了孩子内动力和自主性。因此,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责任担当。

溺爱娇纵,是教育孩子最大的敌人。想让孩子卓尔不群,独立坚强,出类拨萃,就必须摒弃溺爱和娇纵,尽可能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事情,努力做好自己该做好的事情。在家庭中,务必要让孩子承担起比逊要承担的责任,尽到必须要尽到的义务,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陪育孩子的责任担当意识和感恩意识。

父母的以身作则影响带动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更为重要。

父母的勤劳善良,为人正直,和睦友善,勤俭持家,互相恩爱,处事方式,生活态度,人生信念,理想追求,勤勉上进,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积极勇敢等等,这些优良品质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和辐射影响,远比苦口婆心的说教、管教好和强化教育效果要好的多。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

0
自得家学堂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感谢教育联盟的邀请。

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父母如何培养女孩子善良、温润并且思想独立;培养男孩有责任、有担当呢?对于教育男孩子和女孩子,我觉得培养和教育的方法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自古以来,大家都熟知的中国人养儿育女的“金科玉律”就是穷养男富养女。是不是能行得通,就会达到很多父母期望的教育效果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女孩子的家庭教育:

首先确定一下女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是普通家庭,这样的家庭背景,孩子在成长的物质条件和社会资源方面肯定不如那些富裕家庭背景出身的孩子。很多富裕家庭长大的女孩子表现出什么样呢?娇气、霸道、奢侈….因为这是经济条件影响或者是造成的,很多人就会对“富养”女孩子有个误解,认为是在物质生活上的“养育”,父母勒紧裤腰带去满足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这是错误的理解。所谓“富养”是对女孩的气质、阅历、见识、修养等方面的培养。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供给,如果只重视物质的供给轻视精神供给,那么普通家庭只会培养出“物质女孩”。

一个乡村放羊娃,来自贫民窟的女孩子,逆袭为法国教育部部长,因为一个人的成就与身世从来就不会挂钩的,睿智的头脑加上长远的眼光,从摩洛哥乡村的牧羊女一步步走来,贾娜特用自己的故事证明:每个女人都拥有雕琢自己命运的能力,这和孩子拥有一个是贫还是富的家庭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孩子想改变,就能做到,命运和机会对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公平的。

真正被“富养”的女孩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睿智独立、见多识广、善良有爱,精神“富养”的女孩和物质“富养”的女孩,可能简单地从外表看不出来,但是这两种女孩一经踏入社会,在人际交往、说话处事方面就会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普通家庭的女孩子如果没有对事物的正确辨别分析能力,在这繁华浮躁的社会,如何躲避想像不到的诱惑和陷井呢?

因为她们没有经历过、没有感受过,见识少、定力差,自然不会从容地面对。培养女孩子善良、温润、思想独立,就从精神上的“富养”开始,家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对恶毒、苛刻、互相推诿依赖的父母怎么能培养出善良、温润、思想独立的女孩子呢?女孩子的高贵气质不是名牌衣服、名贵手饰、富裕家庭就能堆砌起来的,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强大起来,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地高贵起来 ,那么,等女孩子长大,她就会变成女王。

一、 父母对女孩子“富养”要掌握以下的原则:

1、不要女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合理要求可以满足,不合理的要求要拒绝。

2、多带女孩子外出见见世面,见见社会,开阔她的视野和见识。

3、多读书,给女孩子按照她们年龄段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

4、对于物质的概念,给女孩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钱可以赚,要靠正当的途径自己去付出劳动获得。

5、女孩子小的时候,要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是把她们养成“手不能沾水”“足不能出户”的金丝雀。

6、真正的内外兼修的女孩,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基本的生活自我服务一定要会,最起码,会做饭饿不到自己。不要指着外卖,他们也有送不了的时候。

7、知识造就人,文化成就人,实践锻炼人。上不了大学的女孩,也不能让她们变成文盲,文盲会让女孩轻易地受骗和上当。

8、家庭条件不与别人攀比,比的是女孩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只要这些方面自己的孩子优秀,那么,家长就赢了。

9、让孩子多参加公益的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心性和品质,单靠口头教育,效果甚微。

我们来分析一下男孩子的家庭教育:

穷养男孩子能不能把孩子培养得有责任和有担当。男孩儿要穷养是说要培养男孩吃苦耐劳的精神,担当的意识,以免富裕的生活产生自我膨胀的心理。都说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特别是那些含着金汤勺出生的男孩子,为什么郭晶晶能带着儿子去乡下体验种田?这就是生活上的磨练和体验,远胜于书本的教育,很多富裕家庭的男孩子成长的轨迹,根本就没有按照家长所期望的那样实现。富二代、官二代的家庭培养出来的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习惯没多少,坏习惯一大堆的“少爷”,他们不心疼自己父母辛苦挣来家业,只有两个字“败家”。

昨天在网上看见一个真实的新闻,来自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二十岁出头,在外面流浪了很久,后被一些“帮助回家”的社会志愿者发现,联系了男子的父母,原因,这个孩子因为家境富裕,从来不好好地学习和工作,做什么事情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上学的时候,每周的零花钱就有五百元。父母教育方法简单,就用钱来解决。后来,父母气的不再给儿子钱花,这个男子就瞒着父母把家里的东西,变卖一空,闯下大祸,不敢回家,就一直流浪着,这位父亲见到孩子的第一面说的话就是:“是我教育不到位,把儿子给害了”。

来自普通家庭的男孩子,做为父母就应该直接告诉孩子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条件是怎么样的,没有必要打肿脸充胖子,这和教育女孩子是一致的,不要攀比,当男孩子知道自己的家庭状况以后,就要尝试让孩子去承担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每个有儿子的妈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即使丈夫不在身边,那么,儿子就会起保护的作用,这只是一种心理作用,幼儿园的男孩子也大都和妈妈说过这样的话:妈妈,我来保护你。这就是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不同。如何让男孩子有这种担当和责任的意识呢?

二、 父母对男孩子“穷养”要掌握以下的原则:

1、什么时候都不要把男孩子当女孩子去养,让男孩子知道自己真正的性别是什么。一个长大后女人气的男孩子,直接就会把自己定义为被保护的对象,还如何让他去担当责任呢?

2、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一些让男孩子“承担”的机会,“帮助”父母的机会。例如:买的东西,可分担一些让男孩子去拿。父母能完成的事,装做完不成,让男孩子去帮忙,孩子会很有成就感和存在感。

3、平时,父母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情,不要用钱做为交换的筹码。

4、不要在自己的儿子面前炫耀家里多么富有,可适当地“哭穷”。有些时候,孩子能够“自我膨胀”,就是因为知道家里“有矿”或知道父母能给“解决”,所有这些资本,都将助推孩子养成恶习。

5、富贵之乡成长的孩子永远不知道什么是辛苦、什么是来之不易,有机会,让男孩子感受什么是生活中的苦。大家都知道湖南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变形记》,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互相到对方的家庭去体验生活,那里面的富贵城市孩子到了农村后的种种表现,是值得所有家长们深思的。

6、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教育角度不同,很多男孩子都有恋母情结,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作为父亲不能把教育全推给母亲,让男孩子多感受和体验父亲教育中的阳刚、果断、男子汉气概….是有必要的。

7、对于男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犯下的错误,家长不要包庇,不要护短,是自己孩子的错误,就要让孩子勇敢面对并承担后果。

8、父母双方在家庭里,妈妈不要太强势和彪悍,因为在母亲比较强势的家庭氛围中,对于男孩子影响非常大,他们往往表现很懦弱、胆小、怕事,这样的家教环境下,男孩子面对事情只会选择退缩,让父母去解决问题。

结束语:

普通家庭也有当自己是“富贵人家”生活的小姐和少爷,富裕家庭也会培养出知书达礼、勤俭节约的好孩子,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要把女孩培养得善良,温润,思想独立;男孩培养得有责任,有担当,家庭教育一定要灵活,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富养”女孩和“穷养”男孩的方法,对于某些孩子就不实用,就没有效果,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思维,成功的家庭教育还要靠自己的摸索和研究,方法只能是借鉴和参考,还是要“因材施教”,相信,家长们会各有各自的方法和想法,教育好自己的儿女,可怕的不是家长不会教育,而是家长不想去教育!


我是月亮姐姐Nancy,感谢友友们的精彩评论、热情点赞、温馨关注!(文中图片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