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把孩子当孩子,孩子永远是孩子”这个观点?

问答分类: 育儿怎样理解“把孩子当孩子,孩子永远是孩子”这个观点?
0
育儿经 管理员提问 3 年之前

怎样理解勇赫老师说的“把孩子当孩子,孩子永远是孩子”?如果不把孩子当孩子,我们应该把孩子当什么?

10 回复
0
树之椰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孩子是有自己想法,具有一定能力的独立个体,我们不能把孩子当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需要家长帮助的小婴儿。

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什么都帮他代劳,不跟他商量就帮他决定,那么孩子很容易形成凡事依赖大人的习惯,做错事依赖大人担责,力所能及之事等着大人帮忙,永远缩在被大人视为无能的孩子世界里,没有主见和自理能力,很难成长为独立的有担当的人。

反之,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有自我想法和能力的人,并且尊重他的想法,相信他的能力,鼓励他前进,那么他的成长将会带给我们惊喜

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孩子平等交流。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指出,尊重孩子就是说我们将孩子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是个享有同等决定权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决定自己意愿和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让孩子渐渐在人格和思想上独立起来。

1.尊重孩子决定自己意愿的权利。

在很多事情上,孩子有着自己的决定意愿。一件事,想不想做,怎么做,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决定。在孩子的决定不伤害别人和自己的基础上,我们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比如,孩子不喜欢西红柿,不想吃西红柿,我们也不能强行要求孩子吃;孩子把自己玩具摆得有点乱,我们也不可不经孩子同意就直接去帮他摆整齐。

2.尊重孩子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我们尊重孩子的想法,就要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思想,鼓励他们来和我们交流。如此,孩子才能逐步发展出独立判断独立做决定的能力。

我家孩子两岁多,在孩子想去哪里玩,睡前想读哪几本书,为什么哭了,怎么生气了,为什么还不想吃饭,为什么还不想洗澡等事情上,我都会询问孩子的想法,认真倾听并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和孩子平等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这样的沟通方式令人愉快,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沟通中孩子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如何征求别人的同意,比如“妈妈,你先陪我读完这本书然后我再去吃饭好不好”“今天我想吃鲈鱼和虾虾”“我这样睡好吧”等等。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想法和选择,支持和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逐步独立思考,有主见,最后成为独立的人。”(《养育的选择》)

诚如陈忻博士所说,孩子的思想和人格上的独立离不开父母对其想法和决定的尊重。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来尊重,孩子会渐渐成为独立的人。

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提供尝试的空间。

大多数孩子在1岁半~2岁时开始萌发自我意识,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

孩子从小就想要自己做事,就有证明自己的欲望。别看孩子小小的,很多事情他们也是能完成得很好的。

1.不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

孩子小小的模样,让人心疼,让我们总是忍不住给他帮忙。

但,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我们最好不要插手。

比如穿鞋子,穿衣服,撞倒的东西扶起来等等,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之事,就让孩子去做。

如果我们总替孩子做他能做的事情,这不仅是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不尊重,还会让孩子失去体会自己能力的机会。孩子不能了解自己是否具有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的自我发展能力就会受到限制,无能感也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了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2.支持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婴儿想用勺子自己吃饭,虽然会搞得到处都是,但比起大人的阻止让他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事后收拾的功夫真的不算什么。

孩子想帮我们拖地晾衣服洗菜,别总说“不要来添乱了,快一边儿玩去”,即便一开始孩子总是弄得一团糟,但我们若能给予引导和鼓励,他会做得越来越好,也会更加肯定自己的能力。

显然,给孩子尝试的空间,孩子才有成长的空间。

3.鼓励孩子挑战新事物。

从某个角度讲,孩子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接受新事物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渐渐开阔视野,丰富见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我家孩子两岁时,开始接触平衡车。最开始在摸索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危险,便放到了一边。后来,在我们的鼓励和引导下,他渐渐掌握窍门,也明白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危险,于是越玩越溜,越有信心。

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注意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做他能做到的事情,指导和鼓励孩子尝试他想做的事情。渐渐地,孩子会对他的能力和勇气充满了信心,也能从能力增长中发展出安全感,孩子独立和自立的能力也就会得到发展。

简而言之,把孩子当孩子,孩子将永远是无能的孩子;把孩子当成有想法有能力的独立个体,孩子将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我是@树之椰 ,家有猴娃儿一枚,用心坚持亲子共读,用爱烹饪营养美食,用情分享育儿心得。欢迎大家和我一起交流和探讨育儿问题,助孩子健康成长!

0
琉璃凝华6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把孩子当成孩子,像婴幼儿一样照顾周到,事事代劳,那么孩子永不不可能长大。即便长到几十岁,也还是个孩子。

熟人里有见过这样的,有个妈妈,她儿子已经硕士毕业了,都二十六七岁了,但是,因为她一直“把孩子当孩子”,导致了她儿子看起来就永远是个孩子。

她家孩子直到上研究生的时候,每次放假回来,都要当妈妈的帮忙买火车票。

二十多岁的人了,受过高等教育,居然每次都要妈妈帮忙买火车票,搞笑不?而且当妈妈的自己还没有账号,每次都要找同事帮忙代买票。

但是这个妈就从来没有想过,让她儿子自己去学着做这些事。

她儿子在家的时候,经常听到她给儿子打电话,类似这样的“下雨了,你把窗户关一下,还有阳台上的衣服也要收”,“中午你记得吃饭,可以下点面条吃,不然叫外卖也行”等等。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儿子是小学生呢,哪知道已经二十六七岁的人了。

最搞笑的是她儿子毕业之后,要去隔壁城市面试找工作,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而已,但是这个妈妈非常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去,觉得应该有个人陪着才行。

这就是把孩子当孩子,孩子永远是孩子。当做家长的,永远把孩子当孩子看,一切代劳,哪怕孩子长到80岁,都会觉得孩子这做不了那有危险。

而被这样照顾长大的孩子,小到吃顿饭,大到人生大事,习惯了父母帮忙解决。还有的人,就索性习惯了这种家长一切代劳。从根本上就失去了自己去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失去了成长的机会。他们看起来已经是成年人了,而内在力还是一个巨婴。

0
蝴蝶读书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我从两个方面分析“把孩子当作孩子,孩子永远是孩子”观点。

从儿童身心发展阶段讲,把孩子当作孩子,就是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发展阶段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养育。

精神分析学派的后继者埃里克森(Erikson),注意儿童行为模式,并将儿童行为模式、心理社会因素和\”里必多\”投放部位这三者结合起来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学习信任的阶段(1岁之前)信赖-不信赖母亲信赖,乐观

成为自主者阶段(2岁)自律-怀疑父母自控感,适当感

发展自主性阶段(2~5岁)主动-内疚家庭目的和方向,能发动自己的行为

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勤奋-自卑邻里学校理智、社会和身体

建立个人同一性阶段(12~18岁)同一性-混乱同伴群体和外群体领导榜样作为个人的完整自我形象

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9~30岁)亲密-孤独友谊和伴侣、竞争和合作建立亲密持久的关系,有工作责任感

显示献身感的阶段(中壮年)生产-自我关注分工和分担家务关心家庭、社会和时代

达到完善的阶段(晚年)完善-绝望人情关系对自己一生的满足感、准备走向死亡

从家庭教育角度讲,孩子永远是孩子,对父母而言,即使孩子六十岁,也是自己的心头肉,也有需要自己教育和帮助的地方。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以至童年、少年、青年,父母不知花了多少心血来教育子女明礼仪、修德性。

  儿女长大成人,父母又辛苦地为子女准备嫁娶。

  筹集资金供儿女经营事业。父母希望儿女能早日成家立业。父母对子女的爱护真是备及辛苦!父母从不在儿女前面提到恩惠两个字,更不期望儿女的报答。

  若儿女一旦有病,父母更是忧心如焚,经常由于爱子心切而急出病来。

  父母只好等待子女恢复健康,那忧心成疾的病才会慢慢痊愈!经历百般辛劳养育,但愿早日长大成人。

现在孩子长大后成立家庭,很多老父老母承担起照顾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的事情。这都是把孩子当作自己永远的孩子,永远为他们敞开怀抱!

我是梦中霞光,喜欢育儿话题,欢迎一起聊天!

0
愿我如光照亮前方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怎样理解“把孩子当孩子,孩子永远是孩子”这个观点?我主要是这样理解的:

一是孩子就是孩子,真诚去爱他就好。不要总是奢望孩子能够按照我们的意愿去思考、去做事情,也不要把我们的梦想转嫁到孩子身上,更不要盼望孩子懂事体谅我们,好好去爱他们就好。给予孩子足够健康的爱,去接纳他,陪伴他,鼓励他,安慰他,无论他是七八岁的孩童,还是耄耋之年的老者,他都是父母眼中的孩子,爱他就好。

二是在父母的面前,孩子永远是孩子。有人说,父母是孩子与这个世界间的一道保护屏障;也有人说,父母是孩子与生死间的一堵墙;我想说,父母是孩子之所以成其为孩子的因由。我们永远是父母心中的孩子,而我们的孩子在我们心中也永远是孩子,不论他长多大,也不论他是否足够独立,为人父母者总是为孩子们挂心。

0
邯郸阿南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我认为这个观点需要分不同年龄段来理解。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每个年龄段的想法。(写着写着居然泪目了两次,不好意思这里风沙有点大)

0-5岁的孩子

5岁以下的时候,爸妈把我当个孩子,我觉得爸爸妈妈很爱我。

他们关心我,呵护我,教我不会的东西,我会努力成为你们眼里的好孩子的。

5-10岁的孩子

哼,我都懂好多道理了,还把我当孩子。

我觉得有些事情爸爸妈妈要好好跟我沟通嘛,毕竟我已经长大了,能听懂了呢。

10-18岁

我都多大了,还把我当孩子。

我能照顾好自己,不用唠叨那么多!

道理我都懂,不要总是唠叨起来没完。

能不能把我当大人啊?我都多大了呀。

18-22岁

这个时期我在上大学,我有点叛逆,有点不想理爸妈。

我好多事不想爸妈知道,好烦你们不理解我不懂我,好郁闷怎么你们怎么总是那么自以为是,总是认为自己对,就不能耐心听听我的想法吗?我觉得我的想法很正确呢,我就按自己想法来。

虽然烦你们,但是在学校好久不回家还有一点点想你们,回到家前几天总是给我帝王待遇,不过待久了,就是互相嫌弃的状态了。

22-35岁

这个时期我工作了,也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家里事情好多,工作也不顺心。

想想你们,感觉你们当年好厉害。

虽然这时候你们还是把我当个孩子,但是我也是有孩子的人了。

我开始理解你们,开始会想你们吃的怎么样,穿的怎么样,是不是又舍不得花钱了。

35-55岁

我的事业很忙,家里孩子也不省心,心里想着你们,但是能照顾你们的次数越来越少。

我开始后悔,曾经怎么没多陪陪你们,怎么曾经那么不懂事,怎么曾经会那么烦你们,怎么曾经那么多次对你们大吵大闹。

我还是你们的孩子,但是这时候我不需要你们的照顾了,我会尽好孩子的义务,尽可能的照顾你们。

但是,小家庭琐事,加上那个像我一样不懂事的你们的孙子/孙女,想多照顾二老,却难免有心无力。

N岁——

希望这个N可以无限期延后,但是还是会有一天,我送走了你们。

\”爸!妈!我永远是你们的孩子,我下辈子还做你们的孩子!\”


人的一生大抵如此,都会经历这些阶段,父母爱孩子,孩子也爱父母。

希望时光慢一点,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久一点,千万别子欲养而亲不待。

题主的问题“把孩子当孩子,孩子永远是孩子”,这样说,应该就理解的通了

0
茱小猪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我们一般都认为孩子是弱小的、无知的、容易犯错的,孩子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才能更好的成长。但是按照蒙台梭利教育理论认为,孩子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会自主吸收周围环境的成分来发展自我,有时候成人过多的干预反而阻碍孩子的成长。

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指出"儿童是成人之父。"婴幼儿以及儿童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会影响一个人成年后的心理状态。所以,所谓孩子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是指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宜发展的生活环境,孩子自然会为了适应环境而调整自己。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帮孩子做事、选择、判断和规划就是在帮助孩子。

"把孩子当孩子",即是包办孩子的一切,小至穿衣吃饭等生活起居,大至人生方向的选择和规划等,那么孩子永远无法学会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孩子不管年龄多大,他的内心将永远都是孩子。为人父母应需记住,孩子犯错不是因为孩子弱小无知,只是孩子缺少经验不成熟而已。成人也会有缺乏经验和不成熟而犯错的时候,何况成人的经验也并不都正确,更不都适合孩子。孩子的路终究需要他自己去走。

0
少儿心理课堂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我认为,“把孩子当孩子,孩子永远是孩子”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溺爱影响孩子的成长。

一、溺爱其实是一种伤害

亲情之爱,血浓于水。天下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爱,可以说,绝大部分父母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受到亲情关爱的孩子会充满爱心,充满正能量,也会把爱传递给别人。
但是,关爱孩子一定要把握好“度”,切忌丧失原则和是非标准,变成了不顾一切的“护犊”。伊索寓言里讲了一个母亲溺爱孩子的故事。一个偷窃的少年犯被当场捉住,判决立即处死。孩子的母亲跟在后面失声恸哭。儿子回转身来,说要对母亲说句心里话。母亲走过去,想不到却被儿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来,母亲便大骂儿子不孝。该少年犯说:“假如我当初偷了同学的写字板拿去给你的时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于胆子越来越大,因屡次偷盗被处死呢?”很明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惯子如杀子,无原则的疼爱娇惯最终会害了孩子、害了家庭。正如古人所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诠释。

作家于青说过:“当你不把孩子当作完整的独立思想体看待时,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用不着拥有理性,不用为自己的举动负责,更不用考虑他人的感受——一个完全的利己主义者就此养成。”当孩子面对溺爱时,很容易会出现“陶醉”其中不能自拔、过度依赖不能独立,或者过度的焦虑、紧张、愧疚而不能正常发挥自主意识等现象。溺爱会严重阻碍孩子的人格发展,剥夺孩子独立自主、健康成长的权利和机会。在溺爱影响下,有的青少年是非不分、存在极端自我主义;有的青少年拈轻怕重、缺乏吃苦耐劳和奋发作为精神;有的大学生不能适应校园生活,恐慌、迷茫、心理脆弱,甚至走上了自甘堕落的道路。

二、要想使孩子健康成长,必须杜绝溺爱

弗洛伊德说过:“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作为家长,要想让孩子茁壮成长,要舍得放手去练,力求让孩子从小就量力而行地进行自我服务,并在为家庭的服务中学会本领、找到快乐。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3-5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完成简单的家务劳动的能力。这个时期是开始“放手”教育、锻炼,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和责任感的良好时机。家长一定要认真引导,舍得“放手”。要细化任务目标,把一个任务分拆成数个步骤,耐心引导孩子完成;要大度包容孩子的失误,切忌追求完美,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要引导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该做的事情及时做,凡事不等不靠,不推不拖;要对孩子依赖、懒惰、享受等错误思想和行为及早批评、制止,从小灌输正能量。

孩子毕竟是独立的人,毕竟要长大成人,家长一定要舍得放手让孩子去闯。只要注意基本的安全问题即可,可以让孩子去与同学交往、外出游玩、甚至假期打短工。只有让孩子走出去,他才有机会锻炼成长。也只有在孩子远离父母、遇到难处时,他才能学会独自解决问题,才能体验到父母的爱心,更加珍惜亲情关系。要给孩子独立发展和思考的空间,只要大方向正确,家长要习惯让孩子自己做主,自己选择,自己去试。家长切忌管得过多、唠叨过多,在关键时刻点一下即可。

结语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如果老是把孩子当成孩子,孩子就会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巨婴”。要想使您的孩子健康成长、早日顶天立地,就要把他们当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敢于放手,勤于历练,杜绝“圈养”式的溺爱。

【点击右上角“关注”,了解更多少年儿童教育心理实战经验、教育案例和感人故事,帮您解决教育心理困惑!】

0
幸福妈咪Cathy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谢邀!我的理解是,孩子犯错在所难免,不要因为孩子犯了错不是打就是骂,而是要耐心指导他如何做对,要理解孩子。因为,孩子没有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很多错误的行为是在不知道的情况下犯的。所以,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孩子的想法单纯,情感简单。跟朋友前一秒吵架后一秒和好。孩子精力充沛,怎么玩都感觉他们不累。他们没有烦恼,不会隐藏自己的情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这就是孩子吧。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被尊重。

0
提笔诉流年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把孩子看成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80%看大人怎样引导。

很多家长都会把孩子当作什么也不懂的小屁孩,因为从一出生的头三年,家长已经习惯事事包办。而孩子长大了,家长的思想没跟上来,总是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要多唠叨几句才放心。

一、抓住孩子的成长“关键期”,孩子不再永远是孩子

大人的爱子心切,会延续婴儿时期的育儿观念:孩子太小了,他需要我;没有我,他干不了这件事的;我必须出手了,我看他自己过不去这坎。

2岁,是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期。可以自己吃饭、自己如厕、知道哪些可以碰,哪些不可以碰。很多大人总是没有耐心,他太慢了,自己吃饭,得吃到什么时候啊。

我见过很多孩子,在7、8岁时,大人一看孩子不喜欢吃,拿起饭碗就喂饭。这就是把孩子当作孩子,没有意识到孩子一直是在成长的。 他完全可以自己吃饭,不喜欢吃,可以自己做点别的。4岁的孩子就可以自己煎鸡蛋了。

6岁,是孩子独自解决问题、与人交谈的关键期。家长总是不放心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把别人东西弄洒了,大人总是第一反应,跟小朋友说:阿姨在帮你买一杯。 其实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去说,自己承认失误: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下次我会注意的,现在我去给你再买一杯新的。

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才会印象更深刻。下次再遇到问题,也会更有信心。

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孩子以后就会懒得做这些事。孩子没得到成长,所以在大人心理,总是把孩子看作长不大的孩子。

二、告别幼稚的“孩子”标签,需要学会独立思考

现在的家长更注重孩子的成绩,于是孩子缺少实践活动。而当成年后,却无法自己解决问题,还是事事问父母,父母会第一出手相救,但也有些无奈:还是孩子呢,刚进入社会得帮帮他。

这是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事事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而独立思考能力其实在十几岁就能锻炼出来。

比如:去旅游时,让他当小导游,规划路线及景点,他就会思考几个人去,安排几个房间,需要走哪个路线?去什么饭店吃饭?这就锻炼他考虑问题的全面些,而如果遇到路线图走错了,就会思考走哪个路线返回?大人要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可以解决所有旅途中的问题。

如果和老师有了矛盾,自己去和老师解释,他会思考该怎么去说,以及老师可能会怎样回复。也许他会得到新的发现:原来老师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厉。

家里的事情也可以请孩子参加意见:比如要不要购买新车或搬到离学校近的地方;要不要利用假期出去打工贴补家用;父母遇到瓶颈期,尝试给父母做人生职业生涯规划。

三、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经营自己的人生

如果有一天家长年老,与社会慢慢脱离,对孩子的生活工作,不能提供帮助时,孩子能够独立应对这一切吗?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孩子的人生需要孩子自己去经历。

过了三周岁,孩子的吃饭、穿衣、社交活动都可以自己解决。对于大人来说,这些信手拈来,而孩子把孩子的锻炼机会剥夺了。

小学就养成习惯:自己记作业、完成作业,准备明天的衣物。

中学时期:大人更要退出孩子的生活,让他自己经历。遇到问题,咨询时,也不要立马给出建议,先听听他的解决办法,再给出合适的方案。

大学时期,完全可以自己去考虑人生方向该怎样走。

只要家长能放开手,不要总是怕这怕那,孩子会自己学会独立飞翔。孩子不再是孩子,而是一个可以独自面对所有问题的成年人。

0
橘子香蕉和苹果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都说懒妈妈教出勤快儿子,这个懒不是说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干是真懒!这个懒是孩子到一定岁数,衣服懒得给他穿好,鞋子懒得给他穿好,懒得给他喂饭,懒得给他洗小袜子!

把孩子当大人看,这些事情慢慢让他自己做去!以前看新闻说大学生剥不来鸡蛋,衣服都是暑假带回家给妈妈洗,这哪是养孩子,这是害了他呀!

我们做父母终究是要老要死的,如果什么都给他做好,离了我们就什么都不是,这也是不把他当人看啊!

人应该是独立的,自由的,自己一个人能活明白的!让孩子做一个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