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一年级家长提出了对班级管理的建议,认为班级应该加强家校联系,定期举办家长会等活动,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同时,该家长也积极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组织家长志愿者参与到教学中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这些行为充分体现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积极参与,也为班级管理和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支持。
1、 监督孩子别到商店乱花钱、少买垃圾食品。
2、 操场灰尘大,把操场建的大一些,跑道宽一些。
3、 学校多搞一些娱乐活动。
4、 希望学校能加强品德教育,加强学校校园及周边管理。
5、 餐厅建的大些。
6、 教导学生不要轻信别人的话,以免上当。
7、 要全面抓,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8、 老师上课鼓励学生大胆举手发言。
9、 学校多安排体育锻炼,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参与。
10、 让每个孩子讲普通话。
11、 对待每一个孩子一视同仁。
12、 对孩子多鼓励,少批评,不打骂体罚孩子。
13、 培养孩子 ,多读课外书。
14、 讲好环境卫生,注意厕所清洁。
15、 认真做好眼保健操,讲好用眼卫生。
16、 尽量少用投影仪教学,对孩子眼睛刺激较大,老师讲课时尽量往中间写,大点写。
17、 希望多举办一些文艺活动。
18、 培养孩子写作、观察能力,多做书法练习。
19、 对学生严格要求。
20、 老师多和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
21、 学校多开展一些特长课,让孩子各有所长。
家长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第2篇
中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特殊时期。心理、生理变化明显。他们好动、好奇,既单纯、稚嫩又力争行为成熟;既寻求依赖又渴望独立。他们希望摆脱束缚争劝自由”。这使教育管理的“瓶颈期”在这一时期突现出来。但教师又可以利用这一时期学生的发展特点变管束、批评、说教为鼓励、关爱、信任。尝试用无为而治的精神理念取得班级管理的新体验。
一、通过了解校史来增强学生荣誉感
北大校史研究专家陈平原教授说:“教育不同于科技,不是越新越好。教育本身是讲究积淀的。好学校的标志不仅是学习成绩好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讲述历史构建传统对此很有帮助。”【1】让学生了解母校的光荣历史激发他们的荣誉感,从而使学生产生贡献母校、为母校赢得荣光的内心驱动力。形成目标明确、方向一致、行动统一的校风、班风。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团结向上的内心潜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不做有损学校、班级声誉行为的自我约束力。
二、融洽师生关系减少师生隔阂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推翻“师为生纲”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学生是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的独立个体。1924年,陶行知在《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中写道:“我们深信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师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就能渐渐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人与人的隔阂完全开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沟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1926年,他又在《我之学校观》中重申:“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
三、培养学生责任心
班级管理过程中,仅教师具有责任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有意培养班级所有成员具有责任心。责任心是人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积极关注和心理投入,它往往外化为对某一负担的承认和对某一任务的积极行为。责任心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道德素质和能力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集体的主人有助于学生体会班级责任感。首先,选拔出有责任心、在班级中有威信、活动力强的学生组成班委会形成班级的核心管理团队。其次,根据班级成员的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任务目标并督促、鼓励其胜利完成任务以增强其责任感和信心。另外,把班级任务有选择地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勇于“挑胆子”促使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和加强。
四、班级自治
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谈到四点自治的好处:“1、学生自治可以成为修身理论的实验。2、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的需要。3、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4、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教师参与班级规章制度的修订,并以同样的要求规范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