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不清楚主次
家长总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限制孩子的行为,但家长忽视了一件事,孩子在这个阶段最不需要的就是限制,是自由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家长什么都要插手管一管,操心的事一多,当家长看到孩子的举动不合自己心意,就难免会发火。
家长要明白,孩子的行为是有主次之分的,只要没有超出原则,正确引导即可,没必要过度限制,但如果孩子的行为超出了原则范围,家长及时帮助其纠正就行了。
2、忽视成长规律
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行为都有一个衡量标准,当孩子做了不符合标准的事情时,家长就会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听话等等,脾气也就上来了,殊不知,这种标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如果一概而论,亲子间的相处就难免会出现问题。
受环境影响,每个孩子的成长规律都不太一样,如果家长用同一标准看待孩子的行为,显然是不科学的。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与指责相比,孩子更需要的是引导,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可以更好地帮助他约束自己。
3、情绪易走极端
家长在带娃过程中发脾气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原地爆炸,稍有不顺就会对孩子一顿严厉申斥,次次如此,另一类就是爆发过后觉得不应该对孩子发这么大火,以后要适当控制自己,但之后一段时间内的放松管理,孩子却变本加厉起来,家长情绪集中爆发,最终还是回归到了一点就着的状态。
无论是哪一种情绪爆发,对孩子或者对家长自己都是没有好处的,长时间的情绪转变,不仅会让孩子感到不安,亲子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1、以原则为界限,不发没必要的脾气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并不需要对孩子过于严厉,只是孩子当前的行为不能被家长接受,引起了家长的情绪波动罢了,家长们可以回头想一想,这些行为是不是符合孩子成长规律,如果符合,那么就没必要跟孩子发脾气,适当引导其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即可。
建议家长在发火前,先想想这种行为在孩子眼里是否合理,如果没有超越原则界限,就不要跟孩子发脾气。
2、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不要过分限制
每个孩子都是从行为不受约束,逐渐学会守规矩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家长一开始就严厉相待,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压迫,甚至会影响其完善自我认知。家长要明白,孩子从不懂事到乖巧,是需要引导和帮助的,没有孩子一生下来就听话懂事,家长只有接受孩子不完美的地方,才能帮助他学会改善自己。
3、实现良好的沟通,多了解孩子想法
缺乏交流,思想方面同步率低,也是家长容易情绪爆发的一个诱因,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进行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就会加大亲子间的误会,导致情绪发生。
建议家长在遇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时,先别着急发火,不妨在平静的时候跟孩子交流一下,了解孩子的想法,互相之间思想上的距离被拉近了,家长才能对症解决问题。
有了孩子以后家长情绪暴躁这种情况很常见,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对,如果家长不能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行为变化,自然容易被无力感支配,最后只能通过发火来宣泄,真正懂得教育的人,会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而非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