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家庭教育最能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未来走向,然而很多家长,都不重视教育,原因是认知水平不够,或者从来没有学过教育的方法,他们教育孩子,多半是沿袭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教育,还有模仿身边人。
于是暴力的家长,只会教出暴力的孩子,自卑家长,教出自卑的孩子。这样的教育,只会让孩子养成令人讨厌的人格。
那么,怎样的家庭教育,才可以让孩子成长得更好呢?
- 第一、言传身教
你在教别人的同时,你自己必须要能够做到,假如说父母平时刁蛮无礼,还想教育出一个讲道理、守规矩的孩子吗?这是不可能的。
我见过很多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的家长,你们觉得他们这些习惯哪里来的?不都是从小养成的吗?
作为家长,首先自己要能够做到,才能有资格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做一个听话、懂事、守规矩的人。
- 第二、能够察觉到孩子的心情
我听过一节樊登读书会,当时樊登说,他家的孩子把家里弄的乱七八糟,因为一时气愤,一把把孩子提起来,丢到了一边,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由于樊登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人,他立刻意识到自己这个行为过激,跑到孩子面前问他:“是不是爸爸刚才的行为吓到你了?我在行为上可能有一些粗鲁,你现在很害怕对吗?”孩子知道爸爸理解了自己,孩子拖着长长的哭音说:“对~呜呜呜。”
后来没几分钟孩子就不哭了。
樊登给我们做了不错的示范。很多家长都是想发脾气就发脾气,想夸孩子就夸孩子,从来没有想过,孩子此时究竟心情是怎么样的?他的需求是什么?
当一个人的心情和需求,被其他人体谅和察觉时,此时他就会觉得很安心。如果家长能够长期察觉到孩子的心情是怎样的,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学会这一技能,体谅他人的感受。
这对他性格的塑造是很成功的,也许在将来,他会通过这一能力,收获很多朋友。
- 第三、和睦友爱的家庭环境
我的父母就经常打架,这给我的成长添上了一抹浓厚的阴影。我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像其他家长一样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能够互相体谅,而不是动不动就开打。
我相信这对其他孩子也是一样的,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很可能孩子变的孤僻和自卑。
有人可能会问:你自卑吗?你孤僻吗?
我可以告诉你,我并不自卑,也不孤僻,因为我及早的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选择了正确的方法引导自己走出这层阴影。
主要还是归功于读书,假如说没有读书的习惯,我可能现在不会在这里唠叨了。
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会使得孩子内心更温柔、更懂体贴人,他明白亲情是怎样的?教育是怎样的?将来他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结语:
我希望家长们,都能够多了解一点教育孩子的方法,而不是仅凭自己的观念,去教育,否则就太狭隘了。只有运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才能够让他成长得更好,家长不能思维封闭。
你认为呢?
宋庆龄说过:“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那什么样的家庭能够让孩子成长的更好呢?
首先,有爱的家庭。
杨绛在《我们仨》这本书中有段关于家庭的叙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什么是有爱的家庭:无论贫穷与富有,同甘共苦,相伴相助,简单快乐。给孩子一个有欢笑的家庭氛围,在爱的浸润下成长的孩子会是个爱意浓浓的宝贝。
其次,有安全感的家庭。
一个家庭就如一叶扁舟,在浩瀚大海上行走,免不了有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在这叶扁舟上慢慢长大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呵护。只有有了父母的爱护,教会孩子如何抗拒恶劣的环境,孩子才会在破涛汹涌中找到自己的出路。这一切的成长过程,需要父母筑起的铜墙铁壁来保护,有了这份安全,孩子才有了昂扬的斗志和自信。
再次,共同成长。
“一家人能够互相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这是居里夫人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给了我这样的启示: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家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建立和睦的家庭。
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成长。接纳孩子,接纳自己,剖析自身和孩子不同的身份,明白父子母子一场,是在同一个跑道入场,没有竞争,只有共同奔跑。齐心协力,才会一同到达胜利的终点,才会看见更加灿烂的生命。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我是一名有一儿一女的宝妈,毕业于教育类专业。喜欢读书,更喜欢孩子。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一路携手,共同成长。
我的观点是:尊重孩子、宽严有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更好。
家长们都很清楚,现在早就不是“一张文凭定终身”的时代。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东西更多,知道的甚至比家长还多,大部分情况下,都没办法让孩子完全听家长的。个别孩子,能做到事事都听家长的安排,好像也挺让人操心。
综合以上的情况,对于非原则性的问题,可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和孩子多沟通,先让孩子说说他们的选择,以及他们选择的理由,能接受的尽量接受,确实不能接受的,和孩子说清楚原因。这样可以锻炼了孩子思考和决断的能力,同时也学习新知识,提高了沟通能力。学习不是在学校或辅导班,才能进行。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及时教导是更好的学习。
前面讲的是尊重孩子,和宽严有度中的“宽”。需要强调的是,遇到原则性问题,必须严,毫不退让。要让孩子明白,我很爱你,很尊重你,但是该有的规矩必须有。比如:我给孩子定的原则之一就是:作业必须认真完成,哪怕是生病了,病好之后也必须补上。
这里是趣学俱乐部,分享有趣、有用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欢迎评论、点赞、关注!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家庭未来的全部希望,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接受最好的教育,然而最好的教育是来源于家庭的,究竟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成长得更好呢?
我个人认为充满爱与包容的家庭是可以让孩子接受最好教育的成长过程,在这种温暖家庭环境下,接受家庭教育的孩子,一般来说都会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遇事不会偏激,情商高学习好,更容易成才。当然,良好的家庭环境只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最完美的基础,要想做好对孩子的教育,还需要从方方面面去努力。
从小就受到有规矩,有原则的家庭教育的孩子会表现的更好
对于一个孩子成长来说,父母爱孩子是没有问题的,可是爱不等于没有规矩,没有原则,爱杂事建立在立规矩讲原则的基础上,对于孩子的各种要求,不会时时满足而妥协,从来都是在规矩和原则的范围内去执行,,孩子才不会变的骄纵而不懂感恩和礼貌,没有规矩。什么事情孩子能做,什么事情还不能做,有原则有计划,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规矩始终都是教育孩子能够自律的法宝,一个自律的孩子绝对是以后是一个优秀的孩子。
打内心中真正的从小尊重孩子的家庭才能跟孩子立好规矩,讲好原则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把爱孩子摆在口头上,为孩子制定了一大堆的规则和计划,却没有真正的从内心中对孩子进行尊重,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家长不断的尊重孩子内心发展的一个过程。家长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规定的那些家庭原则规矩都应该放在让孩子充分的感受到尊重的前提下,并能够自觉的遵守这些规矩,而不应该仅仅是放在口头上的尊重,父母的大包大揽不是尊重而是包办。跟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修炼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的父母,肯放下身段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孩子的内心才是真正尊重孩子的父母,学会欣赏而不是野蛮控制自己孩子的家长,才是真正尊重孩子的家长。
舍得花时间懂得陪伴孩子的父母才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家庭教育
很多家长每天都在口头上说自己忙于工作,忙于家庭,真正能够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其实并没有多少,绝大多数的父母每天跟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仅仅就那么几个小时,那就在这几个小时里面,很多父母不是在玩手机,就是在所谓的工作,还有一些父母就是在辅导孩子学习,真正的能够起到和孩子进行内心沟通交流的陪伴时间,却少之又少。也许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真真正正的去陪伴孩子,但是我们却,高质量的陪伴才能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很多父母从小就不愿意陪伴孩子玩乐,其实在玩乐的过程中可以分享孩子的快乐与烦恼,让孩子不会产生心灵上的孤独感。更加不会孩子在做作业,父母在玩手机,孩子在一个人看书,父母却在追着肥皂剧。要想提供最好的家庭教育,全身心的舍得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才是根源。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来源于真正的爱孩子,而不是爱孩子所取得的成就
我们常常都希望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带给孩子美好的未来,让孩子在任何的道路上都能取得比其他孩子更加优秀的成就,很多父母对孩子的高要求就是好成绩、好表现,考上名校,各种竞赛的林林总总的奖杯奖状。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孩子,只是父母爱着自己对于孩子的高期望。最好的一种家庭教育应该不是在孩子取得的所有外在成就,而是在于如何培养他各种内在的素质拥有最好的价值观与积极生活的态度,懂得尊重,诚实善良懂得担当的优秀孩子品性。
最终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则的做一个兼任热爱生活,充满爱心,有担当责任的父母,你的所有的一切都将是孩子复制的模板,没有什么所谓的最好的家庭教育,只要能给予孩子榜样的最好父母!
1、保持家庭氛围轻松、喜悦、美好、温馨、民主、自由,爸爸给到妈妈足够的爱护,妈妈给到爸爸足够的支持。
2、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种下什么种子,就会结什么果实。而且,一旦种子播下,无论费多少工夫去修建、嫁接,都很难改变。
孩子不会因为父母说该如何做而做,而是看父母如何做而学。
3、进入孩子的世界,多鼓励赞美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和孩子们沟通,学会和孩子做朋友,同时做孩子的榜样和引领者。
4、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生动、充满活力、令人愉快的体验,那么,最容易学会、最容易学牢靠。
所以,爸妈经常带孩子参加高能量的成长活动,协助孩子广交好友、拜访名师、攀登名山、建立梦想。
成绩很重要,但也不要把眼睛只盯在成绩上,多花费时间陪伴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吧,那比什么都重要!
家长们总想知道:孩子怎样才能考出好成绩?
大家都觉得,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学习习惯也好,学习态度也好,性格也好……
总之,就是成绩好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好。
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以为只要成绩好,孩子就会一切都好。
事实恰恰相反——不是因为孩子成绩好了,其他方面也随之变好;而是因为孩子得到了全方位的培养,最终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并反映在成绩上。
好的家庭教育,往往能培养出孩子具备这3个品质:
-
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畏难
-
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悲观
-
最难突破的节点,不放弃
不畏难
著名音乐家傅聪天生手指僵硬,学习钢琴比常人更难,家人的音乐背景也让他倍感压力,甚至一度想放弃钢琴去学画画。
在家人不断鼓励下,使傅聪正视自己的先天不足,坚持了下来。
他从钢琴学童,到21岁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一战成名,之后陆续在欧洲、美洲、中东、大洋洲、日本等地举办了2400场独奏音乐会,最终被《时代周刊》评为“当今最伟大的中国音乐家”。
如果傅聪一开始选择了一条看似更好走的路,也许他会成为一位还不错的画家,但我们就损失了一位伟大的“钢琴诗人”。
很多人不去尝试,不是被现实打倒,而是还没开始就被自己吓倒。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要鼓励孩子不畏困难,勇敢面对。
不悲观
冯仑在《伟大是熬出来的》书中提到一个故事。他和万科的王石去沙漠探险,不巧的是,车在沙漠中抛锚了。
沙海茫茫,一望无际。望着没有方向的沙漠,两人心中浮起了对死亡的恐惧。
这时,这两位了不起的企业家提醒自己:人生的终点不应该在这里,因为他们的人生还有很多心愿没来得及实现。
于是短暂的慌乱过后,两人开始认真计算起车上的油量和水量,并回忆车抛锚前的行进路线,以此来推断各种脱困的可能性。上天眷顾,这两个积极面对问题的人最终得以平安脱险。
扪心自问,如果是我们遇到险境,我们能这么镇定吗?每当遇到困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解决问题还是逃避问题?
希望我们都是前者。世道变难,都是从人心变得悲观开始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有保持乐观的人,才能坚定找到突破的方向。
不放弃
2012年,在阿里云年会上,阿里云的负责人王坚泣不成声:“这两年我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挨的都多”。
阿里云团队2008成立。经历4年研发,阿里云依然很不靠谱:数据传输问题、计算稳定性问题、处理速度问题……一样都不少。阿里云团队在阿里内部声誉极差,有人在内网直接指责:“王坚就是个骗子。”
坚持很难,在看不到丝毫曙光的情况下坚持5年,非常难。还好,尽管顶着满身骂名,尽管加班日以继夜,阿里云团队坚持下来了。
有了阿里云,阿里巴巴得以摆脱对国外计算架构的依赖,也让日后的阿里巴巴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有了更强大的底层竞争力。
每一个成功故事,背后都有一群人的苦苦坚持;每一次树立目标,都意味着接踵而来的困难。难的不是解决一个问题,是能一直解决问题。无论在多难的关口上,能看到最后曙光的人,必然是坚持不放弃的人。
是的,时代在发展,教育理念也在进步。
往前推20年,可能家长觉得,给孩子最好的人生是衣食无忧;
往前推10年,可能家长觉得,给孩子最好的人生是学有所成;
到了现在,家长要懂得,给孩子最好的人生,是完整的人生教育。除了在校学习,还有父母言传身教的人格教育。
无论学习成绩如何,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期待。
我们是关注中小学教育的洋葱数学,点击关注,成为家长们的教育好助手
谢谢邀请回答。
我是一个二年级顽童的妈妈,一直在为做一个好妈妈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不断学习。以我的亲身体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孩子还在读幼儿园的时候。我和他爸爸的感情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也停止了成长。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又捣了蛋的时候,我就会借题发挥,把自己心中的不快发泄到孩子身上。吼孩子,有时甚至打孩子。
当孩子哭着对我说:妈妈,你这个样子我好害怕的时候。当孩子的脾气越来越不好的时候。我开始反思我自己。作为妈妈,我是爱孩子的,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开始读大量的育儿方面,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努力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示接纳,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
当看到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爸爸爱妈妈的 时候。我和孩子的爸爸深入的谈了一次。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我们要彼此相爱,有什么事情,要及时沟通,不能让坏情绪在身体里发酵,以致影响到另一半和孩子。
还有就是要接纳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的一些行为。也就是适龄行为。对孩子更多的理解与接纳。
如果孩子的行为不是适龄行为,那就要对孩子进行正面管教。和善而坚定地对孩子说“不”。
最后是爸爸妈妈要不断的成长,学习。与时俱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孩子耳濡目染,也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父母在自己的品德修养、学习上进方面就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孩子也会收到好的影响。从而成长为一个品德修养 好,学习成绩好的孩子。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谢谢!
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也值得我们每一位父母深思的问题。我们当下的父母对于外部教育资源(包括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等)过分依赖,总认为把孩子送出去才能教育得好。其实,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根基,要扎稳这根基,父母必须思考“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成长得更好”这样的问题。听一听来自雪松老师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
我始终认为人的一生,活得好抑或不好,其实是依赖自身的内在力量。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有能力走进孩子的内心,去帮助他们建构一个强大而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远远比一个貌似纷繁的外部世界更可靠。
我很平常心地面对孩子的小升初和中考。我不认为我的孩子在学校教育中能够得到真正有助于他生存的东西,我始终认为他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更有效的帮助,养成良好的做人习惯和做事风格。
我在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心理质量。我尽可能少用老师的标准学校的目标来要求孩子,更多地以我对成年人生活的思考,来衡量我孩子此时此刻的生活方式,是否有益于他的一生。
我的孩子有充沛的时间阅读,有固定的时间消耗在网络游戏中,还有和小伙伴交往的相对自由。我以为一个未成年人在成年人的指导下,养成这些生存习惯,远远比离开我们的视线后才开始,会更少走弯路,更接近幸福人生。
从这个角度,我思考教育的致命问题,其实是我们做父母的,是否有足够的判断力,来确定孩子成长中的得失。中国教育,在体制问题无从撼动的前提下,家长们自救的办法,就是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我们是中国教育的消费者,我们水准的提高,才是整体教育质量改善的重要前提。
(欢迎关注采芊迷“妈妈学校”,更多精彩教育观点、教育故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