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皇帝亲自带兵上战场打仗其实很常见,特别是开国皇帝,以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而言,除了秦始皇嬴政和晋武帝司马炎没有带兵上战场的记录外,其余的全部都有过类似经历。
非大一统王朝的皇帝更不用说,江山从来都是打出来的,历史上,游牧民族建立的,大大小小的政权也很多,而游牧民族政权的开国皇帝们,不但亲自带兵上战场,还需要亲自带兵冲锋,创业时期,既是领导人,也是战将。
不过,皇帝们继位后,亲自上战场的比例就大大降低,千金之子都坐不垂堂,何况掌控天下的皇帝?即使皇帝们想,官僚集团也不会干啊,虽然也有如汉高祖刘邦、明成祖朱棣、清圣祖玄烨这样头铁的皇帝,但绝大多数都放下了战袍。
在这些上过战场的皇帝中,还是有不少比较牛的,本文就从历史上所有的皇帝中,挑选出五位既上过战场,也有过亲自带兵冲锋经历的牛人皇帝,供读者参考品评。(以下排名以历史出现顺序为准)
一: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朝后,搞出个唐朝开国功臣榜,叫做“太原元谋功臣”,一共十七人,而李世民在这个榜单中排在第一,他这个第一就是靠战功获得的。他后来的主要竞争对手,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俩也都有过带兵出征的经历,可始终不如李世民。
毛主席曾在读史书时评价“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由此可以想象李世民有多能打,而且,李世民不仅仅是战略战术上牛,亲自率领精锐骑兵冲阵也是他常干的事。
史书中,在李世民继位之前,他自己率军当敢死队的记载相当多,十八岁时,随当时还只是太原留守的李渊和盗贼“历山飞”魏刀兒作战,当时李渊被围,史载:“太宗以轻骑突围而进,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于万众之中。”
武德元年的“浅水原之战”时,李世民率军和薛仁杲麾下大将宗罗睺对阵,当唐军正面作战不利时,李世民突然从侧翼杀出,史载:“太宗将骁骑数十入贼阵,于是王师表里齐奋,罗睺大溃,斩首数千级,投涧谷而死者不可胜计。”
武德三年,李世民讨伐宋金刚,同样是两军僵持不下,唐军还稍显疲态时,又是李世民率敢死队冲锋打破僵局,史载:“诸军战小却,为贼所乘。太宗率精骑击之,冲其阵后,贼众大败,追奔数十里。”
武德四年,李世民战争生涯中最辉煌的攻洛阳战役开打,先是“太宗以骑冲之,挺身先进”杀的王世充大败,不敢再出城阵战,而后在虎牢关下,面对窦建德大军“亲率轻骑追而诱之,众继至。建德回师而阵,未及整列,太宗先登击之,所向皆靡。”窦建德也完蛋,一战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格局。
李世民这种把自己当成武将使用的勇猛,或许就是他跟一众武将关系特别好的原因,全是悍不畏死,且身先士卒杀出来的威望。李世民的军事指挥和作战能力,不管哪一方面,在历史上有四百多位皇帝组成的皇帝列表中,都是至少能排前三的。
二:宋太祖赵匡胤
宋朝重文轻武,这是因为他们的老祖宗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凭借武力夺取的后周江山,所以不得不对武将警惕。赵匡胤当上皇帝前,是后周著名的战将,跟随后周皇帝郭威、柴荣南征北战,他在后周的地位也是依靠战场的拼命换来的。
据说,宋朝军队中流传的实用型武技“太祖长拳”、“太祖盘龙棍”等,都是赵匡胤传授并继承下来的,所以,赵匡胤的个人武力应该是很高的,在为后周效力时,亲自带兵冲锋陷阵也是必不可少的。
后周显德元年,赵匡胤跟随柴荣迎战北汉军队,其时,后周右军阵被北汉军队击溃,眼看着,整个大阵就要被击破,关键时刻,赵匡胤亲率精兵两千,发起敢死冲锋,史载:“太祖麾同列驰马冲其锋,汉兵大溃。”一举为后周挽回败势。
显德三年,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南唐,赵匡胤和南唐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干上了,两军阵前,赵匡胤单人冲阵,直接把皇甫晖和姚凤生擒:“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
从以上战例可以看到,赵匡胤是相当能打的,他也是所有的宋朝皇帝中,唯一军略精通的皇帝,他那个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就差太远了,如果后来辽国杀得宋军大败,让宋朝一百多年不敢觊觎燕云十六州的“高粱河之战”是赵匡胤亲自指挥,结果肯定会不一样,可惜,赵匡胤死得太早。
三: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根据《金史》中的记载,完颜阿骨打在10岁时,就因擅骑射被辽国使臣赞誉为“奇男子也”,年稍长后,他的箭能射到三百二十步远,其余部落中射箭最牛的勇士,距离最少都差完颜阿骨打一百步远,他的个人战力绝对超级强。
史载,完颜阿骨打“尝与沙忽带出营杀略”,说的是,他经常凭借武力带少数人杀到敌军营帐中杀死仇敌或抢劫物资,有这个胆量,带着人数远少于辽国军队的女真部落军冲锋陷阵,也是很自然的事。
在辽国天庆四年十一月的“出河店之战”中,完颜阿骨打亲率三千七百女真部落军迎战辽国都统萧嗣先和副都统萧兀纳率领的十万辽军,并一举击败之,女真军队“满万不可敌”的神话就是在这一战后传扬天下。
第二年,完颜阿骨打在女真各部落的拥戴下,正式建立金国,随即,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就亲率七十万大军前来征讨,完颜阿骨打同样亲率金国大军迎战,但数量只有二万,却杀得辽军大败,金国国势彻底奠定,金灭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但此后金军的四处征讨,就很少让阿骨打这个皇帝亲自出面了。
四:成吉思汗(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
这位不用多说,作为蒙古部落的领导人,要是不能打,不懂骑射,不能身先士卒的带兵冲锋,他身边估计也不可能聚集那么多忠心的悍将,即使在扫平蒙古诸部落,成为类似于蒙古皇帝的成吉思汗后,铁木真依旧还会在关键时刻率军冲锋。
公元1211年,49岁的铁木真在被蒙古人拥戴成为成吉思汗6年后,亲率蒙古军队主力伐金,即为自己的祖辈复仇,也是为了和金国争夺长城内外的霸权,双方的生死战役在野狐岭(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展开。
野狐岭决战时,蒙古军队数量是十万,而金军有四十五万,数量上,金军碾压蒙古,实际战力上,当时的金军即使稍弱,但长期对蒙古诸部落的压制,心理上其实也不怕蒙古军队,金军到底也有游牧民族的底子,悍勇是不缺的,何况数量还远远超过。
但在实际作战中,金军的布阵却被蒙古军队抓住漏洞,先是蒙古军队中的八鲁营敢死队在木华黎率领下,突入金军中军大阵,因地势的不便,当时冲阵的蒙古军队突进去后,全是步行死战。
随后,年已半百的铁木真就亲率麾下怯薛军也直冲金军中军,反复冲杀后一战击溃四十五金军主力,之后在浍河堡(今河北怀安旧城附近),面对数万金军残余部队时,又是铁木真亲率三千精骑冲垮金军战阵,为了彻底击败金国这个大敌,铁木真也是拼了。
野狐岭决战后,别说草原上的主人彻底换了,连长城以内的河北地区也被蒙古所占,金国从此之后无力在压制蒙古崛起,此战后的铁木真虽然还是亲自率军西征,纵横万里无敌,但随着年纪的增长,估计就很少再亲自冲锋陷阵了。
五: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朝灭掉明朝,依靠的就是八旗军队在当时的无敌,身为八旗军队创始人的努尔哈赤,个人武力也是很强的,在建州女真崛起时,当然也会亲自率领军队冲锋陷阵,努尔哈赤反明时,号称只有十三副甲胄,肯定有他自己一副,早期,他自己也算是炮灰一员。
万历十三年二月,努尔哈赤带着七十五个人(其中带甲军士二十五人)就跑去攻打另一个部落哲陈部所占据的界凡城(估计就是木头架子围起来的村庄),但没打下来,敌人四百人追上来和他决战,努尔哈赤亲自砍死敌军主帅一人,射死一人,又用疑兵计吓得数百敌军不敢追击,全身而退。
当年四月,努尔哈赤又去攻打哲陈部,这次带了有八十人,不过这八十人已经全部有甲胄了,这次遇上了八百敌军,跟在努尔哈赤身边的两个堂兄弟一看敌军人多,都想逃跑了,结果,努尔哈赤亲自上阵,和部下连续射死敌军二十多名,敌军惊退,努尔哈赤所部再次大获全胜。
由上述两次战例可以看到,努尔哈赤绝对是个猛人,这样的猛人,加上战略战术上的能力也不差,晚明的军队遇上他难怪头疼,不过,努尔哈赤的文治功力就很差了,他创立了后金,可他在世时,后金几乎连饭都吃不饱,需要依靠404的手段空出粮食,真正带着后金乃至清朝崛起的,还是皇太极。
以上是小编精心挑选出来的几位不但经常带兵上战场,还经常亲自冲锋陷阵的皇帝,游牧民族出身的占据多数,这是他们自身的特性造成的,起步时都弱小,人口和军队数量都不足,本身也需要武力抬高威望。
历史上的皇帝那么多,有过类似经历的当然不止这么几位,比如冉闵,再比如类似皇帝的项羽,其个人战力和战争经历都不比上述几位差,但创立的功业就差远了,所以,在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就没选他们,如有不同看法的读者,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如喜欢本文,请随手点赞支持。
在中国历史上,身兼皇帝与名将者不在少数。然而,在当上皇帝后,还能亲临一线打仗的人就不算多了。有一些皇帝虽然有“御驾亲征”之名,其实除了添乱之外,并无多大作用。以下列举几个当了皇帝又在战场上有杰出表现的英雄人物:
第一,汉高祖刘邦
似乎有不少人看不起刘邦,把他当流氓看待。其实刘邦真的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皇帝,一般人当了皇帝后就是享受了,只有刘邦几乎是逢战必亲自指挥,非常了不起。
刘邦是公元前202年打败项羽后称帝,不久后,就发生臧荼叛乱,刘邦亲自领兵平定;同年,又有项羽故将利几造反,还是刘邦亲自出马,击破之。
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顿单于入侵,韩王信投降。刘邦再度亲征,击破韩王信,在追击匈奴时,中其埋伏,在白登山被围七天七夜。
公元前199年,刘邦亲征韩王信残部。
公元前197年,陈豨叛反,刘邦亲自率兵征讨,并于次年击破叛军。
公元前196年,英布叛反。当时英布料定刘邦年迈无法亲征,然而出乎他的意料是,刘邦又亲自出马了,最后击破英布。
在刘邦当皇帝后,六次亲征,都是亲自指挥作战,这种精神,的确是皇帝中少有的。
第二,光武帝刘秀
论军事才能,刘秀尚在刘邦之上。在刘秀当皇帝前,指挥过无数的战役,其中包括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他在称帝之后,仍亲自指挥了一系列战役。
公元26年,刘秀亲征,大破五校起义军,降其众五万余人。
公元27年,刘秀亲统六军,围歼赤眉军,赤眉军首领樊崇以下全部投降。同年,刘秀破邓奉于小长安,斩之。
公元29年,平狄将军庞萌反,刘秀亲征,破庞萌于桃城。同年,刘秀破董宪于昌虑。
公元32年,刘秀亲征隗嚣,军至高平第一城。
可以说,刘秀在当了皇帝后,打过的仗,不比刘邦少。这两位开国皇帝,都是好样的,身先士卒,怪不得大汉是最伟大的朝代。
第三,刘备(附曹丕、孙权)
除了西汉、东汉之外,自认为继承汉室衣钵的刘备,也刘邦、刘秀一样,在当上皇帝后,也仍然战斗在第一线。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
紧接着,刘备就大举发兵攻打吴国。但是比起刘邦与刘秀,刘备功力稍逊,在夷陵之战中,遭到陆逊的重创,不久后就病逝了。相比之下,他是比较倒霉,但是应该说,勇气还是值得点赞的。
在三国时代,除了刘备之外,曹丕有过三次亲征。但是曹丕与刘邦、刘秀、刘备不同,他的亲征基本上就是坐镇而已,他并没有多少军事才能,亲征技术含量不大。而刘邦、刘秀与刘备,都是亲自指挥作战的。另外一个技术含量低的皇帝是孙权,在他当皇帝后,曾于公元234年亲征魏国,也只是当当花瓶而已。
清朝“千古一帝”康熙,就曾三次御驾亲征的准噶尔,把叛乱的蒙古首领噶尔丹打得狼狈不堪,最后走投无路服毒自尽。大清朝也重新恢复了对蒙古地区的统治。
清朝初期,蒙古分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个部落,并先后归顺大清。康熙年间,噶尔丹做了漠西部落中的一个分支头领后,野心膨胀,勾结沙俄兴风作浪,并逐渐统治了漠西地区,壮大了自己的实力,然后又开始侵犯漠北,漠北部落抵抗不住,几十万人都跑到了漠南地区,在万般无奈之下,请求清政府庇护。
康熙当然不能不管,派人去见噶尔丹,要求他归还漠北地区,但噶尔丹倚仗有沙俄作后台,根本无视康熙的旨意,反而变本加厉开始向漠南进犯。
康熙看到这种状况,知道必须要要教训一下噶尔丹了,一定要打掉他的嚣张气焰,维护大清的国威,并决定亲自领兵出征,以壮声势。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36岁的康熙率军出兵讨伐噶尔丹,清军兵分两路攻打作乱的蒙古军队。但交战初期,右路清军却被葛尔丹打败,一路败退。但康熙临危不惧,令左路军对噶尔丹进击打击。
噶尔丹命人把骆驼四脚梱住放躺在地,组成骆驼阵,与清军对抗。清军用骑兵猛冲,然后又分兵包围。最后噶尔丹的蒙古军乱了阵脚,被打得溃不成军,噶尔丹率领残兵败将大败而逃。
噶尔丹逃回漠北后,表面上向清朝臣服,暗中却养精蓄锐,重整旗鼓。康熙三十二年,清朝召唤噶尔丹,要与他订立盟约,但噶尔丹不予理会,并且叫嚣,已从沙俄借到兵马,要继续侵犯漠南。
康熙见噶尔丹仍然不肯就范,决定再一次御驾亲征。康熙三十五年,他开始第二次领军讨伐噶尔丹,这次清军兵分三路,康熙亲自率领中路军准备迎头痛击噶尔丹。行军中途,有随行的大臣听说这次有沙俄兵帮助噶尔丹,怕康熙有危险,便劝他回北京,被康熙断然拒绝。
两军相遇,噶尔丹听说又是康熙亲征,而且清军声势浩大,不禁有些胆怯。趁着另两路清军还没汇合,领军开始后撤。康熙不肯放虎归山,他令西路清军快速穿插,截击噶尔丹。
西路军按照康熙的部署,设好埋伏,对噶尔丹军队发起猛攻,这次噶尔丹败得更惨,部下死的死,降的降,只有他领着几十名亲兵狼狈逃脱。
两次大败,噶尔丹的势力土崩瓦解,康熙命噶尔丹的归顺,但他顽抗到底,就是不降。倒也不愧为一个蒙古好汉。
一年之后,康熙第三次亲自领兵出征,这时噶尔丹已经穷途末路,身边兵微将寡,根据地也已经被别人占领了。手下的将领听说康熙又来征讨,都纷纷投降了。孤家寡人的噶尔丹身陷绝境,已经无法与清军对抗,无奈只能服毒自杀,一死了之。
康熙皇帝作为我国古代一位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有为君主,在位六十一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平定“三藩”,稳定准噶尔,回归台湾,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均有很大建树,谛造了一个繁盛、统一的强大国家。
我是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历史上有不怕死的皇帝经常亲自带兵上战场打仗的吗?
答案肯定是有的。
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却不是皇帝,而是一代英主赵武灵王,此人就是不喜欢做国都当君王,而喜欢亲自带兵上战场打仗,为赵国开疆拓土。
赵武灵王取消王号。
赵武灵王原名叫赵雍,即位之初内忧外患,此时时间已经到战国中期,在诸侯国林立称王的年代,赵武灵王却觉得自己国力疲软,不足以称王,于是自行去掉王号,并且终身不再称王(史料记载:赵武灵王原话为:无其实,敢处其名耶)。
现在我们习惯的赵武灵王,是后人给他的谥号,其中克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这其实也是对赵武灵王一生最恰当的总结。
赵武灵王继位之初,不怀好意的五个诸侯国,却以国丧为名,想试探一下这位君主的能力,这对赵国来说是一次继位极为的考验,赵武灵王自然看出了其中的门道,一边接待使臣,一边让军队处于一级战备状态。
在接到使臣的过程中,不卑不亢的态度,让天下人刮目相看,这位年少继位的赵武灵王,成功的保住了赵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国社稷得保,接下来就是发展,赵武灵王最为佩服的人是他的祖辈,赵简子和赵襄子,于是他就相仿先人,把赵国的战略从南下中原,转移到先人的老路北上发展。
当时赵国北部是游牧民族活跃的地方,赵武灵王感觉到胡人在马上的战斗力,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衣着的便利,于是乎他在赵国内,开展了非常有名的胡服骑射。
别小看这四个字,因为这四个字是赵国在战国末期能独自抵抗秦国十余年的基础,那么什么是胡服骑射呢,说白了就是效仿胡人的穿着(重点是裤子,中原人能穿上裤子,其实就是得益于赵武灵王),在马背上练习射箭。
胡服骑射之后的赵国,军备实力大增,赵武灵王也对胡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击,分别消灭了林胡、楼烦、中山等国,让赵国向北扩展近千里。
赵武灵王死于政变。
打仗打上瘾的赵武灵王,觉得自己常年在战场上,在赵国政治上的作为难以顾及,自己又不会分身,想想坐在邯郸内的约束,还是马上更能慷慨激昂。
于是他就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把自己的小儿子赵何立为赵王,而自己自称主父,一心对外作战,这下看似两全其美的办法,其实是致命的。
因为一国不能有二主,而赵何也并不是赵武灵王的长子,他原来的太子赵章,因为打仗十分勇猛,像极了自己,赵武灵王经常把他带在身边攻城略地。
后来,赵武灵王宠爱的赵何的母亲去世了,赵武灵王又觉得对不起长子赵章,想把赵章也立为王,这下彻底搅乱了赵国的政局,结果导致了赵章叛乱被杀,赵武灵王自己也被活活饿死,着实令人可叹。
飞鱼说:
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君,但这只是他的前半生,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却认为亲情会冲破权力的欲望,从而埋下两子争权的祸根。
不得不说的是,赵武灵王还扶持了燕昭王和秦昭王即位,这两人最后也都成了赵国的大敌,可以说赵国成也武灵王,败也武灵王。
读历史,写历史,我是飞鱼说史,欢迎关注,让我么一起探讨春秋战国那些事!
ABC?江山:
历史皇帝亲自带兵,
三国曹操亲自带兵,
唐朝李世民亲自带兵,
蒙古成吉思汗一生,
全部在征战,
成吉思汗战争成瘾,
打下半个地球国家,
打这么多国家,
打下国家没有设,
行政管理,
没有一个宗旨目标,
入侵打下国家又是,
奴役政策,
懂得看历史,
后世人不佩服。
拿破仑打下整个西欧,
野心过大,
入侵俄罗斯,
俄罗斯国土太大,
战争战线过长,
天时地利,全然无知,
战时,春夏秋冬季节,
兵法,未行军先运粮,
战线,千里运输长度,
千里保护兵力,
多种战略物资,供应链,
国内生产物资能力跟得上,
季节变化,兵员病情变化,
主要冬季节,
粮草,冬季服装,
远征的疫情,
水土识应,
长途运输,保护兵力,
千里战线,保护,
打拆段你的粮道,
易如反掌,
入侵兵力,多少,
兵员补冲,医药跟上,
就几条后勒计策,
战线几千公里,
打段你的粮道,
防不胜防,
一车粮食运到目得地,
刚自己吃完,要算来回路途,吃粮问题,
不说多兵,十万兵,
打大战。最少三十万兵力,
千里路途大战略,
总后勒要五*六倍,
后勒一百多万仕民兵力,
运输马匹,三十多万马匹,
运输仕兵自食,自用物资,
路途保护兵多少兵力,
我们小老百姓不懂得算,
战线多少兵员保护,
一百万兵员到俄罗斯,
日常吃的粮食,
当时没有火车,
游击打你,打段你粮道,
什么救?针落大海,
用现在理解当时,
百分之百,没法战胜,
各种还没算完,
专家知道算,
战线几千公里,
保护兵百万,
如一针放大海,
历史大人物,
有时精得,百万人没办法理解,
有时苯得,
很像七八岁小孩智慧,
拿破仑好好欧州当皇帝,
拿破仑入侵俄罗斯,
战败于莫斯科。
二战时期,
希特勒*老路从演,
败在莫斯科,
成吉思汗,打下半地球,
有什用么,
现在打下入侵国家,
在那里,
当时发达英国殖民地,
半个地球,在那里,
满清打下国土在那里,
它现在,满清国,
在那里,
日本打下在那里,
成吉思汗,入侵国家,
在那里,成吉思汗,
国家在那里,
现在它的国家是谁管理,
中国太大国家,
满清,蒙古,
全部民族化,
结合为一体,
结合和,汉’*满*蒙,
大集体,
中国大民族多民族,国家。
二战,小日本,
要是在拿破仑时代,
再来一个,不算多,
再有小日本,蒙古,满清,
中国太大了,
多来多得,
四国大民族,
大中国,
中国文化,大民族,
大团体,多民族国家,
大中国。
还是美国利害,
美国在西欧,
战胜德国,战入德国佰林,
苏联急搬战争机器机械,
美国急抓科学家人员,
苏联*美国,是谁懂得?
美国,
打下你的国家不要你国土,
要你的人才文化入侵,
中国*国大,
中国加入,
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
不怕多加一个国家,
美国,大团体,
来阿*快来,
再来一个不凝多,
组织成大汉为主大中国,
大民族,再来一个,
四国大民族,
加入大民族国家,
汉族为主,多民族,
大中国。
我觉得历史上皇帝亲自带兵出征的多,但说上前线杀敌,却不怕死的估计很少很少,除非是武将出身,本身就好斩杀敌人的皇帝。
既然这个问题,提到了“经常”,数名作者的意图是想知道经常带兵出征的皇帝。这个估计还是比较多的,梳理下咱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看看有哪些。
皇帝出征,有个正式的词语“御驾亲征”,一提到这个词,感觉那场战争都瞬间提高了档次。想想也是哈,咱如果是个将军,哪怕是个小兵甲,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满腔热血梦想着杀敌报国,想立军工吧?或被迫从军梦想着喘气回去老婆孩子热炕头,那也是带着军工丰厚的赏银回去好呀,所以,也想立军工吧?
所以,有了急切盼望皇帝御驾亲征的将军自己士兵,也就有了想通过御驾亲征,激励全军,取得顺利,并顺便提高自己对军队的掌控,树立自己在军中威信的皇帝。相辅相成,这件事就不难理解了。
我印象中,多次御驾亲征的皇帝有清圣祖康熙帝,大致有三次以上,征讨葛尔丹。有隋炀帝杨广,亲征吐谷浑、三次亲征高句丽。有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亲征东晋,虽然最后淝水之战败于东晋,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唐太宗李世民,在大唐建立后,仍然四处带兵征战。这其中,还亲征了高句丽,不过影视剧中,咱们威武的唐太宗竟然被演绎成一个被射成独眼龙的丑态的形象,真是服了棒子国的脑洞。
当然,还有咱们的开国皇帝,各个都是在战火中取得的,说他们是经常上前线,不怕死的皇帝,却也有一定道理,毕竟怕死他们就成就不了那么大的事业。元世祖忽必烈,汉高祖刘邦,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这几位帝王,哪一个不是在战争中起家,并最终建立起伟大帝国的皇帝。
从这可以看出,从古代皇帝开始,咱们大中华民族也是能征善战的民族,在世界上也是能傲视其他国家的。咱们的皇帝以武建国,以武守国,以仁治国,壮哉,我大中华。
倘若怕死,那就必死,这是战场的规律。大多数开国皇帝都是亲自上阵搏杀,乃至于身负重创,这可是常事。
一、先说说,大家所熟悉的皇帝们,无不是战场上的佼佼者
1、汉高祖刘邦。刘邦给人留下个总是逃跑的印象,那是因为他遇到了千古战神项羽。除了和项羽的战争,刘邦指挥的其它许多战斗,大部分都是获胜的。史书记载,刘邦曾被项羽伏弩射中胸口,又在征讨黥布的战斗中再受箭伤。其实,刘邦征战一生,大小伤口有好几十处,有几处伤是贯通伤,十分严重。所以,别以为刘邦只靠耍耍流氓手段,就可以建立大汉天下。
2、汉光武帝刘秀。刘秀是很会打仗的,而且见小敌怯、见大敌勇。由他所指挥的战斗少有败绩,而且刘秀也是亲自上阵搏杀的。东汉建立后,刘秀因为征战太多,开始厌恶战争,采取收缩战略。
3、魏蜀吴三国的曹操、刘备、孙权都是亲自上阵的。这点不用多说。
4、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亲自上阵搏杀是出名的,而且他自己都认为自己运气很好,在战场上除了生过病以外,几乎没有受什么大伤。
5、宋太祖赵匡胤。人家一条盘龙棍打下四百军州,赵匡胤堪称武术皇帝,亲自上阵太正常了。甚至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也学他,结果征辽时挨了好几箭。
6、元太祖铁木真、元世祖忽必烈都是马上天子。这不用多说了。
7、明太祖朱元璋。他当了皇帝后,亲征是少了,但他当皇帝前,那肯定是亲自上阵的,而且很会打仗。他儿子明成祖朱棣,那是数次亲征漠北的。
8、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那都是亲自上阵的,马上民族嘛。
二、再说说大家不太熟悉的战斗皇帝,大多都是当时的战神
1、宋武帝刘裕。少有的以南打北,屡屡取胜的皇帝,光被他亲征给捉住的皇帝就有好几个。可谓南朝最能打的皇帝。
2、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打平了北方,又南下攻击刘宋,和宋文帝双雄并世。
3、北齐文宣帝高洋。高洋有英雄天子的名号,多次亲征柔然,身先士卒,打得各国都怕他。
4、北周武帝宇文邕。身患重病尚且抱病亲征,灭了北齐,统一北方。
5、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末帝李从珂。两个人同岁,虽然都没有好下场,但是却是五代十国时期一时的战神。
6、后周世宗柴荣。柴荣打仗,感觉比赵匡胤还要厉害,短短四年,打得南方的南唐、北方的北汉、契丹等国都怕他。若不是他早死,恐怕天下轮不到赵匡胤来统一。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采芊迷)
亲自率军打仗的皇帝知多少?
一、汉高祖刘邦没做皇帝前亲自上战场就不说了,只讲他做了皇帝后,亲自带兵上战场打仗的事情。公元前197年,陈豨在代地反叛,自称代王,汉高祖亲自率领部队前去讨伐,
经过几场战斗,斩杀了陈狶,平定了叛乱。淮南王英布反叛,也是刘邦带病坚持亲自率领军队平定了英布。在这场战争中,刘邦被弓箭射中,不久死于箭伤。
二、隋炀帝杨广
隋大业五年即公元609年,隋炀帝亲征平定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大业九年即公元613年,隋炀帝亲征高句丽,围攻辽东城,大臣杨玄感趁机反叛,隋炀帝只得收兵。
614年隋炀帝再次亲征高句丽,因农民起义遍及全国,最后议和收兵。
三、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是马上皇帝。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2月,唐太宗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讨伐高句丽。唐军渡过辽水后,遭到高句丽的顽强抵抗,加上天气寒冷,粮草不继,只得退兵。
四、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亲自率军讨伐北汉,包围了太原城,在石岭关附近击溃辽国增援北汉的军队,迫使北汉投降。
五、明成祖、永乐帝朱棣(di)
明永乐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平定鞑靼、瓦剌等的反叛和入侵,巩固了北部边防。
六、明英宗朱祁镇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太师也先,侵入边境,直逼大同,威胁北京。宦官王振鼓动英宗率领20万人御驾亲征。结果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被围,英宗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20万人全军覆没。史称”土木堡之变”。
其他还有很多亲自征战的皇帝,就不一一赘述了。
在中国古代,皇帝可谓是一国最为尊贵之人,称为“天子”。基于这个前提,则,皇帝的命是最为贵重的,因此中国古代的皇帝,基本上都非常注重自身的安全,一般不会去主动涉险。即使古往今来有不少皇帝能够做出“御驾亲征”的英勇举动,亲自带兵去与敌人交战,但很多时候,皇帝在军营中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即便是久经沙场的皇帝,很多时候在军营中也处于运筹帷幄,指挥全军的位置,而很少有亲自披坚执锐,与敌人短兵相接者。毕竟刀剑无眼,战场局势瞬息万变,难以预测,但凡皇帝在战场上遭遇不可控因素,则整个帝国将陷于危机。
但凡事总有例外,中国将近三千年的帝国时代,还真有几个不怕死的皇帝,亲自上战场与敌军接战。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此人,未登基为帝之时,便以勇武著称,乃是后周皇帝郭威手下的一员虎将,为郭威南征北讨,屡建奇功。郭威由于两个儿子均为后汉皇帝所杀,膝下再无子嗣,故立自己的外甥柴荣为太子。郭威驾崩之时,柴荣年纪轻轻,自然得不到郭威手底下一班老将的支持。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内部不稳定的情况下,北汉联合契丹趁机进攻后周,局势万分危急,郭威亲自率兵北上,抗击来犯之敌。
战前,柴荣对北汉部队进行了精心部署。然而,在真正交战之时,樊爱能,何徽两位老将所率领的右路军忽然不战而退,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情况,柴荣的中路军由此压力陡增。至此危难之际,柴荣冒着箭雨刀光,亲自上阵,与士兵一同杀敌,后周军心大振。与此同时,后来的宋太祖,当时还是后周禁军首领的赵匡胤振臂高呼,召集后退士兵,以弓箭手抢占左侧高地,与张永德一同支援柴荣。在后周的英勇抵抗之下,局面很快便发生了变化,后周转守为攻,北汉契丹联军则仓皇后退,柴荣一鼓作气将北汉和契丹军队逐出后周境内。
从此战可知,周世宗柴荣的武艺在历朝历代君主中,必然处于顶尖水平,否则其不可能在逆境之下上阵,既保全自身,又能击破敌军。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此战中柴荣亲自上战场也是无奈之举,如果樊爱能等人能够给予柴荣应有的帮助,一国天子,何须亲自冒着生命危险上战场?可见,人的潜力,都是逼出来的。
除柴荣之外,另一个敢于亲自上战场的皇帝,便是顽童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天性顽劣不堪,继位之后,更加荒唐,常常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怪诞之事,如召孕妇入宫宠幸,离开宫禁去民间寻花问柳,令人与豹子搏斗等等。但这些都不是他的最爱,此人非常喜欢打仗,曾经自封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他曾背着大臣偷偷离开京城,前往边境,与来犯的蒙古小王子交战。
在应州之战中,朱厚照亲自上阵,斩杀蒙古士兵一人,小王子也完成了自己打草谷的任务,退回漠北。此役,明军阵亡五十二人,斩首蒙古军首级十六。
不得不说,朱厚照虽然荒唐,但于军伍方面,还是稍有天赋。然而,受制于自身的性格和能力,此人终究没有能在军事方面有大的建树,反而在他治下,哈密卫被吐鲁番所夺取,明朝势力彻底退出西域,自此蜷缩于嘉峪关以东,明朝进一步衰败。
除了以上两位皇帝之外,虽有不少皇帝进行过“御驾亲征”,但真正能上阵杀敌者,寥寥无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