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叶圣陶家风严谨,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有自己的独特方法。
叶圣陶的大儿子名叫叶至善,在他六七岁时,有一次看见厨师用刀将鱼肚子剖开,他觉得很好玩,便自己找来一只小虾,尝试着用刀子去剖开虾背。可是小刀很钝,虾子被剁成了几截,他自己还玩得不亦乐乎。
叶圣陶看到后,立即把孩子拉到一边对他说道:“你把虾子剁成了这个样子,它的妈妈怎么找到它呢?”听了父亲这么说,叶至善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小心翼翼地问道:“虾子也有妈妈吗?”“当然有了!它不仅有妈妈,也有爸爸,还有爷爷奶奶,它们也是一个大家庭。可现在因为你,它们失去了一个成员,该有多可怜。”听到父亲这么一说,叶至善难过极了,他手里拿着小虾,眼泪一下子就滚了出来。随后,他诚恳地跟父亲道歉,表示自己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过了一段时间,叶至善和父亲去河边玩耍,当时,别人送了他们几个小蚬。见小蚬这么小,叶至善想到之前父亲对自己的教导,于是向父亲建议道:“我们不要玩它了,就让它回去找妈妈吧。妈妈如果找不到它,会着急的。”叶圣陶听后,微笑着抚摸着儿子的头说道:“你能如此想,爸爸非常高兴,看来你懂事了不少。”最后,父子俩一同将小蚬放回了河里。
叶圣陶经常对他人说:“父母的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或者有什么捷径和秘诀。所谓的教育,都是融入到生活当中,在一点一滴中传达出来的。当点滴教育好了,孩子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事理。”
第一步:“阅读”后“修改” 叶圣陶说:“文章总是要改的。开头起草,一定有缺点,有漏洞,有毛病。所以写完了要看几遍。看,就是自己审查妥当不妥当,完整不完整。假如我原来的想法不到家,或者我写出来的话没有针对我想的,那就要改了。 改,就是要使文章切合我所要表达的那个主题,达到我的目的。” 这就是说:在完成第一次写作后,即草稿完成后,就要首先阅读,仔细看文章是否符合自己原来的想法,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缺点、毛病、漏洞,丰富自己原来的想法,使文章在内容上尽量丰富起来。 第二步:“比较”后“修改” 叶圣陶说:“在完成第一步修改后,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思维的领域,于是我常用比较的方法修改,具体做法是:要修改的地方,不妨想出两个或三个改的办法,经过比较,挑选一个,这样容易改得精一点。” 这就是说:文章第二步修改的关键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推敲。这一方法古人也经常用之,在反复琢磨、推敲的过程中,达到“精而又精,纯而又纯”的标准。 第三步:“修改”后“阅读” 叶圣陶说:“文章改完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这也是个好习惯。怎么念法呢?要跟平常说话一样地念,而不是像有些人在会上做报告念稿子那样念法。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也是对自己的考试,我看很要紧。” 这就是说:完成第一步、第二步修改后,我们的修改任务还没有最终结束,还有很关键的一步,就是阅读自己修改后的文稿,阅读文章的目的就是在语感上感知作品的语言、思想、内容等方面的修改。 可见,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核心就是“在阅读中修改、在比较中修改、在思考中修改”。同学们在自己作文的实际操作中可以一试,这样就能产生一篇不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