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有小气的毛病,这是成长过程中的自然表现。为什么会这样呢?
孩子过于小气大多是由外部环境造成的。家长平时不注意孩子个人气度的发展,对孩子评价尺度不一样,导致孩子形成自私、小气的坏习惯,十岁的孩子小气,只是自我意识的一种本能反应,只要正确引导孩子是可以改变的。
怎样改变孩子小气的毛病呢?
1、锻炼孩子与人相处
学会和其他小伙伴友好相处,学会与人分享。可以让孩子带着玩具、书与其他小伙伴交换,与他人分享读书的快乐、体验和其他孩子交换玩具的感受,让孩子觉得带着自己喜欢的书和玩具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是分享,不是吃亏。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让小气的孩子学会慷慨对人。
2、家长要正确地引导孩子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没有去纠正孩子小气的行为。有些家长比较小气、爱占小便宜,认为孩子小气,没有什么不对,自然不会去纠正和帮助他改掉小气的毛病,有些父母甚至鼓励孩子占便宜,让孩子养成了怕吃亏的心理。所以家长的正确引导有利于孩子改变小气的毛病。
3、不过于溺爱孩子
十岁的孩子过于小气与家庭环境有关。父母与其他家庭成员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享受,在家中过于溺爱,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霸道、不考虑他人感受,任何东西都占为己有,形成孩子自私、小气,不愿意与人分享,只想占有的小“霸王”,令父母担忧不已。要改变孩子,做到不溺爱,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付出努力,得不到任何物质需求,学会与家人分担家务、分享食物,让孩子懂得关爱家人,尊重家庭成员。如:姥姥姥爷生日时,让孩子送上祝福和生日🎁礼物,让孩子懂得感恩,平时休息时主动帮助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整理自己的房间和玩具。
4、学会与人分享
孩子不愿与人分享太多,主要是害怕东西分给他人后,自己的东西就没有了。要让孩子明白他的权益可以得到保障,与人分享食物每个人都有一份,分享不只是物品和玩具,而是可以分享你画的一幅画、或者你新买的故事书,大家一起看。
其实,孩子小气的毛病随着学习环境的改变,集体意识的增强,与小伙伴相处的需要等,或者在某个需要团体接纳的时期,孩子就会主动与他人分享,因为过于小气难以融入到集体,家长不必过于焦虑,只需正确引导和帮助孩子做出改变,孩子“小气”的毛病会很快得到改善。
首先,改变您对孩子的下定义和评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掌控的权利,选择是否分享。对于自己非常重视的东西没几个人大方的起来。
其次,您大方给他看,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映射着我们的优缺点。父母也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您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言传身教,是被无数家庭印证过。
多支持,多理解,多欣赏,少比较,少批评,少否定。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上您。
其实小气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每个人生下来什么都不懂,肯定是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所以在拿到什么东西之后如果感觉到有用,那么就不会和别人去分享。
这其实也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这种心理之下,孩子可能对于他认为有趣或者是有用的东西都理解成为是自己的,不去考虑其他人的一些感受,所以就会让其他人觉得孩子十分的吝啬。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完全可以辅助孩子改掉这个不算毛病的“毛病。
1、要给孩子安全感
小孩子之所以会有自私的这种现象,其实是因为他得到的资源过于缺少,所以才会导致他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毕竟自己都只有这么一点,怎么去和别人分享呢?
家长要尽量让孩子得到一定的满足,让孩子具有安全的感觉。比如说,在孩子吃食物的时候,给足他足够的分量,当它的食物过多,他也会分给其他的人。
2、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如果孩子不懂得去和别人分享,或者不愿意去关心其他的人,那么家长其实可以尝试着让他从这些事情中感受到快乐,这样孩子可能就不会抗拒这些行为了。其实孩子不去分享,有一种原因就是如果分享了,那么自己就没有了。而另一种原因其实就是孩子没有从分享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再给到孩子安全感之后,家长也要让孩子感受到分享也是有乐趣的,去教育孩子,主动把一些东西分享给其他的人,再孩子获得别人的感谢时,可能就会十分的开心,孩子在以后也可能因为分享是件快乐的事情所以变得不再吝啬。
3、让孩子周围的环境有爱心
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非常的重要,孩子接触的人不同,也会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不愿意去分享,或者不知道怎么去关心别人,那么家长可以让孩子就和一些有爱心的孩子接触。
4、要多陪伴孩子
在家里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互相去分享,当孩子的伙伴。并且要经常去教导孩子吃东西的时候该有什么样的规矩分享给他人会有怎样的帮助等等。同时大人也一定要接受孩子分享的一些东西,要互相去关心和帮助。
其实影响孩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长的教育要多去和孩子交流和理解,选择正确的方式去教育和引导孩子,同时让孩子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快乐,那么孩子就会非常乐意去接受教育,变得越来越听话。
孩子小气与婴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很大的关系,这时期的孩子,其心理状态具有自我中心性,基本是从自我出发,难以换位想到别人,所以小孩子多有“独”的现象,而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更助长了“独”的倾向。
对此,“责备”和“说教”是没有意义的,要采取适合孩子的方法进行引导,细水长流地进行调教,就会见效的。 针对孩子的“自我中心性”,要引导孩子换位从别人的角度着想。
平时要多方面地启发孩子体会他人的心情,例如,看图书时,想一想书上人物的心情;讲故事时,想一想故事中角色的心情等。 多让孩子结交朋友,多和同伴玩耍,让孩子在群体中逐渐去“独”,在此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与他人共享,当孩子与他人共享时,要让孩子体验共享的乐趣,肯定他的共享行为,孩子就会逐渐习惯与他人共享了。
手机打字,多有不易,如果妈妈觉得满意,请设置为优质回答,有更多问题欢迎私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