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0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进行时》报道,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62.5%的未成年人网民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其中玩手机游戏的比例为56.4%。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针对“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开展深度调研,9日下午发布报告。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此次调研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深度访谈了全国各地向中心反映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103位家长,整理49封信件。调研发现,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以男生居多,占比93%,最小的11岁,14~17岁的占比最多。在危害后果中,打乱未成年人的作息和饮食是家长看到的第一个现象。调研组成员陈强介绍:“在访谈过程中,家长们大多以‘全天、通宵、没日没夜’等词汇来描述孩子们每日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时长。我们经过梳理后发现,其中约有65%的孩子每天打游戏超过10个小时,其中8%的孩子超过15小时,目前根据访谈我们知晓的连续玩游戏时间最长是38小时。”报告显示,90%的家长反映,沉迷网络游戏后,原本比较开朗的孩子性格脾气大变,暴躁、说脏话。81%的家长反映沉迷游戏对孩子学业造成了很大影响,甚至辍学或者不得不休学。一些孩子除了与身边同学、朋友等同辈群体关系疏离外,对外界的活动、运动、风景等均表现出没兴趣,精神萎靡颓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受损严重。陈强说:“孩子因长期玩手机游戏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的,占比高达42%,其中24位家长提供了孩子具体的近视度数。饮食不规律导致未成年人过早患有肠胃疾病,并伴随消瘦或肥胖等问题。个别家长表示,孩子因为连续长时间打游戏,多次出现突发疾病、生命垂危的情况。甚至一些未成年人还有抑郁的表现。”频繁偷用父母的钱在游戏中购买皮肤道具;将父母给的生活费节省下来进行游戏充值;因为家长管控玩游戏与家人发生严重的语言、肢体冲突;以啃老、网络贷款度日……有70%的家长希望关闭网络游戏。一些家长建议限制游戏时长、进行人脸识别验证、提升游戏内容及品质、根据年龄进行游戏分级、加强对游戏短视频、直播的监管。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建议:正视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所引发的严重负面影响;相关部门开展针对手机网络游戏的专项整顿;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承担相应责任;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协同治理。中心负责人佟丽华表示:“国家要从战略上解决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问题,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了很多要求,包括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也对建立青少年模式提出法治要求,明确提出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管理,作出适龄提示,这些法律的规定要加大落实的力度。应当加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修建更多可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户外场地,组织更多的体育健身活动,把未成年人从虚拟空间吸引到现实空间里来,才能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从国家和司法机关角度来说,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应当支持公益诉讼。”《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调研报告》发布
玩游戏容易有成瘾性,但与未成年人相比,成年人的自控力与自律性比较高,所以对游戏产品来说,自身会有比较强的抵御能力。不过,对未成年人来说,却对网络游戏没有自制力与自控力,所以在相关法律法规内容的制定上,我们还是需要有针对性的监督措施。
对未成年人玩游戏的行为,我们需要进行适度引导,但也不宜一刀切。对玩游戏的行为,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包括社会的积极引导、包括学校家长的引导。此外,仍需要提升自己的自律性,只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达到防范未成年人过度玩游戏的效果。
现阶段内需要尽快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归根到底,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减少玩游戏的频率。少年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强。
第一,调查具有权威性,结果可以相信。
第二、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高达65%的游戏时间超过10小时,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学习、健康,也影响家庭和谐、未来,更是影响中国的未来几代,这算游一代、垮一代。
人生的时间有限,花在游戏上就无法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时代不一样了,游戏所带来的问题,已经不能借鉴历史来衡量了。
很多人还以为游戏是鸦片、毒品,而实际上游戏所带来的,除了传统毒品的成瘾性外,还大量的耗费时间,这是比鸦片还要可恨的地方。
若社会堕落到调查显示的地步,真应该立法禁止游戏开发、发行了。
所谓互联网趋势,不适合社会发展的就该及时制止。打着新旗号、新经济的旗号,大行祸害之实,应该终止。
感谢提问:
根治未成年人虚拟游娱上瘾的唯一治本之策:充实现实生活游娱。
上瘾,爱好某种事物而成为癖好,本质上是基本生活得到充分保障之后对容易获得、并且能够为日常生活带来即时愉悦事物产生的长久依赖心理,比如喝茶上瘾、抽烟上瘾、阅读上瘾。
电视剧、虚拟电玩、短视频/直播……这些虚拟场境丰富了人类日常生活文娱,为辛勤劳作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身心放松工具。但是,它们在丰富人类日常生活文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极大的副产品——吸引自控能力较弱的人们沉迷上瘾,这种沉迷上瘾甚至已经开始影响人类社会的正常生活。
孩子是人类社会中的未成年人,是缺乏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同时,孩子也是缺乏行为自控能力的人,他们时常优先选择那些能够为自己带来即时温饱和喜悦的事物。因此,孩子相较正常成年人更容易被虚拟的“花花世界”所吸引,比如很多家长以此哄那些哭闹中的孩子、年龄稍大的孩子就偷偷的玩儿各种虚拟网游。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被虚拟网络世界“勾走了魂”呢?
一、现实社会生活过度商业化
商业广场、商品住房、商业……人类社会进化的现阶段,几乎所有能够被商业化的东西都成了商品,比如土地、砂石、水等等。因此,在寸土寸金的现代城镇之中,几乎已经找不见孩子能够自由娱乐的立足之地了,学校非授课时段不开放、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孩子们难自由前往、市面上几乎所有场设都为盈利而生。
二、家长缺陪伴孩子游娱的时间
不是不想生孩子,是职业工作时间不允许、不是不想生孩子,是生来没时间带、不是不想生孩子,是养育孩子时生活就不再自由自在……过度追求职业劳动成就与独立自主生存的现代家庭,能够分配给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时间已少到了微乎其微的地步,“留守儿童”早已从偏远山区蔓延到了核心城镇。
一周工作五天每天8小时,加上上下班路途消耗的时间+单位安排加班工作的时间,成年职业劳动者几乎所有白天生活时间都交给了工作。因此,课后延时服务、假期托管在2021年成功登上了社会舆情的头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开始关注如何完善孩子们的课外综合成长难题、如何分担家庭生育面临的“后顾之忧”。
三、社会公共综合童年游娱环境缺位
有个词语叫“儿童友好”。然而,城市越繁荣,家庭生育积极性越差、城市越繁荣,儿童游乐消费越高、城市越繁荣,人口年出生率越低、城市越繁荣,留给孩子们的公共日常活动场设越少、城市越繁荣,孩子日常生活只有工业制品玩具作伴的比例越高、城市越繁荣,老人带着孙子压马路的现象越常见、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孩子们极少能够自主前往,非授课时段学校大不开门、所有辅助孩子学习成长的设施都按时计费……难倒这就是现代人类社会需要的“儿童友好”?
孩子是人类社会未来的新星,虽然他们与成年人相比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但他们探索一切未知世界的热情是成年人所不能及的,他们时常能够见一些小东西而搞出一大推为什么。因此,孩子在整个童年生活历程中总喜爱与那些新奇有趣的事物作伴。然而,电视剧+虚拟电玩+短视频/直播就属于能够轻易诱骗孩子们上瘾的新奇有趣事物。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根治孩子们的网络上瘾病根呢?
关闭所有电视台、虚拟电玩、短视频/直播?几乎没有可能性,成年人还需要呢!
强化防成迷监管?这也难办到,孩子不会“翻墙”逃避监管?
要求父母监管?父母不一直孩子都是行为习惯的第一监护人吗,难倒立法之后他们就能变个样儿?
…….
堵不如疏,汉语四字俗语,出自《国语·周语下》[禹 治水]。原意指治水时一味封堵不如合理疏导,后引申为对事物,尤其是现阶段难以判定其影响好坏的新兴事物,处理者不应当直接封杀压制,而应采用疏泄引导的方式将事物纳入正轨,从而避免因为暴力压堵所引起的强烈反弹。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童年礼物、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但凡有个有趣的陪伴,他们断然不会中意于电视台、虚拟电玩、短视频/直播等无趣的虚幻世界。所以,在人口生育急速下滑、家庭生育难度越来越大、监管课外孩子越来越难的大前提下,社会应该摒弃哪儿痛医哪儿的西医治病方式、应该借鉴中医治本之术,真正将童年综合文娱纳入社会新基建、完善孩子们的综合童年文娱环境,让孩子们回归童年运动乐园、让日常生活中的孩子们充满青春气息、让一切市场经济行为为辅助孩子茁壮成长亮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