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是:教会孩子自我成长。
这里所说的孩子,不仅指自家的孩子,也指学生。
有些孩子由于成长过程积累下来的一些原因,无论是学习、生活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团结,学习缺少自觉性,自律性差,对未来缺少规划,缺少行动计划,学习随意性强,对自我的认识往往趋向消极,总觉得环境不行,同学不好,喜欢挑毛病却不善于自省,等等。我感觉,就个人品质、学习方法、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些孩子在过去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里并没有受到很好的指引。
成功的教育者必定重视孩子的品质培养
孩子的品性,不如学习成绩的表现那么直观,不容易量化体现,所以往往因为其虚渺而被教育者忽略或回避。台湾作家刘墉有一本名为《世说心语2——刘墉教育秘笈》的书,我读后深有感触——成功的教育者必定是重视孩子的品质培养的。
刘墉写作上很有成就,是一个很认真生活的人,总希望超越自己。他对孩子的教育也很成功。他的儿子是哈佛心理学博士,他的女儿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这与刘墉的悉心教导肯定是分不开的。他在书中体现出他独有的贯通中西的视角,文笔通俗优美,观念富有时代气息,总结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规划孩子的未来
在书中,刘墉系统的谈了他对教育的看法,从孩子诞生前父母怎么决定教育的方向、规划孩子的未来,到孩子出世之后如何与孩子互动、开发孩子的潜能,如何让孩子不只是考高分,而是使他们快乐、成功,均衡发展,适应未来的时代,而不是让孩子只知死读书。这些观念并不新奇,更多的是常识,但刘墉条分缕析可让我们对现实和教育的方向有更清楚的认识。
最成功的人生,应该是从生下来就能快乐、健康、积极地过好每一天
书中谈到中国教育的现状,时代日新月异,我们的教育观念却止步不前,新新人类具有新时代特色,我们的家长意识却未跟上;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误区,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崇尚实用主义,忽视孩子心灵的滋养,不注意个性品质的培养,让孩子在成长中失去了本真与灵性,远离了快乐。刘墉说:“什么是成功?最好的答案,应该是为实现理想。是发挥自己的能力,发光发热,是在人生的旅途留下脚印。是在每一天都有收获,是在每一刻都寻找快乐。”“最成功的人生,应该是从生下来就能快乐、健康、积极地过好每一天。”这种“成功”理念,相信许多中国家长都会赞同,但真正能够切实行动的有几个人?
让孩子学会给自己设定生活规范
许多人都渴望成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晰地知道如何走向成功。现实中许多孩子,想考出好成绩,想实现理想,想拥有美好的未来,可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行动,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班级、老师在这方面引导的缺失,致使他们无法走向成功的快车道,错失了大好的青春年华。书中第32篇《自我的要求与坚持》中说:“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心里设个栅栏,自己告诉自己,我必须完成每天固定的工作,才走出栅栏,这种锲而不舍的态度,绝对能使你成功。”他建议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学生,都应该给自己设定一个生活规范,为自己定个工作的时间表,比如规定自己一天读多少书或写日记,就算忙死,上床之前,发现没做,也坚持把书看了,把日记写了,让这些规定动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习惯,并乐在其中,成功自然就属于你了。这些观念,对于正处于摸索成长的青少年来说真是太可贵了。
把培养孩子优秀的个人品质作为首要的教育任务
成功者,往往具备一些共同的优秀品质,比如勤奋、有责任感、乐观、积极、自信、有理想和有抱负,都养成了敢作敢为、百折不挠、乐于助人、善于协作、自尊自爱、谦让而有耐心、处事镇定沉着等良好习惯。相反,所有的失败者身上则都弥漫着各种各样的恶习。
教育者应该有强烈的意识,要把培养孩子优秀的个人品质作为首要的教育任务,不断提高孩子的思想品质,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性,教会他们做人做事,经营好自己,为将来的发展建立坚实的思想基础。
这位网友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如何让孩子学会成长?”
我认为这个话题有点大,孩子的成长有很多的细节!比如:学会分享、学会感恩、学会自律、学会独立、学会倾听、学会交朋友、学会思考、学会时间管理、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等……
我认为要让孩子学会成长,就要把对孩子溺爱的心收起来,和您的家人统一战线。让孩子学会独立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
这是我的育儿经验所得。希望对您有帮助!也希望您的孩子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成长要分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富裕家庭和贫穷家庭对于成长的要求是不会一样的,即使内心有所期望但也不会真正的做到一模一样。
但是无论如何,一个孩子的成长最终还是要和经历有关,大人和孩子是一样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占一部分,但最终经历决定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对世界对生活的认知程度,也就是成长。
孩子所谓的经历包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上学、和伙伴一起玩耍、和家长一起旅游、独立的完成自己的一些事情、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帮助家人和别人的事等等,越是独立越能更早的体会到生活的逻辑,学会独立思考。
总之,无论清贫富裕,足够的经历和才能让孩子更快的懂事和成长,如果有条件最好给予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在童年少年时代接触的尽量是光明。
一家之言,多谢!
想要孩子学会成长,我有这给点建议
1.创造好奇心是前提
2.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
3.培养孩子的积极思维习惯
4.欣赏和鼓励孩子的行为
5.在孩子失败的时候给予支持和耐心
6.鼓励孩子能够独立完成活动
7.游戏是创造的源泉
8.让孩子发现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9.鼓励孩子多和别人交流
10.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快乐
感谢大家的阅读?
孩子成长是老人常说的那句话:大人一天,孩子一天。他总归是要长大的。这是说孩子生理上的客观的自然发育。
这个问题,是想探讨孩子从心理上如何从懵懂小孩成长为成年人。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长希望孩子诚实,勇敢,有担当,孝顺,总之希望孩子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求达官显位至诸候,但也得是个有用的人,对自已负得起责任,能在社会站稳脚,求一片砖瓦有屋居的人吧!
孩子的意志是需要磨砺的,不琢不磨难成器!家长不易过于娇惯,从小该培养自已的事自已做的思维模式,小到扫地,洗碗,做家务诸事,大到自已整理自已的房间,对自已的学习时间的安排规划等等!
坚持某种体育锻炼,即可锻炼身体,也磨练意志!坚持做一件事,也是很不易的!
养成守时的好习掼。
无论家里经济条件是好是坏。让孩子在假期也可勤工俭学,体会生活的不易,父母的辛苦!
既可接触社会,学会与人相处,也可学到在生活中,遇到了事该如何应对,如何处理!让孩子自已处理挣来的钱,看看孩子对金钱的态度,孩子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家长应积时加以引导,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孩子吃些苦,吃点亏,少些娇骄二气,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无害!
父母要给予孩子正确的挫折认识
如果我们给孩子错误的认识,那么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会把失败归于他人、天赋不足等外在原因,极为容易自暴自弃。
而如果孩子能够把失败归因于自己采取的方法不对,或者努力的程度不足,那么孩子会有进一步成长与改进的动力。
用\”同理心\”与他们共同面对挫折
当孩子养了许久的宠物突然丢失或死亡,对他们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我们要和他一起悲伤,同时告诉孩子生命的规律,帮他从悲伤中走出来,不要忽视,更不要嘲笑,让他们遭受更多的打击。
学会等待与付出,不轻易满足要求
想吃到饭,就要学会等待煮饭的过程;想吃糖,告诉他需要自己耐心剥开才能吃到糖……要让孩子明白:想得到任何东西,都需要一个过程。
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
不要太顺从孩子
我们不能任由孩子任性自私、怕苦怕累,而是要让孩子积极遵守家中的规则,鼓励孩子讲出每天的感受,对于积极的情感给以赞扬,对于消极的东西给以疏导。
身为父母,不仅要教会他如何行走于世,更要让他知道,如果突遭风雨、深陷泥泞,要如何爬起,再次出发。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这样做,孩子成长更快
感谢邀请回答。
让孩子学会成长,最关键的一点是让他自己去承担做一件事所产生的后果。
父母总是甘愿为孩子挡风遮雨,总是希望给孩子创造更好地生活条件。
只是一直生活在温室里的孩子,少了品质的磨练,受不了一点委屈和苦,将来又如何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生存?
幸福的生活,没有来之不易的。成长从来都是一件痛苦的事!
在成长这件事上,我比较推崇“后果体验法”。放手让孩子去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比嘴上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得多!
不好好吃饭,那就饿TA一顿;上学迟到作业忘做,被老师批评了就长记性了;吃太多糖坏了牙齿,痛一次就不再吃了;不好好走路摔个狗吃屎,以后就学乖了……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有些事情总是经历过才知道。不长记性,那就多试几次。父母要做的就是放手和耐心地引导。
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去感知,去了解,去思考,孩子的行为都是建立在他们的认知上,从生活中获取的体验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活即教育,父母应尝试着从平淡地生活中去发现教育的机会,从琐碎小事中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能力。
成长的道路必须要自己去走,因为没人能代替你长大。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到美丽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