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对于父母来讲,孩子的学习是要摆在第一位的,从这一角度来讲,孩子并没有违背家长,他是写完作业再玩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说明在家中,孩子除了抱着手机玩游戏,是没有什么其他事情可做的。孩子可以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获得什么呢?获得现实里无法获得的代偿感。他可能觉得现实生活有些无聊,转而在虚拟世界寻求现实生活里没有的刺激和乐趣。
作为父母,其实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建立家庭中的交换制度,让孩子学会有“得到”就得有“付出”。比如,想要用手机玩一个小时的游戏,那么家长完全可以规定交换制度,让孩子用做多少时间的家务,来兑换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又可以减少孩子用手机玩游戏的时间。
当然这同样是一个建立亲子沟通桥梁的契机。家长可以和孩子交流玩游戏的心得,让孩子对自己敞开心扉,从而更加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父母当然可以就此对孩子进行教育。玩电子游戏,也是一样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技巧的。而这些策略和技巧,很有可能是无法仅仅通过玩游戏学到的。想要玩好三国攻防策略游戏,得要先去读好《三国演义》详细了解历史人物;熟知《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才能应用更好的策略。同理可知其他游戏需要的知识,父母也是可以引导孩子去学习和了解的。
电子产品的游戏并非洪水猛兽,它们同样有着有益的一面。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让孩子从玩游戏本身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你两口子进门把手机放到一边,除了接打电话不再摸。孩子玩手机,还不是从小被父母影响的吗?
二是,多带孩子到外面玩耍,打球,踢毽,放风筝,游泳,跑步,孩子把精力用在身体的活动上,就会淡化对手机的注意。
三是,多陪孩子说话,做游戏。比如拼图,摆积木,画画,做手工。亲子间密切和谐的互动,让孩子内心情感得到满足,就不会纠缠手机了。
四是,陪孩子观看动画片,长知识,也转移注意力。
五是,规定好玩手机时间,每天只玩两次,每次不超过半小时。定了就执行。哪怕开始要强制甚至孩子哭闹,一定要 坚持。慢慢养成习惯就好了。
孩子迷恋手机多是因为家长陪伴不够,互相交流太少,孩子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以及引导管理不到位。
孩子的教养是个长期持久的事情,不要想着一蹴而就。
耐心坚持,始终如一。没有管不好的孩子,只有坚持不好的家长。
分散注意力。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也是这么一个情况。只要一放学回家,她就无首机不欢。为此我朋友打了她无数次,首机都摔坏了好几个,孩子依旧迷恋首机,迷恋首机里的游戏。后来她改变了主意,在首机上给孩子报了一个动漫班。把孩子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网页制作、网站建设、动画制作、等网络知识方面上来。学会利用网络来画画,投稿、交流,培养创造力和取的成就感。孩子开始变的赲来赲自信,越来越喜欢学习,为了在自己的动漫粉丝面前展现一个优秀的自己,她居然主动放弃了玩首机和首机里的游戏。
时间填充以上情况需要父母了解孩子除爱玩首机以外还喜欢什么出的偏招,才能生效。如果父母实在不知孩子除首机以外的喜好,尽量不要让孩子有接触首机的时间和机会。因为首机不是雅片,到时候就要发作,它只是孩子在空虚无聊的时候才喜欢玩的东西,我们家长尽量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的充实而丰富。
面壁思过如果除去以上情况,孩子都还很迷恋首机。那么家长要先从自身检讨,自己是不是在孩子面前时常都是表现为一个低头族?自己有没有耐心的陪伴过孩子,给孩子进行心平气和的交流,给孩子一起参加各种运动。如果以身作责,孩子仍迷恋首机,可以进行心理调试或向心理医生咨询。
付诸行动一切都是为了挽救孩子,有类似情况的家长可以试一下以上建议。或许有一种建议就适合你的孩子了呢?行动吧,我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现在很多小孩都“痴迷”手机,一有空闲的时间,就拿着手机不撒手。同时现在手机游戏盛行,小学生玩王者荣耀之类的游戏更是乐此不疲。这仿佛成了一种“正常化”的现象。题主所说的问题,也是大多数家长所面临的或者正在苦恼的。那么这一现象的出现,责任全部在孩子吗?心理咨询经常说的一句话,一个孩子反映一个家庭。那么孩子玩手机,最大的诱因可能在于家长自身。家长在孩子面前一直玩手机,这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负面的榜样,孩子也会模仿家长的行为,从而对手机上瘾。
怎么缓解这一现象呢?第一,在孩子面前,家长尽量不要长时间玩手机,给孩子正面的引导,就像治疗失眠的人,规定在床上只能睡觉、不能玩手机、看电视一样。第二,培养孩子其他的兴趣爱好。观察孩子或者询问孩子有什么好的兴趣爱好,比如运动、跳舞等。在课余时间引导孩子对爱好的学习。第三,规定一天玩手机的时间和坐姿。否则进行相应的惩罚,反之,如果表现好,就给与奖励。采用这种奖惩制度来对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和方式进行限制和矫正。第四,及时发现孩子眼睛近视的原因,小孩子是否是假性近视,注意以后的用眼卫生等。
总之,家长应该多陪孩子,这样就会减少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同时对培养亲子之间的感情也是飞铲有帮助的。
孩子已经上三年级了,他也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不能一味的讲道理,或惩罚。因为对于有自我观念的孩子,在没有深刻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时,不一定会听从父母的建议。相反,如果用体罚来让孩子不打游戏,可能会适得其反。
我觉得要让孩子少玩游戏,首先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一,孩子已经上了瘾,养成了玩游戏的习惯,要改也并非一两天就可以改过来,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二,要想好方法和策略,想想你在做你喜欢做的事情时,如果有人用大道理来劝服你,你都未必能言听计从,更何况是孩子。要让孩子既感受到你的爱,又能懂得道理,这才是正真的成功,切勿一味打压,反而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做孩子的朋友,有时间可以多和孩子聊聊他玩的游戏,让孩子觉得你和他是朋友,而不是站在他的对立面,只懂得管教他,打消他心里的抵触情绪。
多陪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写完作业后,可以和孩子到小区,或附近球场,让他放松一下,打打球,做做运动,释放一下充沛的精力,当体力消耗掉后,对于游戏的欲望也会减少很多。
自己做榜样。现代人离不开手机,大人们经常在孩子面前也会玩手机,但是,如果你不希望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中,你自己就需要先做好榜样,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同时可以多培养一些和孩子的共同爱好,比如一起读书,一起下棋。培养他其他的爱好。
首先我们要知道孩子玩手机是可以的
其次呢,可以和孩子提前约定,告诉她做完作业你准备玩多久的手机,玩完手机之后,我们还可以做些啥?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要玩多长时间,玩完之后做什么事情,让她自己有生活的参与感,让她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我们只是引导她,到点就提醒他该做什么事情了,学会尊重孩子的决定
还可以和孩子建立一些特殊时光,比如做完作业之后,和他一起看看书,和他一起散散步,和他一起谈论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共同成长,互相激励
最后就是我们做父母的要言行一致,我们不让孩子玩手机的同时,我们自己有没有玩手机,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自己都做不到,就不要指望孩子做到,因为行大于言,孩子总是在接收我们的行为举止
宝宝被电子产品“绑架”了?你可以这样做
0-5岁是宝宝的脑发育关键期,这段时期宝宝多动手、多读书有利于开拓宝宝的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发散思维和运动技巧。但是如何让被“绑架”的宝宝摆脱电子产品的负面影响,引导他们多动手、多看书,多与外部世界接触呢?粑粑麻麻不妨这样做↓
家长的自我约束做到位了吗?
童姐有个同事安抚宝宝的法宝就是看iPad,虽然她家宝宝才几个月不会玩,但是听听iPad里发出的声音、画面顿时就不哭不闹了。相信不少麻麻们也会这样,选择给宝宝玩手机、玩iPad,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样能让宝宝安静下来。
作为一个母亲,童姐完全理解宝宝哭闹时的那种烦恼,可是仅仅因为这个就让宝宝过度接触电子产品,这其中潜在的风险得不偿失。尤其是2岁前的宝宝,切不可早早接触电子产品。
换种方式,让亲子阅读改变宝宝
0-5岁是宝宝的脑发育关键期,而教宝宝爱读书是智力开发的第一步。但是大多数宝宝不爱看书爱ipad,都是因为觉得太无趣。想要培养宝宝爱读书的习惯,麻麻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读书从亲子阅读开始
如果作为家长自己整天就抱着iPad,还想宝宝学霸附体,这基因也不答应啊!所以,培养宝宝爱读书从和宝宝一起读书开始,比如每天坚持亲子共读半小时,可以帮助宝宝养成读书习惯。
读好玩的书
为啥电子产品这么受宠?还不就是因为画面有趣、灵动多变,这对宝宝来说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不怪宝宝不爱读书,是书没意思呀!有趣的书是会说话的,会和宝宝谈古论今、说有趣的故事、聊有意思的人物,所以不妨多给宝宝选择一些有意思的书。
Hi,我是童姐。我是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也是孩子王首席育儿顾问,持有国家高级育婴资格证,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样的育儿顾问为宝妈们提供婴儿抚触、产妇催乳、宝宝理发、营养指导、母婴护理、成长培育等服务,让当妈妈变得更简单!
在育儿打怪升级的这几年,我已修炼成育儿界不可多得的神兵利器,如果你在养娃路上需要我的助力,那就关注点击本文最上方的【关注】按钮关注我哟!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提问给家长,请你拿出一张纸,一支笔,回答以下问题:
- 如果孩子做完了作业,不玩手机,你打算让他做什么?
- 如果你写下了12345个你的计划或者要求,问问自己,你跟孩子谈过吗?
- 他喜欢其中哪一些安排?
- 他曾经做过那些活动吗?
- 以前是怎么进行的?你曾经陪伴他一起吗?
- 如果你没有陪伴他做那些活动,那时候你一般在做什么?
- 孩子自己喜欢干什么?
- 有没有条件满足他喜欢的事情?
- 当他听话,不玩手机的时候,他做了什么?
- 后来他又偷偷玩手机的时候,你是如何做的?
是的,我之所以问这么多问题,是因为——孩子玩手机的问题,从来不应该是以孩子的问题而独立存在;家长给予的环境、条件和态度以及尊重,都是玩手机的各种隐形推动力量,甚至有时候是罪魁祸首!
所以,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问,可是真正能找到答案的,从来都不是靠人云亦云和盲目东施效颦就能奏效的;只有家长自己去思考,先教育了自己,然后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才能有能力和能量去影响孩子。
首先,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要过于责骂。其次,现在的孩子都有很强的叛逆心理,你越是不让做的他们就要反着去做,所以就如治水只可疏不可堵,要及时引导他们。事实上,在大多数时间里,孩子是在玩耍的过程中学到东西的。父母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
我家孩子以前也是不爱学习,就对电脑游戏感兴趣。后来我在taobao网上找来一台动脑机给他玩,玩中包含着学,这样用玩促学相当管用!比方说游戏“连连看”“对对碰”他最喜欢玩了,但网上的都是不动脑子纯消磨时间型的,对孩子没任何益处。但动脑机里的就不一样,可以边连边锻炼速算,或是边碰边学习汉字、拼音。孩子玩得很“自觉”,学得也很“自觉”,现在的速算和识字大有长进。特别速算,还得过他们年级速算比赛的第二呢!再有游戏“贪吃蛇”,通常手机里的也就是吃方块,但动脑机里的是吃单词,孩子就是这样“吃”会了好多老师都还没教的新单词,不单是会念哦,还会把最难的拼写记得牢牢的!
小孩子爱玩是好事,说明头脑聪明!但我们大人得加以引导,放任自流那孩子就毁了,但要引导得当,孩子的学习潜力会被充分挖掘,成绩拔尖也不是什么难事。
男孩,高二,每天回来就躲到房间,不跟任何人说话,然后开始打网络游戏,吃饭的时候看手机,父母问他一句,他就嗯一下,吃完饭继续回房间打游戏,不愿意跟同学有太多交往。
听完这个情况,很多人都会感叹,这个孩子完了,网瘾、社交障碍。
孩子的父母也非常着急,道理讲了无数,可孩子听不进去,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该怎么样下次还怎么样。妈妈要是再多说几句,孩子就脸一沉,脾气来了,门一摔,把自己锁起来。爸爸刚开始还有耐心,偶尔严厉批评几下儿子,儿子却脾气更大,两个人常常争执起来,再后来爸爸也就灰心了,不怎么管,其实气不过的时候,也会说几句狠话,让儿子滚出去再也不要回来。作为父母非常无奈和沮丧。
父母面对孩子这种情况的焦虑和无力,这能够理解。但孩子发展成今天这样的状态,一定是有原因的。
多了解一些细节,我们就更能看清事情的根源。 这个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玩电脑,怎样打游戏?什么时候玩得比较厉害,这个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父母与孩子是怎样的互动了,孩子又是怎样回应的?
妈妈说,儿子是家中的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儿子初中没考好,没能上好的高中,他爸爸很生气,就让他家附近的一个高中读书。(孩子的姐姐学习一直比较好,考了一所好大学,爸爸为此非常骄傲,常常用姐姐来激励儿子。而男孩却很反感,跟姐姐的关系也不亲近。)
男孩于是就遵从父母的意愿去这所非常普通的高中读书了,读了一年,成绩开始下降很大,人也没精神,不好好读书的样子,开始玩手机和电脑网络游戏。高二这一年,男孩情况加重,上网时间更长了,几乎回到家除了吃饭就只有上网了。在家里,不与父母主动沟通,偶尔母亲问一些事情,男孩还是愿意说的。男孩对父亲充满愤怒,不愿意与父亲沟通,如果父亲强迫孩子说话,男孩就会发火。(男孩对父亲强烈的反应,表明他们父子的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许孩子不愿意跟父亲好好沟通的原因。)
而且,这两年间,在新学校男孩一直没有交到朋友。
在这个13岁的男孩心中,这个学校是他不喜欢的,学校的人他也不喜欢,在学校他没有朋友,无法与人述说心中的喜怒哀乐,难以在学校找到归属感,上学完全没有乐趣而言;在家庭中,也没有人可以交心,父亲强势,说一不二,只看到姐姐的好,母亲虽然温柔但没有主见,根本帮助不到他,姐姐是父亲的“帮凶”,总觉她自己很厉害,总是说教……
当我们深入这个男孩的处境,理解他的内心,我们才能理解他的痛苦和无助,对于这个男孩来说,回到家上网或许是每一天最不痛苦的时刻了!
首先,这个孩子能够从网络游戏里得到现实世界所没有的价值感。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他已经不是一般的玩家,他的级别很高,很多人追着要和他交朋友、组队。他在网络里找到了现实中没有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而他的父母从来没有意识到孩子内心的需要,在他们的教育里,网络游戏就是一个不正经的事情,孩子是在“堕落”,他们给了他更多的批判和否定,让他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父母可能会很疑惑,“这样一个孩子,学习不好,态度不好,还沉迷游戏,没有一件让我们满意的事情,我们怎么给他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实在找不到他可以肯定的地方”。在这里,我给父母一句很经典的话,“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失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很多美好的东西,都有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地方,我相信这个男孩也有,关键是父母和男孩有没有发现。在青少年心理咨询咨询中,如果父母对这方面有困惑,咨询师一般都会引导父母从新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给孩子他内心需要的东西;也会帮助孩子从新的角度去认识自己,激发孩子内在的力量,建设性的发展。
其次,这个孩子无法融入新的学校,内心瞧不起学校和同学。从客观上来说,这个学校或许不是那么如孩子的意,但也不会差太多太多,但孩子主观觉得很差很差,看什么都不顺眼。孩子的这种想法也能理解,这就像你被迫去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场所,你也会各种挑剔,但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这个地方还有不错的方面,你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你的态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而且,在去这所学校之前,父亲在孩子面前贬低了这所学校和孩子,孩子内心很愤怒,同时也会有愧疚,觉得自己很不堪,这所学校、能够进入这所学校的人都如同自己一般不堪,但孩子内心又希望自己是好的,自然不愿与之为伍。因此,如果父母希望孩子积极快乐的去做某些事情、或融入某种环境,最好不要用贬低和嘲讽的态度。
再次,男孩的妈妈提到,在帮助儿子改正行为的时候,妈妈多次尝试鼓励孩子出去运动,来减少孩子上网时间,但孩子常常回一句“不去”。因此,妈妈很多计划和措施都难以展开,自然也无法收获效果。
看的出,妈妈为这个孩子真的费了很多心思,进了很多努力,但无法获得孩子的配合。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呢?这就需要了解妈妈到底是如何跟孩子沟通,如何鼓励孩子运动的。我很认同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在沟通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会是怎样?如果这个孩子很喜欢网络游戏,他的成就感很多来自网络世界,父母应该做的,不是抱着对网络游戏的成见批评、贬低孩子,而是尝试去体会网络游戏带给孩子积极的方面,说服他克服消极的一面,例如坐太长时间应该一起去运动一下。
第二句话是,陪伴是教育的基础。批评孩子不愿意出门锻炼身体,并不能有好的效果,反而让孩子更加有情绪,不愿意听从你的建议。而且,作为父母,榜样很重要。作为父母你是否会陪伴孩子出门做运动呢?你是否会和孩子一起参与一些活动呢?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说理,而应该是平等的陪伴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