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绝大部分责任在于社会环境。理由如下:
1、4月2日,也即今天。《南方日报》新闻报道: 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游戏的接受在疫情之下一路走高。游戏行业成为“宅经济”中的宠儿。游行业迎来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强势开局。
疫情之中,长辈们也抛弃“游戏是洪水猛兽”的立场,呼朋唤友同上阵,家庭开启“线上聚会”,棋牌类等休闲游戏和狼人杀等轻社交游戏成为备受用户喜爱。
部分低频游戏用户或不玩游戏的成年人群,也加入到线上娱乐大军中。
相关分析机构数据显示,《王者荣耀》在大年三十的单日流水约20亿元,远超上一年的13亿元。
这则新闻揭示了几个事实: a、网络游戏有着巨大的市场,相关行业可以通过开3游戏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b、游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具有巨大杀伤力。
请问,在如此社会环境下,作为好奇心最强的少儿一代,如何具备对游戏的免疫力?虽说是在“疫情宅家”的背景下,可是新闻里同时也指出在平时沉迷在游戏中的是一支“线上娱乐大军”!
2、手机拥有低龄化。手机促进了人类信息化发展,改写了人类的联系方式。因此,这种便利的通讯工具迅速普及。许多家长为家校联系的方便,纷纷给孩子也购买了手机。部分本来没有手机的孩子,或许因为攀比,也会强势向家长索要手机。如果事态止于通讯联络,或者没有什么。
但,手机开发的发展迅速联通了互联网。网络游戏也在此时趁势上线,攻城掠地,抢占市场。好奇心强烈贪玩的青少年成为第一批网络游戏的拥趸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此时家长发觉势头不妙,悔之已晚。
3、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害处人尽皆知。但是,似乎呼吁制止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局限于民间。实际效果极差。家长与学校更是无计可施。
目前只有韩国、法国制定法律禁止青少年沉迷游戏。
2011年11月22日报道,韩国网游宵禁法令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在午夜后玩网络游戏。
法国2018年九月,教育部开始禁止中小学学生使用手机,包括下课及午休时间,全都禁用。
由上三条,孩子沉迷游戏,主要责任何在了。唯有国家立法才可以扭转网络游戏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
感谢邀请:谁都没有错,而是一个美好的开始!如果说有错那就是错在一种无知的观念和偏见,错在某些别有用心的阴谋家故意把青少年的思想、指引到了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反方向:所以我们要把游戏这个新生物种,设计制作成为造福人类的法宝,传播正能量输送文化知识、学习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等……!让她成为服务于广大人民(学习游戏)于一体的学习工具,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让每个游戏爱好者都具备高智商、高学历、高技能的现代优秀人才。
很多人支持马化腾,认为:
沉溺游戏,荒废学业,毁掉一生,
不是游戏的错!
是玩游戏的错,没有自制力!
是家庭教育的错,没起到应有的监护责任!
如果按这个逻辑,国家就不应该重刑毒品交易!
因为毒品本身就可以医用为麻醉剂和一些药物!
吸毒也不是毒品的错,是吸毒人员的错!
而不是制度、贩毒人员的错!!
长持以往,更多的孩子将会毁掉一生!
国将不国!
腾讯和其他游戏帝国,
就是荒废了无数个孩子的未来,
喝着无数个家庭的血汗,
踩着无数个自制力不强的孩子的“尸骨”上
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辉煌!!!
坚决支持国家限制游戏产业的发展!!!
造成孩子沉迷游戏的因素有很多:家长的问题,学校的问题,社会的问题。纠结于谁的错似乎没有意义,关键还是需要家长引导。
如何将网瘾孩子拉回现实?我们可从《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肘后备急方》中,借鉴先贤的智慧,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采用“四招”轻松帮孩子戒除网瘾。
一、知己知彼–了解孩子沉迷网游的原因和网游的魅力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战都会有危险。
首先,家长要弄清楚孩子的状况。即孩子为什么沉迷网络,是学习遇到了困难,还是受周围环境影响。如果能在孩子沉迷网络初期找准孩子的症结,并对症下药采取思想教育、补习功课、摆脱不良环境的影响等一些举措,说不定可以使孩子不再迷恋网游。如果孩子已上瘾且难摆脱,则要按照下面的方法逐步进行。
其次,家长要深入了解孩子网游的魅力所在。一是每种网络游戏都有一个十分诱人的目标。如拯救“公主”、攀登顶峰、消除障碍等等,并让玩家赚取积分、晋升等级,设计得一步步引人入胜。这些目标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挑战性,达成目标后,玩家自会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二是网络游戏的规则充满挑战性。规则根据游戏的难度级别逐步增加,并且许多规则是隐藏的,容易吸引玩家一步步去探索未知的可能空间,把实现目标的路径决定权交给玩家,使得游戏充满不确定性,对人的刺激就非常强烈。三是网络游戏的反馈机制比较科学。你任何时候都能看到自己的分数变化、级别情况,并且这种变化到目标之间的差距都有明显的数据显示。这就刺激玩家及时调节、跟进,保持不断地接近目标。同时,这种反馈也是在暗示玩家:目标就在那里,你一步步接近就能实现。
二、调虎离山–成功帮孩子离开电子产品
《三十六计》攻战第十五计调虎离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jian,行走困难)来连。”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孩子如果沉迷网游,可以采用“调虎离山”的计策,让孩子暂时离开电子产品,然后循序渐进加以巩固。
万事开头难,网瘾成了孩子的精神支柱,一下子让他彻底戒除,他总会有不甘心理。家长不要一下子让孩子断网,可以考虑先让孩子暂时离开电子产品一周左右,然后给予一些其他方面的补偿或陪同旅行等活动,孩子就会容易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感到一些不适,家长可告诉孩子这正是网瘾的危害造成的,并陪孩子观看一些网瘾、赌瘾、毒瘾案例,以引起孩子的重视。事后,对孩子自律的行为给予鼓励和赞赏,孩子就会对自己的坚持有成就感,从而坚定信心完成下一个小目标。
接下来,按照“21天效应”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21天左右,并把电子产品封存或处理掉。然后,再按照“90天定律”,让孩子循序渐进坚持戒除网瘾。慢慢地,孩子的生理心理一定会起到积极的变化,很容易逐渐摆脱网络控制。
三、李代桃僵–寻求替代网游的健康活动
《三十六计》敌战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在古代战争中,常用在敌优我劣,或者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以牺牲小的代价去换取大的利益。通过“李代桃僵”,让健康活动代替网络游戏不失为巩固戒除网瘾成果的好办法。
心理研究表明,当人持续深度从事一项活动时,大脑中的多巴胺就会增加,你就会越来越兴奋;反之,当你逐渐脱离这一活动时,多巴胺会逐渐减少,这项活动对你的吸引也就减弱。我们可利用这个规律,让孩子对正当活动逐渐产生兴趣,对网游逐渐降低兴趣。
可以说,所有孩子都会有一些正当爱好,只不过让网游挤占了。戒除网瘾的同时,一定要引导孩子发展替代网游的学习生活方式,比如读书、音体美等兴趣爱好、健身、旅行等等,让孩子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可以通过亲人陪伴、小伙伴陪伴、上兴趣班等方式,让孩子投入到健康有趣的活动中去。孩子的课余生活一旦丰富多彩,网瘾也会在其大脑中逐渐根除。
四、以毒攻毒–把孩子的学习生活“游戏化”
东晋医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杀所咬犬取脑敷之,(狂犬病)后不复发”,就是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病的。在葛洪看来,既然疯狗的嘴里有毒,其他部位肯定存在克制毒素的东西。经过多次试验,他让人把疯狗打死,取出它的脑浆放在被咬之人的伤口上,实践证明确实有效。当然,我们也可以借鉴网游的设计特点“以毒攻毒”,让孩子的学习生活“游戏化”,使之对学习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放弃网游。
前面我们讲过,网游的魅力在于其明确具体的目标、充满挑战性的规则和科学的反馈机制。同样,我们可以把这些规则引入到使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第一,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定好人生大目标,再帮助孩子分解成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每个目标都列出攻克计划。如果做到孩子的学习生活目标明确化、具体化,每一个小目标稍加努力即可实现,就会使孩子产生前进的动力。第二,要与孩子协商制定学习生活的基本制度、规则,同时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孩子形成健康有序的学习生活习惯,实现民主自由与“底线意识”有机结合,孩子就不会产生被逼迫的感觉。第三,要及时记录、反馈孩子的变化。可参考股票曲线图,给孩子学习生活上的量化反馈,并分析离目标的差距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当然也要包括不断的鼓励和适度的惩罚。这样,孩子就能适时调整学习生活状态,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会逐渐高涨,才能逐渐远离电子产品,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结语
网瘾对孩子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不可估量,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科学应对。如果做到“知己知彼”,结合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借鉴先贤在军事谋略、治病救人方面关于“调虎离山”“李代桃僵”“以毒攻毒”的智慧结晶,帮助孩子戒除网瘾指日可待!
★作者:@教育心理专报,分享科学教子方法,剖析优质教育案例,解决家庭教育困惑,关注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关注可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很多人都认为,孩子沉迷游戏是孩子自己的错,孩子没有自制力,不自律!其实这是最大的谬论,孩子还小,三观都还没正确形成,面对游戏里面新奇的诱惑,连不少大人都沉迷其中,更遑论孩子!因此孩子沉迷游戏,家长应该负最大的责任,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适当游戏,正确游戏!
孩子沉迷于游戏到底是谁的错?
这一提问我觉得问道了教育的关键痛点。家庭、学校、社会都痛恨孩子沉迷游戏这一现象,到底谁之错呢?
一、孩子自治、自律的能力有待提高。
孩子面对电子游戏的诱惑,自己不能合理控制时间、精力,进而造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引导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知道每项活动在生活中所占的位置。
二、家长监管、引导作用发挥不善。
手机、游戏机等电子产品对孩子某些方面成长提供了方便、快捷、准确等优势服务。适当的游戏也可有助于孩子各种能力的训练。
但在上述过程中发生过度游戏等沉迷网络问题则家长缺乏及时适当的引导。因为孩子网络游戏的时间基本在校园外时间。
三、学校老师在教育、创设氛围上存在不开推卸责任。
好的班(校)集体中良好班(校)风的树立也是杜绝网络游戏的良药。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
四、社会大环境为孩子成长的保驾护航作用不可忽视。
媒体的宣传报道对孩子的影响;网吧等游戏场所的严格管理;适宜正确引导孩子的网络游戏开发设计等。
当然,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片面的说是谁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多方努力尽职尽责,这现象一定会有所改变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古有玩物丧志,今有游戏成瘾。古代「玩物丧志」一词如洪水猛兽,家长父母尽皆避之不及;但是在当代,我们多了科学的方法来看待、探索、研究和剖析所谓的沉迷游戏。
沉迷游戏是谁的错?有人说是家长的错,没有管教孩子和树立榜样;有人说是孩子的错,没有强大的自制力;有人说是社会的错,没有限制游戏的发展和传播。
我却认为兼而有之,但主要却是习惯的错。
1、游戏和游戏之间也是不一样的
游戏和游戏也是不一样的,如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其差别就在于后者多了个人与人的交互。
不难想到,如英雄联盟和王者荣耀等游戏,有的人是为了玩游戏(人机交互),而有的人是为了和人玩(人人交互),这个人可以是游戏玩家,可以是游戏好友,也可以是现实中的同学朋友。
其实,动机的差别,导致的结果就不一样,但不可否认的是会随着游戏时间的延长,这两个动机可能会产生融合。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种动机更容易摆脱游戏成瘾,因为其核心是人,游戏只是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换成看电影、打麻将等。
那么两者兼而有之的社交属性明显的网络游戏是怎么导致成瘾的呢?
2、科学研究给出了解释:习惯和反思的拉锯
2019年,Gong et al.的研究给出了一套双系统理论来进行解释。
他们提出来自游戏的诱惑欲望可以通过两个结构不同的系统(反射系统和反思系统)来触发用户的行为。
其实,反射系统是一个习惯性的、反应性的、基本上是自动的过程。
这个系统使得我们自动触发一个习惯性的行为,符合我们的短期愿望,而不考虑这种行为的后果。即,习惯成自然,比如下意识地就点开了游戏。
但反思系统就不同了,它是一个抑制、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就是说,当一个行为与负面后果相关时,该系统会激活自我调节,以抑制习惯性反应,以符合一个人的长期目标。就是说,我明天要考试了,不能再玩了,我要学习,于是克制自己不点开游戏。
那么触发双系统运作的诱惑欲望是什么:
对游戏行为的渴望。
从实际来说,对游戏的欲望可以分为个人参照行为的欲望和群体参照行为的欲望。
第一种是自己一个人独自消遣的欲望;
第二种欲望是一种根植于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社会群体成员的自我概念的社会欲望,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群体成员交往的动机。
也就是说,除了获得游戏快乐、氪金快乐之外,社交属性也是游戏者参与游戏的一大诱因,比如和女朋友一起上分,和室友开黑,和我们的常识相符合。
实际上,个人的游戏行为也就是上述两个系统之间博弈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两个系统在「拔河」。
也就是说,成瘾是一种负面结果,但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拔河,习惯性主导的反射系统总是赢。
习惯才是罪魁祸首。
3、面对孩子沉迷游戏该怎么办?
刚刚我们已经说到,游戏成瘾就是一种自制力与习惯性的拉锯,这也可以解释12至16岁的青少年为什么会成为高危人群。
- 青少年自制力弱
- 面临的诱惑源过多
- 环境易养成习惯
其中,1是个人因素,2、3都是外界环境的影响。
除开年龄和阅历等导致的个人因素,环境层面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环境(父母当孩子面玩游戏,或嫌孩子烦把手机丢给孩子),次要的是校园环境(同学之间的游戏讨论、传播)和社会环境(电子竞技的兴起)。
所以,为避免游戏成瘾,让孩子玩游戏而非被游戏玩,父母应起到隔离诱惑源和培养孩子好习惯的作用。
这两点一旦做好了,根本不需要去找游戏厂商和社会的麻烦,如果非要找麻烦,也应该是自行审视父母自身的问题。不过,这也侧面说明了家长对自身责任的忽视,如此态度下,再配以游戏和电子竞技的高速发展,实不为奇。
不过,最后也很期待来自医学层面的游戏成瘾治疗方式方法,因为如果成瘾已发生,我们不能只是靠电击等手段。
Gong X, Zhang K Z K, Cheung C M K, et al. Alone or together? Exploring the role of desire for online group gaming in players’ social game addiction[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19.
问题的关键在于“沉迷”,这个孩子不是简单的玩一玩就放下了的事情,对于游戏,孩子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这样的孩子少不得一个爱玩手机,爱玩游戏的父母。
这种孩子常见的是玩游戏的父亲和一位溺爱而缺乏管理方法的母亲。
等到孩子已经无法自拔,父母开始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时候,已经晚了。
所以到底是谁的错?
家庭教育如果是失败的,那么父母必须成都那这个后果。
常说常看,父母是子女的一面镜子。父母每天抱着手机,看东看西。能指望孩子不看手机?父母在写作业的孩子旁边打手游,能指望孩子考试得100分?
道理都懂,能做出很好的十之二三。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为什么大家对初出的80、90后很失望,就是因为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电视上报道的很多都是青少年网吧沉迷的故事。
80,90后是伴随着电视长大的一代。90后青春期,大学时代,没有手机,网吧就是常常也不归宿的地方。网吧就是一个弥漫着烟酒和网络游戏的最初所在。
那个时候有个词叫“网隐”
也许当年的“网隐”少年们,已经到了为人父母的年纪,浪子不知道是否回头的他们,又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最初,也是最为重要的教育场所。孩子沉溺于电子游戏,与父母有很大 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