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当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家长多陪伴孩子。目前,全国上下都在上网课,恰恰给爱玩游戏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好的机会。如果家长不管孩子,放纵孩子,或者干脆给孩子一个手机,这样,孩子游戏上性,打着学习的旗号,不听课,不交作业,疯狂的游戏。从目前状况看,这样的孩子多了去了。所以,要想让孩子形成一个好习惯,家长必须得好好陪孩子。
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的看待,主要还是要看家长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玩游戏其实是可以锻炼孩子短时应变能力以及思维开拓能力,但是现在游戏的载体主要以手机和电脑为主,连续长时间玩游戏肯定会影响孩子的视力,而且家长如果不给孩子玩游戏制定相应的规则,孩子可能会自我放纵,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家长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个激励机制,如果孩子达到了家长的某个期望,比如说,学习成绩有进步,生活习惯有改善,那么就以玩游戏作为奖励。我相信这不失为一个引导孩子正确玩游戏的好方法。
另外,还要考虑游戏的性质,对于玩需要高价购买装备打通关的游戏,我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需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得失观。金钱来之不易,需取之有道用之有度。需要用钱才能通关的游戏不能证明孩子个人的实力,自认为通了关实际上是失去了再次进行自我挑战、自我突破的机会。
总之,家长需要正确引导。
首先,对待孩子玩游戏,家长和社会都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来理智对待。
理念决定行动,我们只有对游戏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判断,与时俱进地更新理念,才能在处理“孩子玩游戏”这个问题时,做出有利于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正确选择。
首先,现实娱乐更丰富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游戏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也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作为“网络原住民”新生一代的精神娱乐及社交需求的广阔市场。对这些独生子女来说,游戏不仅是娱乐,他们还通过网络社交、游戏交朋友,调剂生活,释放生活压力,甚至有些人是以此为职业的。鲁迅先生曾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角度来说,游戏是符合人的天性的。与其违背人的天性,一味排斥游戏,不如为孩子打造更好的娱乐选择,使游戏成为获取知识、开发智力、丰富精神、愉悦身心的利器,让游戏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化力量,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转变“游戏等同于玩物丧志”的思想观念。
其次,想把未成年人隔绝于游戏之外,显然不现实。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游戏产业实际销售收入为两千三百多亿元,同比增长7.7%,高于GDP增速。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到6.4亿人,游戏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直播、电竞酒店等相关行业,也催生了我国高等教育新专业和一批新兴职业。在欧美日韩,游戏已经成为数字经济重要产业之一。由此,我们不难断言,面对蓬勃发展的游戏产业和孩子们的精神文化实际需求,一味排斥游戏,甚至不许看手机,不许看电视,不许玩游戏,显然是行不通的。笔者以为,既然堵不住,那不如主动去疏导。
其次,对待孩子玩游戏,家长做好监管的同时,也要学会平等交流,机智处理。
面对学生玩游戏,可以说是老师操心、家长烦心,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就爱游戏而不爱学习呢?有业内人士表示:“不是孩子不争气,只怪游戏太有趣。”笔者认为此话不无道理。比如在游戏当中,只要花时间去完成各项任务,每个人都能获得正向反馈,而在学习中,因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孩子很可能无法通过“时间付出”这种简单方式来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特别对那些学困生及与父母无法顺畅交流的学生来说,生活中总是受到父母的批评和否定,却能在游戏中获得“被需要”感,无形中会进一步加剧他们对游戏的沉迷。有的学生就直言,学习让我父母快乐,不会让我快乐,但游戏会。
此外,孩子沉迷于网游,还与家长管教不严,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缺乏交流也有很大关系。作为家长不能只说不管,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监管职责,更要以身作则自己不沉迷于网游,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不在其旁边上网。理解和陪伴是每个孩子最基本的需求,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认为,家庭冲突是影响孩子游戏沉迷的重要原因,没有冲突就没有沉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长的沟通、理解、陪伴是预防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重要保障,父母有效陪伴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社会和学校。作为独生子女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其实他们更加重视精神、情感的富足,人格的独立和自我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在了解基本事实的基础上,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做好沟通疏导。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孩子在干什么,不要武断地以为,拿手机就是玩游戏,玩游戏就是沉迷游戏,就是“玩物丧志”。比如,有的孩子纯粹就是因为喜欢二次元人物的服饰,自己也对服装设计有兴趣,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却被家长误以为“沉迷于动漫”,横加干涉,扼杀了她唯一的兴趣爱好,因而造成亲子关系紧张。所以,笔者以为,沟通的首要前提是了解,对孩子所玩游戏一无所知,就简单粗暴地说不,只会加剧矛盾冲突。我们不妨抽空陪孩子一起玩,自己也体验一下孩子为什么喜欢玩的原因,然后客观分析地去分析游戏的利与弊,从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共同约定玩游戏的规则,合理安排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孩子一旦违反规定受罚也会心服口服。
最后,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游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本次疫情全国各地线上教学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学校的线上教学管理水平,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特别是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及网络媒介素养都有待提升。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逐步推进,“互联网+教育”也必将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呈现方式,在此背景下,如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游,任重道远。对于儿童,青少年,这类特殊群体方面,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已经认识到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并积极在学校教育中渗透新媒介素养的相关理念。笔者以为,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在提升未成年人对不同网络媒介内容的分辨力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对“沉迷网络的”免疫力,所以,学校除了要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家校合作协作机制外,也要积极探索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艰巨任务,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进一步完善并严格落实相关法规,网游企业、学校、家长都切实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职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一方面,家长和社会都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来理智对待;另一方面,学校和家长要相互配合,主动作为,机智处理,积极做好监管、引导及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等工作。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游戏不光是孩子爱玩,我们大人也有喜欢玩的,游戏里的世界很丰富,孩子又是对新鲜事物最敏感又好奇的人群,所以,只要孩子不影响学习,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玩,同时也让他明白过度的玩游戏会影响学习的。
其次:如果孩子成天沉迷于游戏,什么也不干,学习又不好,脾气古怪,这种情况下必须制止他玩游戏,例如:没收他的手机或者游戏机,在家里有家长监管着,上学的时候跟老师沟通一下,让老师监管着,不能让他再玩游戏,这样孩子的自控力很弱。
最后:我想说的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的玩游戏玩的很好的,最后经过学习能开发出更好的游戏,年薪百万的成功例子也很多,所以有很多东西不能一口否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好的,我就说这么多,希望对你有用。
你好,谢谢邀请!
这是我前期回复的类似问题,希望有所帮助。
“现在不玩游戏的孩子确实挺少,有的家长没有办法,为了让孩子戒掉游戏,甚至送到专门的教育机构,隔离封闭,引起孩子反感出现被惩罚致死的。
到底应该如何管,有啥特效药,还真没有。有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家长日常要多陪伴孩子,减少孩子独处时间。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家长不要玩手机,树立榜样。
2.根据孩子的其他兴趣,逐渐引导过去。
3.契约式管理,把他的愿望固定,但要实现愿望,就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只要条件达到,就让他的愿望实现。双方签订协议,遵守。
4.强权管理,同意他玩,但是必须限定时间,到时间强制收缴保管。不管他咋个闹,都不给他,坚持下去,让他知道改变不了,只有自己改变。”
关于孩子打游戏,家长一定负起责任来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718e18d4ca8c415083a8e06514a00049\”, \”thumb_width\”: 1280, \”vid\”: \”v02016150000boip8vjivfcuiq4n38qg\”, \”vu\”: \”v02016150000boip8vjivfcuiq4n38qg\”, \”duration\”: 94.33, \”thumb_url\”: \”tos-cn-i-0022/718e18d4ca8c415083a8e06514a00049\”, \”thumb_uri\”: \”tos-cn-i-0022/718e18d4ca8c415083a8e06514a00049\”,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94.33, \”h\”: 720, \”w\”: 1280}, \”ultra\”: {\”duration\”: 94.33, \”h\”: 720, \”w\”: 1280}, \”normal\”: {\”duration\”: 94.33, \”h\”: 720, \”w\”: 1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