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幸福感来自于哪里?笔者依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多次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座谈、交流、和沟通,从了解中总结得出: 孩子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即为安全感、满足感、和获得感。
安全感是孩子拥有幸福感的最基础性条件。孩子的安全感集中表现为父母的亲密陪伴、家庭的和睦相处、物质生活条件的富足、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中这样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会比较有安全感。因而,为人父母者既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同时又要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与教育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从而增加孩子的幸福感。
满足感是孩子拥有幸福感的动力源泉。孩子能够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合理的要求能够得到家长们的充分尊重和认可,个人正当的兴趣与爱好能够得到切实的呵护与帮助,这样的生活状态下,孩子比较有满足感。所以作为孩子家长,首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树立科学育儿观,而不是自以为是的瞎指挥;其次家长要认真了解孩子的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发育发展的特点,而不是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只有确保孩子的满足感,才能让孩子更加具有幸福感。
获得感是孩子拥有长久幸福感的关键。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社会的有用性,既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又能为社会所尊重和认可!孩子也是如此,学习、生活中必须不断取得收获、拥有成就,得到认可、赏识、和奖励,才能拥有获得感,才能觉得自己有用,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故而,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无论家长还是老师,严格要求、确实让孩子进步,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恰当的肯定和表扬,帮助孩子时不时地拥有获得感。不断地拥有获得感,才能让孩子增强前进的动力,持续地拥有幸福感!
孩子的健康成长、积极成才、稳步成功,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家长和老师要密切配合,努力让孩子真正拥有安全感、满足感、和获得感,从而让孩子真正拥有持久的幸福感,使孩子在健康、积极、稳步的状态下,成长、成才、和成功!
人生需要做减法,物质生活越丰富,可选择性越多,也就造就了越来越多的抑郁症、自闭症、多动症的孩子。
幸福才是我们的人生目标。作为家长的我们,怎么能给孩子的幸福的未来创造条件?那么是不是选择越多越幸福呢?其实未必,为什么父母想起自己小时候时总是一脸怀念,明明小时候没什么玩具、也没有什么零食、衣服鞋子也不多更不要谈什么挑三拣四,伴随着我们更多的是外面的小石子、泥巴,穿的永远是那一件衣服,吃的也就是馒头稀饭,但这些没有让我们觉得有多糟糕,反而每次回忆起来童年时,总是感觉很幸福,我们会想起来小时候跳过的格子,丢过的沙包,玩过的纸飞机,爬过的大槐树……幸福感直线上升。
物质生活越丰富,可选择性越多,也就造就了越来越多的抑郁症、自闭症、多动症的孩子,并且专注度下降,注意力更加分散,也更容易放弃。更多这样的纠结于选择的实验,在这本《选择的悖论:为什么自由越多快乐越少》告诉我们人并非选择越多越幸福。
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是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这也是为什么是“选择的悖论”的原因,少了不愿意,多了不幸福。但是,很多时候,自己有意识地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由于这种做法有时违背人的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当然,这样就给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机会。
在这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有意识的减少选择更加重要。在我们脑海里能形成行业品牌的,都是做减法的高手。比如:提到星巴克我们所能想到的是咖啡;新东方的培训;蓝翔技校等。无论商业还是个人的发展,对于只见过一面的陌生人,能勾起我们印象的恐怕大多时候,是他是干什么呢?是理发师、开货车的司机、老师、医生?假如他能在所在的行业做到靠前的位置,就更加加强我们对他的认知。在这个时代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木桶理论”对我们和育儿方式的影响了。
庄子在《养生主》一章中开篇讲了这样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已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它的大意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要失败的。已经知道这个事实还要为之,失败是确定无疑的了。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做,必须要有所取舍、顺其自然。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不让孩子接触义务教育之外的,一切课外培训班呢?恰恰相反,我们应该知道,趁着年轻应该让孩子多体验、多接触和多感受,能尽快找到他的兴趣爱好。尽快找到之后,开始有意识的做减法,逐步精简。这样才能在人生最好的学习阶段,练习自己的一技之长,让孩子的长板更长。未来进入社会有更大的竞争中。
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把一件事做好,他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少做事情,而不是让自己更忙碌。当我们跳出一般人的思维定式,重新审视人生时就会发现,不光自己可以不做的事情实在太多,给孩子的人生建议也会越来越清晰。既然我们的生命有限,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就应该少做事情、做好事情。在低水平上做很多事情,花两倍的时间只能获得两倍的收益,但是如果把时间集中起来将事情做的比别人好,两倍的时间可以获得10倍甚至更多的收益,这就是捡芝麻的人生和捡西瓜的人生。培养自己和孩子捡西瓜的思维方式,对幸福的帮助尤为重要。
人幸福的来源,还有三个具体的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爱情和婚姻。有美好爱情的人是幸福的。
第二个维度是对未来的期望。如果能够确定一天比一天好,就有幸福感。反过来,现在的富豪、明星能够确定资产以每年百分之五十缩水、明星的火爆程度在3年内降到冰点,就无法高兴起来。虽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第三个维度是生活的态度。一个人的内心有责任和荣誉,平时过着从容而优雅的生活。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幸福感就会加强。
从这三个维度来看,幸福和物质的关系真的不是那么大。
但是我所说是建立在,我们的物质能够达到一定水平基础之上。否则,贫贱夫妻百事哀。相信这绝对不是我们每个人想要的生活。人生在世,都需要有立足之本。能养活自己和家人是幸福最起码的根基。
你把你的血让孩子吸干,孩子会幸福吗?你把你的钱都给孩了孩子会幸福吗?不会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永远也满足不了,你委曲自己孩子会幸福吗?,你当上科长孩子不幸福,因为你不是厂长,你当上厂长孩子还不幸福因你不是区长,到底幸福是啥,幸福就是知足,孩子生在农民家庭孩子想太好了,父母真伟大会种粮食蔬菜,我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我很幸福,因为别人有的吃不上,这就是幸福,如果这个孩子想父母没本事就是个臭农民,你看人家谁谁谁家长是镇长,人家要啥有啥,这个孩子会幸福吗?会很奥恼会怨天由人,有个孩子就是为此自杀。有的博士蛮怨父亲没本事,没有给他买大房子,我说你的父亲虽然没本事,但他老老实实实做人,没做过害人害己的事清积了阴德,你才能上到博士,这个博士虽然毕业了,但做人的大学没毕业。所以什么叫幸福,知足就是幸福。
孩子的幸福感来自于父母对自己持续的陪伴,关爱和欣赏。
来自于父母对自己的温柔和谆谆教导。
来自于父母给自己买的每一件衣服,每一件礼物。
来自于每晚临睡前讲的小故事。
来自于每一次给自己洗澡,理发和穿衣服。
来自于上学后,遇到不会的问题后,父母给自己的解答。
来自于父母同自己一起运动。
来自于父母陪自己的每次手工课。
来自于每次过生日,父母忙前忙后的张罗,甜美的生日蛋糕,父母对自己热烈而温暖的微笑。
来自于考试成绩不如意后,父母陪着自己分析原因,让自己别灰心。
来自于读大学后,父母给自己的电话,问钱还够不够。
来自于失恋,工作不如意后,父母给自己的安慰和鼓励。
太多太多……
如何自己的孩子获得幸福感,笔者认为应该从小培养孩子拥有应感恩的心,要感谢每个帮自己的人,并在力所能及条件下,主动去帮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