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动不动就咬人,这种情况应该最早是宝宝开始长牙的时候。其实吧宝宝两三个月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口欲期。什么是口欲期呢?口欲期指的是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从吃手开始,通过嘴巴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时期。
在口欲期,宝宝先是通过吃自己的手指,玩具等,来感知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到了宝宝长牙的时候,因为出牙时的牙龈胀痛,导致宝宝需要通过咬东西来缓解疼痛的感觉。很多母乳喂养的妈妈,估计都经历过,在宝宝出牙的初期,被宝宝咬乳头的感觉,真的是疼痛难忍。
记得我家小宝6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出牙,突然有一天,我被他咬了一口,疼的忍不住,差点就打了他。可是宝宝咬妈妈,只是通过这个动作来缓解自己的不适。因为宝宝小,还不会说话,也不能选择其他的发泄方式。
等宝宝再大一些了,遇到自己的情绪不好,或者得不到父母的关注的时候,也会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者引起父母的关注,而咬人。
所以说,孩子咬人,并不代表孩子是个坏宝宝,父母要体谅孩子,正确的进行引导孩子。
第一、满足宝宝的口欲期,对外界的好奇。
在宝宝口欲期期间,家长可以通过一些较硬的食物或者硅胶材质的玩具,供宝宝玩耍或者咬。让宝宝通过自己的小嘴巴来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
第二、提供合适的食物,缓解宝宝出牙不适。
宝宝出牙期间,牙龈是难受的,又疼又痒。宝宝得不到有效的途径进行缓解,容易脾气焦躁、着急。
这个时候,家长可以给宝宝准备磨牙棒,或者把胡萝卜、苹果等做成碎泥状,喂给宝宝吃。这些都能让宝宝的牙龈不适得到缓解,还能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
第三、关注宝宝的情绪。
宝宝情绪不好,也会出现咬人的情况。这个时候的宝宝,已经能够听懂妈妈的话了。所以,在宝宝咬人的时候,妈妈要告诉宝宝,这样是不对的。妈妈爱宝宝,宝宝也爱妈妈。所以不能咬妈妈,也不能咬别人。
同时在宝宝出现咬人欲望的时候,妈妈可以利用宝宝喜欢的游戏、玩具或者食物等,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让宝宝忘记咬人这回事。
第四、家长保持轻松的状态。
不要一遇到宝宝咬人,就大惊小怪,大声呵斥“不能咬人”、“咬人是坏宝宝”等。这样容易吓到宝宝,给宝宝心理造成负担。
宝宝的成长需要家长耐心的引导。
感谢阅文,我是小风车妈咪,阳光宝妈一枚,有一个可爱的小子,我坚信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欢迎大家和我一起探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孩子一般动不动就咬人出现在特定的月龄,大多是12-18个月孩子,一个原因是孩子牙齿痒痒,第二个原因是孩子不懂咬人会带给人疼痛,只是一种和人的互动方式,就像大人经常亲孩子一样,孩子经常看到大人用嘴亲他们,但是由于年龄小还不明白亲和咬的区别。
每个孩子都会有这个阶段的,我家的两个孩子都是这样。对于小月龄的孩子任何行为都是短暂性的感受行为,家长最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大惊小怪,当作没发生,或者只是告诉宝宝“轻一点”“亲亲妈妈”,如果在孩子这个阶段去对他吼叫甚至体罚,孩子并不知道做错了什么,只会强化他的这种行为,对于小月龄的孩子,“淡化错误行为,鼓励好的行为”是最有效的方法。
我家的两个孩子都是这样,类似这样的行为淡化方式,通常一个月就会自己消失,孩子只是在经历成长。如果不断的去惩罚孩子的这种行为只会把这个规程不断延长,反而发展成习惯。
蒙台梭利也说过,0-3岁的孩子没有什么行为时“太过…”只是短暂性体验行为,不去过多干预孩子才能更快成长。
谢谢邀请,请问你家宝宝是多大的宝宝,如果是长牙期间宝宝咬人是正常的,可以给宝宝买牙胶和磨牙饼干可以咬的东西来转移,如果宝宝还是喜欢咬人,就适当的给他一些小惩罚,比如用手撑他嘴巴,或者捏鼻子等,宝宝很聪明,重复几次他就明白不能咬人了,如果是大点长了牙齿的宝宝咬人,就是习惯问题了,家长应该及时给宝宝纠正这个不好的习惯,以免伤人,首先要给宝宝讲咬人是不对的,咬人的危害,其次宝宝咬人的时候家长应该严厉呵斥,不然宝宝不会害怕!
宝宝为何动不动就咬人?
我想知道宝宝有多大了?因为宝宝咬人的动机和他的年龄段有关,才能更好的分析宝宝咬人背后各种因素。
长牙期
如果宝宝正处于长牙期,宝宝由于乳牙萌出时刺激牙床而出现牙痒现象,孩子出现了咬人现象,父母应该优先考虑是否在长牙。给孩子提供一些稍硬的食物如磨牙棒、磨牙饼干等供他们咀嚼,可以缓解出牙期的不适,减少孩子的咬人冲动。
口腔敏感期
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就会有吸手指、咬东西的行为,这就是宝宝的口腔敏感期来了。如果宝宝喜欢咬人,家长可以换个东西给他咬。给他一些安全的、干净的东西让他咬,让他度过这个敏感期,等他咬够了,他就不会再咬了。
用咬人来表达爱意
宝宝有的时候也有他自己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比如有的宝宝比较爱妈妈,他就专门咬妈妈。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感情。
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宝宝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未发育完全,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宝宝心里着急啊,所以常常喜欢通过咬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情绪的发泄
宝宝生气的时候,由于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他只能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这是他们发泄自己负面情绪的方法。
宝宝咬人,虽然他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看到后也不能不闻不问,要对宝宝进行劝说引导,更重要的是积极为他创造语言环境,让他的语言能力快速发展起来。
结语
当宝宝咬人时,如果没有家长及时的指正,就会不断重复这种错误,直至成为习惯。而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学会去发现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对症下药,慢慢纠正宝宝咬人的习惯。
Hi,我是饼干,点击上方关注。了解更多的育儿知识哦。
首先宝宝咬人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作为家长应该要正确面对,不要在宝宝面前大惊小怪。宝宝动不动就咬人,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1.宝宝出牙期咬人
宝宝出牙期会比较难过,常常会咬住妈妈的乳头不放,或者咬住大人的手指头不放,其实这些都是婴儿期生长发育的正常现象。乳牙萌出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宝宝口水直流,生过孩子的妈妈都知道,这是宝宝长出乳牙了,乳牙压迫了牙神经,宝宝的牙龈
就会发痒,很不舒服,所以,他就会找一些硬的东西乱啃。现在宝宝的磨牙神器越来越多了,有什么磨牙棒、咬咬袋果蔬乐等等,有效缓解了宝宝出牙期的烦恼。
2.与家人嬉笑咬人
现在的宝宝都是生在蜜糖罐儿的宝贝,整个家庭的老老少少每天众星捧月般地围着宝宝转呀转,宝宝的一个小小举动常常会引来哄堂大笑。譬如,出牙期的孩子冷不丁地咬住奶奶的手指不放,全家人还笑得人仰马翻。宝宝觉得很有趣,懵懂地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不经意间又咬一口。全家人学着宝宝的样子,张大嘴巴对着宝宝假装也来咬一口,宝宝那个乐呀,有一个阶段,宝宝最喜欢和大人玩咬人游戏了。其实,这也是成人引导不当造成的一种怪现象。
3.陌生环境中咬人
宝宝年龄小,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以后,不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当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后,就会乘其不意对着人家就是一口,就算父母很生气打了他,他也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打他。所以,宝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首先要做的是让他觉得在这个环境中有安全感。如:有咬人倾向的孩子在入幼儿园前应先到幼儿园去熟悉环境和老师,让他和老师有亲近感,这样,能有效避免发生咬人事件。
4.屡禁不止需警告
对于一些咬人行为比较严重的孩子来说,跟他说理他不懂,但是,在集体中又会经常惹事,那么适当的教育还是必要的,比如:可以叫保健医生拿牙模和大钳子进行拔牙情景表演,然后教育孩子假如经常咬人,医生要把牙齿给拔掉的。(也可以请医生朋友帮忙表演),毕竟,现在的孩子都宝贝,真的咬伤了其它小孩子,还要去打破伤风针什么,事情就变复杂了,还是防患于未然比较好。
所以,一切的坏习惯最好扼杀在摇篮当中。
作者:佳期有遇 欢迎关注 互动留言
“桂农六哥日记”作为一个奶爸分享我宝宝儿时预防咬人,1、还没有到长门牙的时候、他有着神经系统的反应,看着什么都像奶奶吃上两口才舒服。2、一岁左右就是准备张门牙了,牙肉痒,是这种情况的买点磨牙饼干给他咬,奶粉实体店有卖的,减少咬人的效果,“桂农六哥日记”分享希望能帮到你。话少不啰嗦,喜欢“桂农六哥日记”➕个关注一起交流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经常“闯祸”—咬人,邻居和老师纷纷上门告状,致使父母烦恼不已。其实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只要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是完成可以矫正的。
首先,应认识到孩子爱咬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要学会区别对待,才能对症下药。孩子爱咬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长牙发痒:长牙时期会因为牙龈黏膜受到刺激而发生牙痒的现象,他们有很强的咬东西的欲望而无法得到满足,于是就开始咬人。这属于生理现象,家长不必过于紧张。
这时家长可以用磨牙棒来缓解孩子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同时应多给予一些纤维较丰富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菠菜、苹果、雪梨等,将这些蔬果切碎成丝或细粒状,也是让孩子有更多的咀嚼机会。
(2)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对于1-2岁宝宝而言,由于语言比较贫乏,尚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们的生活感受,所以常常喜欢通过咬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高兴和喜欢某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教育孩子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要多教孩子说话,学会用语言表达,而不是咬人。
(3)好奇的模仿:有时宝宝咬人是一种模仿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式而学习到的。宝宝好奇心强,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咬人时,会觉得是件很新奇的事,于是自己也会尝试着去咬人。
由于宝宝没有是非观念,自己不会意识到做错事了,这时家长应明确告诉宝宝:咬人不是一个好宝宝的行为,爸爸妈妈不喜欢,以后不要再做,并要及时地反复强调。
(4)发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部分孩子性格霸道、任性,当他的心理感到不满或要求没得到满足时,就通过咬人来发泄出来。
这时,家长应当立即对孩子进行认真教育,让他知道咬人是一种错误行为,咬人会伤害别人,带给别人疼痛,。同时要带着他去向被咬的小朋友道歉,创造一个直观的氛围让他了解咬人带来的后果。如果多次发生这样的行为,应带孩子至医院就诊,某些疾病也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攻击行为:如铅中毒等,避免孩子向不良的行为习惯转化。
不少1岁左右孩子的幼儿父母会经常问到为什么抱着的孩子冷不丁就咬他们一口?有的小朋友1岁左右,走路都还没走稳,要是哪个孩子和他挨得近,他就要咬别人。这种小幼儿咬人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个阶段的幼儿咬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口欲期没得到满足,所以才爱咬人。”
一、什么是口欲期?
婴儿在1岁以前,除了吃奶外,他们还要用嘴巴去探索世界,自己的手、身上穿的衣服、身边的玩具等,他们都爱用嘴巴去舔,去尝,并通过这种方式去认识事物。
这个阶段的孩子都要经历这个过程。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吃手、舔玩具等,怕不卫生,就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阻止。孩子的口欲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在稍微大点的时候暴露出问题来。有的孩子要吃手指,有的就爱咬人。
二、口欲期宝宝的表现是什么?
宝宝从两个月左右就开始认知世界了 ,嘴巴对于2~5个月大的宝宝来说是探索世界的工具,通过嘴巴来探索和体验周围的环境。所以他会碰到什么舔什么,这是宝宝正在学习呢! 4个月前的宝宝在吃手的时候,并不知道吃的是“手”,他在用口研究这个带着五个叉的东西。 6个月以内的宝宝吃手、吃玩具等是正常过程,在清洁卫生的前提下应充分满足,有助于乳牙的萌出,有利于语言发展。
三、口欲期滞后导致的结果
1岁以前的“口欲期”现象并不是偶然现象,更不是不良习惯,一般情况下1岁半左右,幼儿的发育快速,活动范围加大,兴趣转移就可以自行纠正。 但是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吃手、舔玩具等,怕不卫生,就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阻止。如果这段时间家长仅用粗鲁或简单的方式制止孩子吃手,婴儿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孩子的口欲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在稍微大点的时候暴露出问题来,会让“口欲期”过度延长,这是心理学上称之为“过度补偿”的一种心理现象,会造成孩子在口欲期过后仍然吃手,吃指甲,有的就爱咬人。
四、家长应该怎么做?
1.筛选大小合适的玩具给宝宝玩,把容易吞进肚里的、容易咬掉的或者太硬容易伤害宝宝的玩具收起来,把危险降到最低。
2.定期清洗玩具,所有玩具都要定期清洗干净。
3.宝宝咬东西时,不要强行制止,那样她会觉得很有意思(注意,小宝宝还不会逆反的,她只是觉得好玩儿)。
4.引导宝宝用正确的方法玩儿玩具,比如她要咬摇铃,你就尽量声情并茂的吸引她注意摇铃是可以摇出声音的,她要咬喇叭,你就教她喇叭可以吹等等。
5.一定要记得,收好家里的东西,如果你不想把某物给宝宝玩,一定不能让她看见,否则她会哭闹着要,如果你妥协,她就会继续使用哭闹这一招达到目的。这是跟口欲期无关的话题了。
6.放松心情,你的宝宝还小,口欲期还要很长时间才能过去的,没有必要这么着急,宝宝大些自己就不咬东西了。
另外,宝宝现在正处于出牙的阶段,可能她牙龈痒痒也是她咬东西的原因,等牙齿长好,这种现象就好多了。
三岁之后就可以教宝宝开始识字啦,我闺女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认字的,用了 很多方法培养她的兴趣,最有效的还是用Apipi,你百度搜索【猫小帅学汉字】挺不错的,我闺女用了1年多了,特别喜欢,现在还经常给我讲故事,棒棒哒。
3岁前的宝宝,咬人有这几种常见原因:
1、长牙痒痒
宝宝长牙齿时,会有些不适,或痒或痛,他会忍不住咬东西,来缓解痒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喂奶时咬妈妈乳头。
对策:感觉到宝宝咬乳头,可以轻轻的把宝宝的头扣向乳房,堵住他的小鼻子。宝宝呼吸不畅,会自动把嘴松开。同时,因为有磨牙需求,可以用别的东西来代替,如牙胶或磨牙玩具。
2、表达情绪
3岁前的宝宝,不会说话,不会表达清楚情绪,只会用简单行为来表达,比如,吃饱了咬人,是表示感谢,玩高兴咬人,表达开心,生气了咬人表达愤怒等,并且,宝宝咬人对宝宝自己体验是愉快的,宝宝可不能理解咬在爸妈身上的痛哦。
例如:表达“妈妈,谢谢你”。宝宝吃完奶后,总会使劲咬妈妈一口。妈妈伤痕累累,又舍不得断奶,该怎么办?
对策:宝宝咬奶头,一般是吃饱了,不想吃了,如果宝宝咬着不放,不要突然推开宝宝,会吓到宝宝,捏一捏他的小鼻子,将手指伸进宝宝牙床,让他松口。同时,和宝宝玩上一会儿,让他明白,不是松口了妈妈就离开了。
例如:表达“我不舒服”。我宝宝6个月了,经常哭闹,急起来会咬自己脚趾,朋友说一定不要抱,容易产生依赖心理,是这样吗?
分析:对半岁宝宝哭闹,爸妈常因怕宠坏宝宝而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不去理睬他。但宝宝发脾气的同时还咬自己的手指(脚趾),这是因为宝宝感觉不舒服,向你发求救信号。
对策:当宝宝哭闹时,你首先要查明宝宝是否有生理需求,如是躺得不舒服,还是肚子痛?
例如:表达“我好害怕”。宝宝一岁多点,这段时间,经常无缘无故咬人、掐人,是不是有什么疾病?
分析:一岁多宝宝,不会说话,表达不清意愿。如果妈妈忽视了宝宝,让他一个人耍,面对陌生环境,宝宝会感到害怕,咬人成了表达的唯一方式。
对策:宝宝需要被关注和爱护,在他需要的时候,要表示保护他,永远在他身边,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不要笑话宝宝胆小,或惩罚他,尤其是男孩子。恐惧不会因此消失,但会伤害到宝宝心理。最好的办法是,经常和宝宝交谈,反复告诉他,你是多么爱他,你是他的保护神。过段时间,宝宝不再那么害怕,就不再咬人了。
例如:表达“我好爱你”。我的宝宝1岁半了,已经出了16颗牙,一起玩对的时候,他总爱咬我,这正常吗?
分析:宝宝的想法是:“我很爱妈妈,忍不住咬一口,表示我爱妈妈!难道不允许吗?”有时生气的妈妈会反咬孩子,这可是不好的榜样。
对策:如果你反咬宝宝,他会更加兴奋,觉得你在和他玩,认为咬人是允许的。这时候,妈妈要克制情绪,可以抱抱他、亲亲他。同时告诉他:“妈妈疼”,可以让他咬下自己手指,感觉一下疼痛。同时告诉宝宝,咬人不好,引导宝宝用语言、手势、拥抱表达情感。
例如:表达“我很愤怒”。我的宝宝快两岁了,总爱咬小朋友,有时候是争夺玩具,或者莫名其妙就咬人。我们想了许多方法,也不管用。是不是因为,他爸爸经常打他呢?
分析:如果经常打骂宝宝,他很可能咬小朋友,这是因为,孩子把自己的不满或愤怒情绪,发泄给别的小朋友。说白了,他是在模仿大人行为。
对策:攻击性咬人是有意识的侵犯行为,需要高度注意。可以建议宝宝用别的办法来转移负面情绪,如拍打枕头,撕报纸等。要对宝宝反复强调,咬人不好,所有人都不喜欢,这会伤害别人。同时,你也反省自己,想一想对宝宝的惩罚是不是合适,否则宝宝会糊涂: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使用暴力,他却不可以呢……
3、需要关注
有时候,爸妈陪伴时间不多,或者陪宝宝时不专心,宝宝来上一口,这是在告诉我们:请多陪陪我,放下你手里的东西(比如手机)!
例如:爸爸工作忙,每天回的很晚,回到家,儿子总是咬他大腿,这让他很伤心。
分析:宝宝只咬爸爸,而不咬妈妈,最大的原因,就是爸爸和宝宝相处时间太少,宝宝在表达不满。
对策:请记住,亲子关系不是看亲子时间多少,而是质量关系!亲情质量,才是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最好是每天有个固定时间,专门亲子互动,全家一起做游戏,这时候暂时放开工作,这是增进亲子感情的最好方法。
4、模仿学习 很多时候,爸妈喜欢咬宝宝小手小脚,虽然是假装的,是爱之切的表达。但宝宝是善于学习模仿的,他们看见了,下次爱你心切之时,可就上嘴咯。
喜欢的玩具或者家有宝宝的小伙伴,还可以关注一档叫【阿哦玩具】的视频节目哦。节目介绍各种有趣的玩具,并且用玩具对战、过家家、做手工,挖掘玩具的各种玩法,同时也通过玩具和孩子们做朋友,非常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