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一名全职妈妈。
在带娃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小婴儿是有情绪的。
妈妈要学会辨别宝宝不同的哭闹声分别是代表了什么?
1⃣️像我家宝宝,如果没有及时的给他换纸尿裤或者拉了粑粑,他就会表现出不舒服的样子,所以我们一般换纸尿裤都会换的比较勤。
2⃣️要注意观察宝宝是不是渴了或者饿了。这时候的哭声会比较大声。
3⃣️当你不断的跟宝宝说话或者是陪他玩的时候,他会开心的哈哈大笑。如果我们不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就会默默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妈妈和宝宝都要注意四点。
1⃣️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比如宝宝不吃饭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强行的让宝宝吃饭。如果一旦让孩子和情绪敌对,只能让妈妈更奔溃。
2⃣️允许孩子和情绪多呆一会儿。即便接到了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不一定立马能平复他需要时间和空间,可以让孩子多哭一会或者。让他到没有人的地方去。
尽量包容孩子处理情绪,但是伤害那些他人或自己的行为需要制止,并告诉孩子可以怎么做。
3⃣️当孩子变得弱小,生病,困乏时,多多包容。
4⃣️等孩子的情绪退下以后。这时候注意力自然就放在解决问题上了。
总之小婴儿有情绪或者哭闹都是正常的,妈妈要正确的对待。孩子不会把哭闹当成目的,通常只是表达不满或宣泄情绪。
所以在带娃的过程中,父母的淡定和耐心真的很重要。
您好,我是lulu老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情绪发展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行为发展分几个阶段:
0-12个月,我们称之为:生理情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BB主要是通过简单的哭或者笑来表达自己的生理需求,而且幼儿这个阶段的情绪,只要满足了他的生理需求即可安抚好,所以这个阶段家长需要及时回应幼儿的情绪表达,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12-24个月,我们称之为感官情绪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因为通过感官探索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他们通过看、听等感官认知,观察及模仿大人更多的情绪表现,比如孩子会模仿生气的表情、难过的表情等。这个阶段我们需要通过表演、看表情卡片等引导幼儿认识更多的情绪。
24-48个月,感官情绪开始过渡到情绪思维,这个阶段的孩子,情绪开始变得容易受他人或者环境影响,他们开始懂得因为别人的情绪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出现:愤怒、悲伤、畏惧、兴奋等情绪行为。这个时候要及时引导幼儿正确的情绪表达,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情绪,而不是肢体或者行为,同时,培养孩子正面情绪的认知,让孩子知道哪种情绪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48-72个月,这个时候叫情绪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懂得通过观察别人的情绪而调整自己的情绪,出现:包容、原谅等行为。这种克制就是情绪管理的能力。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格外注意幼儿共情能力的培养,提升幼儿的自制力。
以上分享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当然有。
刚生完孩子,一个病房里的大姐因为刨腹产,家人出去买东西,孩子哭了没法起来照顾。我们帮忙安抚了几次,孩子可能还是觉得不是亲人,还是哭,听那个声音,开始想让人安慰他,后来就很着急,再后来就真的很难过。
婴儿的情绪真的挺复杂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啊。
我是@笑乐妈育儿,婴儿天生就有自己的情绪。
出生没多久的宝宝从床上掉下来了,疼的嚎啕大哭,当时身为妈妈的我也跟着哭。
我哭,孩子也在哭。
后来下班归来的爸爸见状,把孩子抱起来,轻轻的走动,走到她掉下的地方,对她说:
“宝宝,刚刚你从这里掉下来了,是不是?爸爸知道你很疼。”
爸爸一边走一边轻轻的在孩子耳边说着,本来还在嚎啕大哭的女儿慢慢亭子了哭泣,趴在爸爸的怀里,安静了下来。
小婴儿是有情绪的,你看到他会咯咯笑,会嚎啕大哭,但是嚎啕大哭有可能是她疼了,你没有安慰她,她感到委屈,还有可能是她生气,是她害怕。
喜怒哀乐惧,人天生就具有的情绪。
心理学家曾对500名婴儿进行观察,发现婴儿从满月到3约个末,就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恐惧和烦闷等6种情绪反应。
你在和婴儿交往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情绪是有社会性的。
她哭可能是在表达她的不舒服、她的愤怒、她的害怕,她的紧张等情绪,在向你求助。
她笑也是如此,她发现她笑的时候,你也会很开心,而且你的开心又强化了她的笑,正因为抚养者和婴儿之间这种密切的情感需求,他们之间才逐渐形成情感链接。
婴儿期的孩子也是有情绪的,我们不要认为婴儿没情绪,就可以对孩子发脾气,要知道婴儿期的情绪,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和智力发育。
就像之前有个小婴儿哭了,嚎啕大哭,她爸爸听了很烦,就大声喝止,很快小婴儿就不哭了。可是你要知道这样制止孩子哭泣,不让孩子把情绪宣泄出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
婴儿和我们一样,也是很能感知到情绪的,不要看着孩子小,没有记忆不假,但是那种情绪记忆对孩子来说会一直存在,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情绪性反射。
婴儿有相当广泛的情绪表达。比如,当婴儿尝到苦味时,会露出厌恶的表情,当尝到一点有甜味的液体,会露出愉快的表情。在新生儿出生时,就会出现开心、苦恼、厌恶的情绪表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表情就更为丰富,会上演愤怒、悲伤、害羞、内疚等表情。
很高心能够回答您的问题。
情绪我们一般都称之为心理活动,任何人都有心理活动。
那么小婴儿有情绪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婴儿的心理是在生活环境中,不断接受外界刺激和大脑皮质机能逐渐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宝宝在一出生时就已经有了心理活动,会有喜怒哀惧这四个基本情绪,几个月的宝宝会毫无掩饰的把情绪给表现出来,伴随着不断接受外界刺激和大脑皮质机能逐渐完善,会衍生出更多复杂的情绪。
2~3个月的婴儿产生了和成人接触的需要,因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决定于是否有人跟他玩。
周岁以后的孩子,在情绪上较为成熟,开始深度与他人交往、喜欢探索周围的环境,已经知道母亲不会丢弃他,不再害怕离开母亲,对新事物有“探求欲”。
家长们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并及时处理这些幼小生命的小情绪。快乐的时候,和他一起快乐;悲伤的时候,给他们最大的关怀。比如孩子没睡醒,可以遮住宝宝的眼睛,轻轻摇晃身体,用最温柔的声音和动作来表达你的理解和心疼。
以上我就是我完整的回答
从心里学的角度考虑,也就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刚出生的婴儿也是有情绪的,只不过婴儿对物质守恒还没有形成,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⒉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⒊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⒋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同时儿童可以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有上述分析可知,婴儿是有情绪反应的,婴儿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婴儿的情绪最初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愉快,在他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另一种是不愉快,因其生理需要未获得满足或感到不适而哭叫。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情绪会逐渐复杂起来。吃饱了、睡醒了、刚刚换了干净的尿片,身体处于舒适状态时就会微笑。当婴儿微笑或出声地笑时,父母若能给予积极地应答,孩子就会笑得更欢。母婴之间的这种应答,可以满足婴儿的心理需求。4~5个月的婴儿情感就更丰富了,对母亲情感的需要远远超过饮食。这时母亲只要将乳头塞进孩子的嘴里并不时地安抚他,然后再加以爱抚、亲吻、哼唱歌曲,孩子或许会变哭为笑;注意改善婴儿的情绪,可以从环境、衣被、生活习惯、玩具、轻音乐等方面加以调节,这样就会取得满意的效果。6~7个月的孩子,感情色彩更为丰富,明显地表现出对母亲的偏爱。他会对陌生人表现出警觉,拒绝别人的摸、抱,甚至用哭来表示拒绝。8~9个月的孩子会用声音来吸引熟悉的人,也会模仿别人的表情。如果挨了骂,会有要哭的表情。10~12个月的孩子会用哭表示自己的需要和引人注意。他们可以准确地表示愤怒、害怕、嫉妒、焦急、同情以及倔强等性格。注意观察婴儿的情绪,不良的情绪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和智力的发育。稍有疏忽,就可能使孩子发展成一个退缩型、冷漠型、孤僻型或焦虑型的儿童,还会导致其长大后情绪不稳定、性格懦弱、缺少自信心、适应能力差。
别看宝宝小,宝宝也是有情绪有情感滴
情绪和情感这两兄弟,还真是不挑人,连小肉团一个的宝宝也不落下。
所谓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不过再密切的联系,也不意味着就没差异是吧?
先说情绪,情绪是指那种与机体需要(如食物、睡眠、空气、御寒等)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最简单的体验,
说白了就是一种原始的简单情感,既然原始简单,这家伙的持续时间短暂,外部表现特别显著,很容易观察。
情感就内敛多了,它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
就这么说吧,和情绪比,情感高级和复杂多了,是高配版的情绪,是跟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滴。所以,情感持续时间较长,外部表现不甚显著。
虽说,情感是踩在情绪肩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在日常生活中,这两兄弟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宝宝呢?
新生儿有最初的情绪反应,情绪好不好,得看小家伙的需求情况和健康情况。
比如,宝要是吃饱、睡足,自然是愉快的积极情绪,反之饿了困了身体不舒服了,必须哭闹啊。
年幼的宝的情绪特点,说起来也简单:
短暂性——产生情绪的时间太短了。
强烈性——微小的刺激都会引起小家伙强烈的反应。
易变性——所谓的“孩儿面,说翻脸就翻脸”。
真实性和外显性——小家伙不会掩饰情绪,完全表现在外面。
反应不一致——明明是同一刺激,可宝有时反应强烈,有时候“你谁啊”,毫无反应。
容易冲动——遇到激动的事,得,别指望劝宝,他在短期内根本不能平静。
等宝慢慢长大了,情绪才会逐渐趋向稳定,也就是说,小家伙有意识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啦。也是啊,越长大,宝与社会的接触就越多,社会性情感就这么悄悄萌芽和发展了,小家伙也就产生了道德感、美感及理智感哦一般来说,年幼的宝,良好的情绪表现为依恋、高兴、喜悦、愉快。
依恋是人与生活中特定的人的强烈情绪关系,和这些人交往,哎呀,好愉快好兴奋,要是紧张了或有压力了,他们在身边就是一种安慰。
在出生第1 年的后半年,宝会对熟悉的人表现出依恋,尤其是麻麻,这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
特别是从6-7 个月开始,宝对特别在意麻麻(依恋对象)在不在,在时开心,不在时忧虑。宝宝对照顾自己的人很依恋,对陌生人就怯生依恋的发展是双向过程,互相依恋。等宝慢慢长大了,生活自主能力慢慢有了,依恋的味儿也就慢慢淡了。
别小瞧依恋,它对宝最初的信赖-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重要影响——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培养宝对自己。对父母、对同伴的信任感和积极的探索能力,为宝今后认知、社会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