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有偷东西的坏习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是改不了怎么办?

问答分类: 育儿小孩有偷东西的坏习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是改不了怎么办?
1 回复
0
小芒果爱发呆 管理员 回复于2022-12-07之前

第一、孩子得不到满足会“自取所需”

我小时候也犯过错,偷过钱,就为了买零食请朋友吃。当时妈妈知道后,狠狠惩罚了我。如果孩子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她自然肯定会选择“自取所需”。当时我也和父母说过,申请零花钱买点好吃的跟朋友一起分享。可父母并没有满足,最终只能选择自己动手。偷窃不是小事,父母必须要重视。多花点时间和耐心去引导,打骂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会让孩子叛逆,倔强,变得更不听话。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多倾听孩子的需求,通过绘本和讲故事的方式,正确引导孩子偷拿是不好的行为,并让她主动承认错误,坚决不能再犯。

第二、孩子无法控制自身行为

年幼的孩子是无法控制自身行为的,哪怕她明明知道偷东西是不对的,她还是无法自控。有些小孩子根本不是故意偷窃,他也并不知道物品归属权概念,这都需要家长从小灌输,正确引导。七岁半的小女孩在超市里拿走一瓶奶茶,被当场抓住后送到学校进行批评教育。这个年龄如果还不知道偷窃是错误行为家长确实应该严厉教育。但妈妈选择报警让关起来这点太过了。每个孩子本身是可爱的,如果想着借警察去威胁恐吓孩子改正,这只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关起来”不是惩戒孩子的唯一方式,建议多点耐心去引导孩子的是非观念,加强沟通,培养孩子自控力,帮她改正坏习惯。

第三、孩子需要家长的关爱

现在的家长只知道关心孩子的成绩,很少关心的心理成长。“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天生就爱偷东西的孩子,只是有时候偷窃可能会是孩子表达不满,寻求满足的一种方式而已。孩子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发泄,通常会采用偷窃博取关爱,吸引家长的注意。当孩子初次有偷窃行为被家长捕捉到时,千万不要随意批评,责骂孩子。学会保持冷静,找出孩子偷窃行为的根本原因。告诉孩子不管想要什么都应该先和爸爸妈妈商量,拿东西是不对的行为。作为父母,要多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只有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关怀,让孩子从心底接纳自己,才能树立正确的榜样。

如何纠正孩子的偷窃行为?

1、帮助孩子灌输所有权的概念

有一次小温馨要拿妈妈的紫色杯子刷牙,我明确告诉她:“宝宝有自己的杯子和牙刷,这个紫色的杯子是妈妈用的。”姥姥在收衣服的时候也会喊小温馨一起帮忙,让她整理出爸爸妈妈还有宝宝的衣服。平常我们可以教导孩子区分自己的物品和别人的物品有什么不同。告诉孩子,这个家里每个人都有私有物品,比如妈妈的手机,爸爸的电脑,奶奶的包包,如果没有经过允许是不可以随便动的。当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不要随便把孩子的玩具送给别人,多咨询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自然也能得到孩子的尊重。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场所,所以我们更应该有责任帮助孩子建立物品所有权的概念。去超市的时候,小温馨看到好吃的糖果随手就拿,有一次付完账时发现糖果还在小温馨手里,我急忙带着小温馨跑到账台,将东西还上。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让孩子知道没付钱的物品是不可以拿回家的。当孩子明白所有权的概念时,她也会时刻约束自己,不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了。

2、采用延迟满足培养孩子自控力

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差,看到什么就要,做事情不管不顾,常常犯错惹家长生气。小温馨有时候自控能力也较差,比如她看到小摊上卖风筝的会不由自主得想要,遭到拒绝后一脸的委屈。为什么孩子自控力会这么差?仔细想了想,是不是家里对她都过分宠爱了,想要什么就买,所以在外看到什么就想要,没有自控力。若明明知道孩子自控能力差,家长还肆意满足,由着她的性子来,那这就不是孩子的问题了,而是家长需要反思。

我会告诉小温馨,如果你有喜欢的玩具,你可以告诉我,妈妈今天不会给你买,过两天我们带够了钱再来。孩子也并不是蛮不讲理的人,只要跟她讲清楚道理,让她学会等待,自然会有收获。有时候并不是孩子没有自控力,而是家长过多溺爱,对孩子有求必应,所以才让孩子面对各种诱惑容易冲动,没有自制力。我也会和馨爸沟通,坚持一致性的教育原则,不迁就不纵容,循序渐进,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控力。

3、让孩子学会勇于承认错误

昨天回到家看到床垫上有一摊黑色的笔迹,我问小温馨是不是她画的?一开始她没说话,表情有点紧张。我跑过去,坐在沙发上,叫她过来。她低着头,手里拿着气球,看着我。我继续问:“宝贝,床垫上的黑色笔迹是谁画的?”小温馨开口道:“不是我。”她这么一说我就知道她肯定害怕了,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我抱她坐在我的腿上,缓解她紧张的情绪,继续说:“宝贝啊,小朋友做错事很正常,但如果犯了错却拒绝承认,这是不好的行为哦。妈妈小时候也犯过错,但妈妈知道做错事要承认,要改正。妈妈相信你也是个诚实的孩子,是不是?”

这个时候,小温馨才肯承认说:“妈妈,是我画的,我不是故意的。”有时候孩子并非故意做错事,当我问她的时候,她会逃避,不敢承认。可如果我们能够妥善处理,及时引导,孩子也能正视自己的错,成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如果发现孩子拿了东西,犯了错,家长不要急于责备,更不能无视孩子的错,帮着孩子隐藏错误。做错事没什么可怕的,鼓励孩子说出实话,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才能培养孩子良好诚实品德,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靠打靠骂靠关都不管用,正面教育最靠谱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设置情景模拟游戏,比如我会假装拿走小温馨的玩具,问她如果自己的玩具就这样被拿走了,是不是很难过?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孩子感同身受,明白偷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好的行为。事件中的妈妈因为女儿偷窃屡教不改,报警假装让“关”起来恐吓孩子,这种行为容易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何况孩子也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身边的同学老师都怎么想?到底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自尊和感受呢?身为孩子的家长,更应该有责任用积极地心态去引导孩子,而不是选择把孩子交给别人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