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宝宝还有2个月就2周岁了,从宝宝出生以来,不对,是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叫宝宝的乳名“腻腻”或“宝宝”“宝贝”了。
有一次和朋友在聊天,她说道:“你应该多叫宝宝的大名,别到时候连大名都忘了叫什么了。”确实,平时已经习惯称呼乳名或称呼宝贝的我,如果要我立刻马上说出宝宝的大名,我可能说不出来,可能需要3秒钟的时间想一想。
我们平时不叫宝宝姓名,叫“宝宝”“宝贝”好不好?
我觉得需要看宝宝的年龄情况。
对于2周岁以内(这是我个人认为的分界点,也可以是穿尿不湿/喂母乳的阶段,或入园前)的宝宝,我会认为叫宝贝或叫乳名很好。
这种称呼听起来会非常亲切、有爱,能充分表现出爸爸妈妈对宝宝的疼爱和强烈的保护欲,可以让宝宝感受到安全感。
与此同时,这种称呼也会给人一种孩子是娇小的、脆弱的感觉,对于自我意识逐渐萌发,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大月龄宝宝(幼儿)来说,显然不太适合再被这样叫了。
生活中适当的有意的改口叫孩子的大名(不要叫全名),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渐渐长大了、独立了,连名字都是独一无二的,更加成熟的。有时候,爸爸妈妈的改口也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记得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能叫出小名的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把小名留在家里叫,在公共场合叫孩子的大名,有时候也会给孩子一种与家人格外亲切的感觉。
看来,我也是时候该改口叫我家腻腻宝贝的大名了。
我是腻腻妈,坚持日更孕育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妈妈。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我。
您好,很高兴有机会回答您的提问,并且希望我们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其实,如果自己觉得很方便,那么没有什么问题。反而是觉得如果想亲昵一些可以叫孩子的小名,因为在外面的时候,如果单独叫“宝宝”或者“宝贝”孩子也并不能一时反应过来是自己吧,名字在某种环境下,特别是在人群比较多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也就是叫出名字,对方立刻可以反映出来是在找自己了。
另外,对于叫孩子名字其实并没有太多的顾虑,反而是在跟孩子交谈中很多妈妈们喜欢用叠加词,比如“吃饭”说成“吃饭饭”、“喝奶”说成“喝奶奶”等等,也许我们可以很自然的理解为对方还是孩子,所以这样显得跟对方亲近一些,对方也方便理解。但是这种关键是错误的!!第一,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是对语言没有成型的概念的,如果爸爸妈妈们第一个给孩子灌输的“喝奶”称为“喝奶奶”,那么他之后就会形成一个观念,也就是很难改口了,这样在以后孩子慢慢长大其实这种叫法并不会给孩子怎样的优势。第二,叠加词的称呼并不能言简意赅的描述事情,也就是我们中华文学方面的概念,我们总是希望言简意赅的表达含义,所以汉字一两个字外文甚至要翻译成一大段,如果爸爸妈妈们从小喜欢用叠加字,最通俗直观的就是反映在孩子入学后语文水平上,可能在表达和描述上习惯性繁琐,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孩子在肚子里的时候和刚出生的时候,大家丢习惯叫宝宝,但我朋友经历了一件哭笑不得的事哈。
她家宝宝大名跟乳名一点儿联系都没有,家人平时也都是叫乳名和宝宝,然后以为上幼儿园也都是叫乳名,谁知道老师基本都是叫大名,然后她家宝宝上幼儿园一周叫名字都没反应,孩子还以为有什么问题,后来沟通了才知道,原来在家里叫名字的时候太少哈。
所以,我们习惯叫宝宝、宝贝的家长,在孩子入园前也一定要提前教会孩子大名,比如在家多喊喊,慢慢她就适应了哈。
其实,我有个小感觉,就是家长生气的时候爱喊孩子大名哈哈,不知道你们家里是不是,反正我们是,孩子也很能分辨,基本觉得不妙就会溜之大吉了哈。
再有公共场所,不要喊大名,或者总有外人习惯问孩子叫什么,这时候还是警惕一点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我是一个混迹育儿圈10年终于得以自己施展拳脚的双胞胎宝妈,是朋友圈中的辅食达人,育儿小百科,爱生活爱分享,正能量爆棚的我期待与您一起同行,在育儿育己的路上共同学习成长哈。记得帮我点赞关注哦哈,谢谢!
龙应台的《目送》里说: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缘分也是如此,从最初的宝宝,宝贝,小臭臭,到逐渐变大后称呼名字,他们在逐渐长大,他们在逐渐适应,他们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脱离“宝宝”的过程。
说期开,我家娃基本上没叫过宝宝,宝贝,一般都是叫小名或者儿子。
叫宝宝是在怀孕期间,还没有完全确定大名时,生出来之后就开始叫小名,上了幼儿园之后开始称呼大名,是大名的后两个字,有时候是最后一个字的叠音。
我的建议是:
1.孩子出生后开始叫小名
很多孩子的小名是自己名字的后边那个字的叠音,这样也好,不用在费心想名字了。有的会请教一些老人,按照生辰八字算一下,然后在取一个小名来补充一下,不管有没有道理,会有一些心理安慰吧。
因为孩子小名是区分他和别人的不同所在,总是叫宝宝习惯了,可能走出去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时,一叫宝宝,好几个孩子回头。
2.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可以称呼他大名了,不过可以不是他整个名字。
和老师交流时也可以这样称呼,一般家长怎么称呼孩子,老师也会怎么样称呼孩子,不叫全名,叫名字的后两个字可以显示亲切,孩子也会喜欢。
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尤其是男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一般就不太喜欢被称呼为小名了。jason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认真告诉我:我叫***。
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孩子已经开始有个人IP的意识了。
当孩子开始有这种独立自主意识时,即便是不情愿,也需要尊重孩子意愿。
有一次出去旅游,在一个小溪水旁,一个妈妈叫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宝宝,宝宝,来这边坐。那是个胖乎乎的男孩子,对这个称号貌似没有拒绝,不过感觉妈妈似乎100个不放心一样,连孩子过个小水沟,也要她自己先过去,然后回过身来领着孩子再过来,孩子在和别的小朋友玩时,她也是一直跟在屁股后边不时地叮嘱他弄脏了衣服,别弄湿了鞋子,搞得孩子很紧张,基本上没有痛快地和其他孩子玩过。
这样典型的对孩子过于关注,也确实是过于把孩子当“宝宝”了,孩子可能根本没有独立自主的意识,或者说曾经有过萌芽的时候,被妈妈实时的打掉了。
很多男孩子长大后变成妈宝男,确实也是因为小时候妈妈相对强势,自己根本没有独立机会造成的。
孩子上初中之后,如果不愿意家长再叫他小名,家长也可以配合称呼大名。
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名字称呼,细研究也会发现不少门道,育儿的确是有个蛮有意思的过程。
jason妈咪有办法,喜诗词,爱旅游,写有温度的文字,做灵魂有香气的妈咪。
资深文案,多平台原创作者,青云奖获奖者,优质问答获奖者。
原创不易,请求关注点赞并转发!
我们家宝宝,从小就叫她“宝宝”或者“宝贝”,有时还叫“比比”。在家里基本上都是这样叫,几乎不叫名字。
有一次去我单位,不自觉的就直呼她的小名,叫她“比比”,同事就说:“这么大了,还叫比比,好幼稚啊!”我说:“这称呼而已啊,从小也习惯了,觉得没什么,我朋友也这样叫他小孩。”
其实有很多人都是直接叫自己的宝宝,宝贝,宝宝的。
我们平时不叫姓名,叫“宝宝”“宝贝\”好不好?
究竟好不好看孩子的反应?就知道了。当我在外面叫她“比比”时,就会提醒我:“妈咪,在外面请叫我大名。”所以叫小名,也要分场合。
例如,在她的同学面前,最好叫他大名,万一叫她宝宝或宝贝,被同学笑,他就会觉得很尴尬。
在比较熟悉的人面前,可以叫他小名,叫“宝宝”“宝贝”的。因为熟悉的人基本上会指导她的小名。
在比较不熟悉的朋友面前,最好叫他的大名。
叫小名也还要分年龄和性别。
十八九岁,20几岁,还叫“宝宝\”“宝贝”的,男孩子大一些,叫“宝宝”“宝贝”的,听起来会有点怪,不管是被叫的宝宝,还是叫人的妈妈或者是听的人,都会觉得怪怪的。
结束语:小的时候叫“宝宝”“宝贝“挺好的。长大以后就不要再叫了。
感谢阅读。
欢迎关注@大木c老师 与幼儿园老师一起聊育儿,做有趣家长,养育阳光自信的孩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孩子很小时,不叫孩子姓名,而叫孩子“宝宝”,我觉得很好。这样叫,既能表达父母对孩子的亲切和亲情,又能使孩子听懂感到甜蜜,因而是一种温馨幸福的交流。这里,可能有人会怀疑,孩子能听懂“宝宝”的意思吗?我说能,一般地,孩子都善于察颜观色,当他看到父母叫“宝宝”的表情时,就会知道这是一个好名字。并且小孩都喜欢叠词,如“手手”、“果果”、“饺饺”等,他们都喜欢,当然更喜欢叫他“宝宝”,聪明着呢。
因为叫“宝宝”“宝贝”,孩子潜意识里长不大就成了巨婴,这不是叫一个昵称就能造成的,那是家庭教育出问题了!
以前,我大学室友都23、24岁了,人家爸妈都还叫她“宝宝”讷,可人家妥妥的生活能力棒、学习优异,社团活动也玩得超溜!我们有时也调侃她,但她自己觉得没什么,家人之间亲密一些肉麻一些,她觉得挺正常的。
所以,叫孩子“宝宝”“宝贝”没什么问题,昵称只是情感的一种表达和释放。父母不是一味溺爱的、惯孩子的,教养方式没出问题的,他是成不了巨婴的!
不过要注意的是:
1、小的时候也要多叫叫大名,尤其是上幼儿园之前,这样孩子才能对号入座,知道“xxx”名字代表的是我,培养自我认知。
2、有些孩子上小学之后,不愿意父母在公共场合喊他们的昵称、小名之类的,会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丢脸,甚至会拉你两下,表示他们有羞耻心了,父母就尊重他们的意愿,私下在家里叫小名。
父母们不要不当回事,心想“自家孩子叫叫怎么啦”,这其实是破坏他们的羞耻心和隐私。
3、孩子做错事或者犯错的时候,建议父母严肃的直呼孩子的大名,让孩子意识到是“他”做错了,需要改正。
总之,叫孩子“宝宝”“宝贝”之类的无所谓好不好,你们愿意叫就叫呗~
*图片来源:pexels
我孩子刚出生没多久,我就给他取了英文名了,不是崇洋媚外,主要是中国宝宝的乳名重名的实在太多,都是小宝,宝宝 ,宝贝,之类的,在我还没怀我家孩子的时候,家里有只狗狗叫小宝,后来怀孕了小狗就送走了,老一辈说孩子的名字叫的贱一点,会好养活一点,说老实话我还是很老土的,竟然也相信了,所以我家宝宝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一直叫他小宝了。儿子快一岁的时候,他在游乐园里玩,我看不见他了,就叫了句小宝,结果3个孩子答应,那天回来后我就给他改了英文名了,现在多好 ,出去在也不重名了,而且信息泛滥的时代,个人信息不注意就泄露了,如果被有心人惦记上了就很危险,所以现在我要求我儿子,除了在学校,医院,还有警察局才能告诉别人他的学名,不认识的人问都要说自己的英文名,也不知道我这样做对不对!
我认为应该叫孩子的名字,小时候多叫小名,上学以后公开场合叫大名,私下叫小名。
婴幼儿时期,孩子对自我认知还处在发展阶段,此时应呼其名字,让ta能将名字与自己联系起来,明白这个称呼叫的是自己。如果起了名字却不叫,叫宝宝,名字的意义何在呢,何不干脆小名就叫宝宝?
上小学后,孩子的社交面宽了,自我意识增强,逐渐有了羞耻感,有些孩子开始抵触当着外人面被叫小名。此时,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公开的场合叫大名,在家里可呼小名。
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宝宝”这种称呼最好不要叫了,容易让孩子产生“巨婴”心理,依赖感强,自立性差,影响独立人格的发展。此外,孩子十多岁甚至二三十岁了,
还呼之为宝宝的家长,普遍溺爱孩子。
很多家长都爱叫孩子宝宝或宝贝,尤其在进入青春期之前,这种称呼有很多弊端,但是家长却毫不知觉,下面我具体做以分析:
第一,1-3岁可以称呼为宝宝或宝贝。3岁前的孩子理解能力还非常弱,你叫宝宝或宝贝他(她)并不理解,只不过是一个代号罢了。对家长来说,每当称呼宝宝或宝贝时,内心却充满了无限的爱意,但是你如果一直这么称呼,慢慢会发现叫顺口了,这就是习惯养成的问题。
第二,4岁以后建议你直呼孩子名字。名字对孩子来讲,那是对他(她)个人存在的认可,并且是具有人格独立的认可。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家外,称呼孩子名字,会让孩子把自己和他人区别开来,这其实是孩子早期自我认可的起始,但是有些家长意识不到这些,特别是孩子进入小学以后,你如果当着同学的面叫他(她)宝贝,会影响孩子在小伙伴心目中的威信,甚至还会被嘲笑呢。
第三,家长一直管孩子叫宝宝或宝贝,意味着他(她)永远长不大。在中国人的称呼中,对在怀里抱的婴儿才叫宝宝,对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可以叫宝贝。但是到了小学以后你还孩子宝宝或宝贝,那可就麻烦了,意味着孩子成长阶段仍然停留在幼儿期。而孩子也乐于让你来侍候宝宝或宝贝,心安理得享受你的全方位服务。啃老族或巨婴,就是在这样的称呼和精细照料中长大,思想意识中永远把自己当小孩子。
第四,家长要清楚称呼孩子名字有学问。对于中国家庭孩子来说,一般都有两个名字,一个叫小名,一个叫大名。往往在家里时,长辈可以一直称呼孩子小名,哪怕叫到长大成人时都可以。但是如果当着外人面,就必须要称呼孩子大名,这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有些家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还可以亲切地称呼三字名的后两个字,如果是两字名字就只能叫全名了。这样的称呼,意味着你承认孩子长大了。
以上几方面,通过分析,相信题主应该能清楚怎样正确称呼孩子名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