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发至内心的,毋庸置疑的,但单就效果来说,却大不相同:
一、动物本能性的爱:连母鸡都会,何况是人?最大的弊端是溺爱,最大的风险是孩子自私,故不可取。
二、人类理性的爱:尊重孩子成长规律,深层次地爱。首先,父母有较高品位的言行习惯,最大限度地影响孩子学会做人;其次,注重习惯培养;第三,引导孩子自我管理。
孩子是我们的宝贝,付不付出一切,实际上跟孩子的年龄有关系。
1、当孩子在一岁以前,那么需要我们为孩子付出一切
在这个时候,孩子的吃喝拉撒和所有的生活需求、生存需求必须得到满足,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需要投入尽可能多的精力与资源。这个时期里,父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是千万不能漠视孩子的需求的。这为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我们必须为孩子付出一切。
2、当孩子在两岁到三岁这段时间,我们着重于培养孩子习惯,所付出的也围绕此进行
我们给予孩子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他的各种能力,刺激他的语言发展,以及让他获得一些精细动作发育和能力,这个是我们必须尽可能满足的地方,同时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会产生自我意识,开始会要求购买各种玩具,这就需要我们在正确育儿观念指引下,去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味的毫无原则的满足。
这个阶段,父母要重视的就是:温柔而又坚定。
温柔是我们的态度,而坚定是我们要坚守的原则。
3、在三岁到6岁,这一个阶段,孩子是在幼儿园度过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开始培养他的各类能力
比如交往的能力、阅读的能力,沟通的能力以及学习的一些能力,这些都为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一个基础。在这个阶段,父母更多的是满足孩子的能力发展和成长的需求,表现出来的,就是父母会酬情给孩子报一些美术班、舞蹈班等兴趣班,培养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发现孩子的优势。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有一些物质上的需求,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建立奖励计划,培养孩子的目标与成就感,让孩子完成某项任务与获得物质上的奖励有一个适当的关联。
此时父母给予的爱还是一样的毫无保留,但在具体的形式与物质上,会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各项能力。
4、在7~12岁这个时期,6~12岁是在小学小学时期,在这个阶段重点父母是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习的需要
这个阶段,父母与孩子的核心必然放在了学习上面,学习与学校生活成为孩子最重要的事项。从这个角度来说,将各种资源投入进来,为孩子营造尽可能好的学习环境,是家长最优先考虑的方面。
具体的做法,是上述三个阶段的综合,这也非常考验父母育儿和教育的能力和理念。而这个阶段如果出现问题,追根溯源下来,往往原因就藏在7岁以前。
结束语:父母是爱孩子的,也愿意为了孩子付出一切,但爱心不能毫无原则的泛滥,我们需要跟随孩子成长的脚步,调整我们付出的重点。我们爱孩子的心不变,变的只是方法与方式。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习惯与能力,让孩子在成长中逐步的独立、自信与自强,这才是聪明父母的正确做法。
适当的放手,让爱心可控,才能让孩子成才。
庭爸,7岁女儿的奶爸,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70后大叔,有爱有思考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转发、点赞和评论,更多育儿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
孩子是宝贝,但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能否付出一切试具体情况而定。
1.孩子刚出生到上学前,孩子离不开大人,大人是孩子的一切。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孩子就是家里的宝贝,因为他小,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所以会成为整个家庭的重中之重,全家目光的聚焦点,家庭的C位。
他需要我们的悉心照顾才能慢慢长大,这时候,我们是孩子的一切。
2.慢慢地,孩子会成为我们的一切。
慢慢地,孩子会越来越大,会有自己的想法。
我们常常会觉得,这孩子越长越不听话了,其实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时候我们应该把他当成一个独立体来看待,而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什么都听大人的。
同样,大人和小孩都是独立体,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这时候,尊重,认可,肯定孩子这个独立个体,不要让我们的爱成为孩子的“枷锁”。
3.孩子长大了,成年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一切。
父母是孩子前进道路上一面的镜子,照亮自己,也照亮孩子,让我们独立的走自己的路,需要帮忙时互相搭把手。
让我们保持“一碗汤”的距离最好。
做好自己,让彼此放心,成为彼此心目中最牵挂的那个存在。
如果把所有的爱都表现在为孩子做事情上,孩子确实得到了眼前的舒适,却失去了学习、进步、适应社会的机会。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包办所有。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包括孩子也是,无论孩子长多大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父母的爱永远也不会停止,有些父母为了孩子付出了一切,他们可以给孩子买最好的,自己三年不买衣服;他们每次买孩子最爱吃的,自己只是看看;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不知道父母的起早贪黑……
今天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个德国的父亲,为了让孩子充满好奇心,每个月都会带着孩子们去爬山,他们到中国后也能常常看到中国父母带孩子爬山,但他们爬山的方式却截然不同,中国父母大多是手牵手地领着孩子,要么抱着孩子爬山,而德国的这位父亲带着6岁儿子和4岁女儿爬山时,父亲总是走在最前面,大步流星,就像和孩子比赛一样。也许你和我一样会有担心,怕孩子摔了怎么办,碰了怎么办,其实这位父亲总是偷偷回头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只不过孩子几乎发现不了而已。这位父亲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孩子独立、坚强、学会自己面对外面的世界。这位父亲在行动上与孩子们保持距离,同时让孩子看到目标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社会千变万化,父母不可能一直陪伴孩子,唯有放开手让孩子自己成长,相信孩子他可以长成一个落落大方的人,放开手脚让孩子独立成长,让他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不要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幌子,从而束缚者孩子的成长,爱孩子并不是要为他付出一切,我始终确定的是,我会让孩子独立成长,不会为了他付出一切,毕竟我自己也是很重要的!
大家好!本人是大背头师兄。我们曾经常听说,为了孩子,我们宁可付出一切。本人认为,这句话不仅有道理,而且感人!对此,本人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我们的前辈是在长期艰苦奋斗的历程中成长起来的。有了这种人生阅历,他们就形成了自己如何教育后代的思想意识,理论体系以及行为准则。
第二,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树立了根深蒂固的不甘人后,永争第一的思想观念。所以,各种先天教育,后天教育的形式应运而生。各种学习,艺术等培养兴趣爱号的机构宛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第三,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晚辈尊敬爱戴长辈,长辈爱护关怀晚辈,生活上,工作中互帮互助,团结如一,形成了特有的精神风貌,铸就了中华民族不断的根,不灭的魂。
朋友们,以上就是本人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希望大家能够在评论区积极探讨,留言。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