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经济参考报发文将网游比作新型“毒品”,称“精神鸦片、电子毒品”竟长成数千亿产业,随后网游股普跌。关于“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谁责任更大”的讨论声再次掀起。在企业牟利、家长放纵、环境复杂的多重前提下,谁真正应该为“孩子沉迷”而担责?
游被指精神鸦片对游戏股可以说毫无影响,照样做大做强至千亿产业。
因为鸦片,只有从源头上禁绝,才能铲除其毒害。1840年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禁烟,初见成效,然而因为林则徐被贬下台,于近百年间继续毒害华夏子民,成为百年积贫积弱的因素之一。直至新中国建立,一声号令,彻底禁绝。这正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伟大之处。
现今流行的游戏这个精神鸦片,毒害青少年,其危害烈度,甚于物质的鸦片。然而尽管呼声强烈,却仍然毒瘤难去。
谁之责?是企业牟利,的确。但将禁绝之责寄望马化腾们的鸦片生产者,显然无望。家长放纵,的确。但将禁绝之责寄望于溺爱胜掌珠的家长们,他们无此能力。环境复杂,的确。但环境不是人,根本担不了责!
上述三方面,虽然有责但担不了责,寄望此三者,只是缘木求鱼。
游戏赖以寄生害人的网络,自然不是法外之地。铲除游戏这种精神鸦片毒害的厉器只有法律。
大家以为如何?
感谢提问:
脱离现实生活实践的成长教导都属”竹篮打水”。
不能自己觅食、不能确保自身安危、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身躯……人类婴儿出生之时是自然生命体系中不折不扣的“大号胚胎”。因此,每个孩子降生之后都必须经历漫长的被成长教导才能长大成年。
没时间陪孩子学习,给TA报个班课、没时间陪孩子玩,给TA工业塑胶玩具、没时间哄孩子,给TA工业电子产品、钢筋混凝土森林中没有足够的儿童游娱场设,开发一些虚拟电玩哄他们吧、课堂之外孩子们继续消化学习的场设不足,开发一些虚拟电玩哄他们吧、生活社交环境缺失,开发一些虚拟电玩哄所有人吧……后工业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日常文娱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对孩子的成长教导却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实践。
常言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经历现实生活实践的磨难,怎么会有那些灿烂绽放的花朵呢?
认为所有动物都跟毛绒玩具一样、餐餐吃猪肉却从未见过猪跑、顿顿饭菜香甜可口却不曾认识生长在田地之中的任何食物……今天孩子们的文化学识的确越来越丰富了、考试分数也越来越高了。但是,这背后却是近视率、肥胖率、精神失常一个劲儿的猛增。
教育部与卫健委发布的青少年健康状况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经超过50%,其中6-17岁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儿童达到10%;抑郁症患病率达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作为一种常见病抑郁症正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
2021年7月20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在京联合举办“网络保护·守护成长”主题研讨会,发布《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
82.9%未成年网民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其中拥有的超过六成(65.0%),其次为平板电脑(26.0%)。
62.5%的未成年人网民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其中玩手机游戏的比例为56.4%。
57.5%的家长表示对互联网懂的不多,4.1%的家长甚至自己都不上网,超过10%的家长对孩子使用互联网采取放任态度。
深度访谈全国各地反映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103位家长,调研发现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以男生居多,占比93%,最小的11岁,14~17岁的占比最多。约有65%的孩子每天打游戏超过10个小时,其中8%的孩子超过15小时,连续玩游戏时间最长是38小时。
沉迷虚拟网络世界之后,原本比较开朗的孩子性格脾气大变得暴躁&爱说脏话;沉迷虚拟网络世界之后,对孩子学业造成了很大影响,甚至辍学或者不得不休学;沉迷虚拟网络世界之后,孩子除了与身边同学、朋友等同辈群体关系疏离外,对真实世界的实践活动、运动、风景等均表现出不感兴趣,精神萎靡颓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受损严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三原则:“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人类教育事业从来就没有标准格式,永远也不可能进入标准格式。但是,每个孩子的学习成长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实践,比如脱离童年伙伴群体成长的孩子会变得孤僻、脱离生活实践成长的孩子会变得眼高手低、脱离生活社交情感体验成长的孩子容易精神失常……
达·芬奇学作画:
14岁那年,达·芬奇到佛罗伦斯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弗罗基俄是位很严格的老师,他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开头,达·芬奇画得很有兴致,可是以后第二课,第三课……老师还是让他画鸡蛋,这使达·芬奇想不通了,小小的鸡蛋,有什么好画的?
有一次,达·芬奇问老师:“为什么老是让我画鸡蛋?”老师告诉他:“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不一样,因此,画鸡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到画笔能圆熟地听从大脑的指挥,得心应手,才算功夫到家。”
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很受启发。他每天拿着鸡蛋,一丝不苟地照着画。一年,二年,三年……达·芬奇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得很高了。他的艺术水平很快超过了老师,终于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孩子在自然生命世界中可塑性最强,出生在中国的孩子跟随父母学会了讲汉语+写方块字+使用筷子、出生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了讲英语+写ABC+使用刀叉、出生在沙特+伊朗+伊拉克的孩子讲阿拉伯语+信真主+写曲线文字、出生在农民家的孩子掌握了耕种技能、出生在商贩之家的孩子学会了赚钱……出生之后的成长环境大概率决定着每个孩子能长成的最终模样。所以,对孩子学习成长最好的教导辅助就是真实社会生活,而那些脱离现实生活实践的成长教导则必将”竹篮打水”。
实际上没啥影响。
会让孩子不玩游戏吗?别闹了,20年前就折腾过一阵,结果呢?游戏质量下降了,付费量却涨的比房价都狠。
然后孩子跟家长的矛盾更深了。
不仅没解决问题,还加深了矛盾的激化,对比之下,游戏多温柔啊。
其实最上瘾的反而是天天闹着要取缔游戏的那些人,他们对这种集体性狂热的氛围乐此不疲,做这种事好像要比打游戏更上瘾。
其实这种狂热可以理解,这种批判自认为是错误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批判别人的时候表现出自己是正确的、高大的行为,以掩盖那些不可告人的私心。
别找了,很多私心其实是潜意识状态下的。
比如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玩游戏?因为游戏比家长吸引力大,家长越是想让孩子好好学习,他越去玩游戏,以游戏为躯壳,把精神世界躲进去以脱离家长的管控。
而家长以为把这个游戏的躯壳打碎,就可以让他们的孩子接受自己的管控。
∠( ᐛ 」∠)_那么,我说的这些话是否可信呢?你们自己判断吧。
真正沉迷于名为“封杀游戏”的游戏的人,才是这次狂热行动的支持者。
哦对了,那个什么报的主体其实是某个一直想做游戏分一杯羹但一直都失败的某个大互联网公司,有意挑事的。
而且不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