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小孩上学磨蹭?

问答分类: 育儿4岁小孩上学磨蹭?
7 回复
0
世界朵朵 管理员 回复于2023-04-21之前

孩子上学磨蹭,说明孩子一点都不喜欢上学,他通过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手段来表明他压根不想上学。

孩子才刚刚四岁,你就迫不及待地让他上学了,说明你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了,你的虚荣心和攀比心实在是太强了。你看到周围的朋友或者同事,他们的孩子有不少非常优秀,所以你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一样优秀,所以孩子才四岁,你就让他上学了,孩子的发育还不成熟,很多知识接受不了,也理解不了,对他来说太难了,你就不断地训斥他,让他更加不愿意上学,你这是揠苗助长,不但没有帮助到孩子,反而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惧怕心理,这是得不偿失的,得赶紧停止,应该让孩子多玩,在玩中学习。

0
zyh10001 管理员 回复于2023-04-21之前

4岁小学还没到上学的年龄,刚上幼儿园中班,孩子的磨蹭跟他的性格有关,同时也跟家长的教育有关,有的家长总怕孩子摔着,做任何事都要求孩子慢,慢慢的,久而久之,孩子不论做什么事都特别慢,无形中就形成了磨蹭的毛病,希望家长与老师配合将孩子的这一毛病改过来。

0
西阳小草 管理员 回复于2023-04-21之前

磨磨蹭蹭,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毛病,但是是大多数孩子都有的坏习惯,怎么去纠正这种错误呢?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业和生活当中,我们可以给他定时让他去完成任务,让他珍惜时间的话说的太多,他并不能感受得到,而且这个毛病还需要家长的督促和引导,所以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0
莫愁前路君 管理员 回复于2023-04-21之前

这种情况需要家长去干预。

上学磨蹭是个不好的习惯,需要家长及时干预,改正这个不好的习惯。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上学前的流程,然后可以先督促他完成,最后让他自觉完成,做得好可以给他一些小小的奖励鼓励一下即可。

这样养成习惯以后就不会再磨蹭了。

0
幸生 管理员 回复于2023-04-21之前

为什么说四岁小孩上学磨蹭,他们这个年龄段应该差不多是上幼儿园,他们从小就带到父母,家人身边。对,育儿园可能有一种说不出的抗拒情感,但是再加上他们的父母,把他送到幼儿园,他会感到我幼儿园非常恐怖,学习还要学习。。

可能对他们来说,幼儿园就得整个梦。

0
远小才 管理员 回复于2023-04-21之前

4岁的孩子这个时候应该是上幼儿园中班的,平时上幼儿园的时候比较磨蹭,但是又很害怕迟到,孩子为什么会有前后不一样的表现?

其实孩子有这种情况真的是非常正常,幼儿园的孩子不管是他是上午,小班中班大班,他都会出现磨蹭的情况,这应该是属于孩子的一种天性。

0
泉晶读书 管理员 回复于2023-04-21之前

原因一:孩子拖延磨蹭不是懒,而是“怕”

孩子上幼儿园的时间不长,对幼儿园新的环境、新的老师还不是很熟悉。妈妈说孩子不是很愿意参加老师开展的某些活动,也不愿意去学校上厕所。当询问孩子原因时,原来是他害怕自己“做不好”。

当孩子能力不足,对自己没有信心时,就很容易导致上学焦虑和磨蹭。孩子拖延磨蹭拖拉不是懒,而是“怕”。

虽然“懒惰”和“拖拉”表面上看起来都会呈现出一种磨磨蹭蹭的感觉,但是实际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懒惰”是指孩子本来有能力完成一件事,但是对这件事并不感兴趣,没有动机去努力和完成;而“拖拉”就不一样了,拖延是孩子刻意的回避需要完成的事情。在回避起床、回避参与学校活动的过程中,孩子还会产生焦虑、不安、愧疚和自我怀疑的感觉。

当孩子担心自己做不好,他就会用拖拉磨蹭来回避,回避的时间越久,孩子就越没有信心,容易导致情绪和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

原因二:孩子仍处于与父母分离焦虑的状态

孩子拖拉、磨蹭、起床慢,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孩子还处于与父母分离焦虑的阶段。分离焦虑的产生恰恰证明父母和孩子之间已经形成牢固的依恋关系,孩子的发展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曾经指出,孩子在6~8个月时,父母的离开经常会导致孩子哇哇大哭,此时分离焦虑就已经产生。

婴儿会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探索的出发点),他们会去周围的环境探索,然后又返回父母的身边寻找情感支持,这也标志着依恋的形成。[1]

而在进入幼儿园阶段,面对和父母更长时间、更远空间的分离,孩子仍然需要情感的确认和支持,通过拖拉、磨蹭的方式,缓解分离的焦虑和情绪的不安。

原因三:低龄孩子缺乏“时间知觉”

孩子拖拉磨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时间缺乏具体的认知。对时间的认知和感觉也叫做“时间知觉”(Time awareness)时间看不见也摸不着,孩子是无法直接感知的。时间知觉不像空间知觉,有具体的物品和事物作为参照物,因此孩子“时间知觉”的发展要明显晚于对空间的知觉。

在最新一版的儿童保健学中提到:[2]

5岁儿童的时间知觉不准确,往往用事物的空间关系代替时间关系;

6岁儿童对短时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所提高,并开始区分时间与空间,但不很完全;

7岁后开始能区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掌握相对的时间概念,如昨天早晨、明天晚上等。

因此,这也不难解释了为什么当我们催促孩子“还有20分钟,不然就迟到啦!”孩子却对此无动于衷,因为低龄的孩子压根对时间就没有太多的概念。

原因四:睡眠不足,导致行动缓慢

如果孩子前一晚孩子的入睡的时间太晚,睡眠时间不足,会影响孩子对外界的理解。由于无法准确评估和明智地采取行动,这将影响孩子对事件作出合理判断。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孩子反应的迟钝、动作表现拖拉,同时还会伴随着起床时的情绪等问题。

那么面对孩子每天起床时的拖拉磨蹭,作为父母有哪些好办法可以帮助他们,让他们变得更自律呢?

不催不吼,五大方法培养自律的儿童,告别起床拖拉

方法一:避免催促,正面直接的说出父母背后的原因和真实想法

每次我们催促孩子,其实是把我们焦虑的心情间接嫁接在孩子身上,但是孩子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么着急。与其冲着孩子喊“快点、快点”,还不如直接正面的说出我们催促背后的真实原因和想法。

比如说,“宝宝,你起来刷牙洗脸我们就可以出门了,今天学校有家长日活动,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看看,真不想错过前面精彩的环节。”

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做调整,比如说“宝宝,让我们起床刷牙洗脸吧,一会就可以坐上校车上学了。如果校车来了,我们没有到,它就要去接其他的小朋友拉。”

总之,就是陈述客观的事实,用事件和空间的变化来取代时间点的催促,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具象的明白时间的概念,帮助孩子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方法二:帮助分离焦虑期的孩子分解难度,并给予“时间参照点”

如果孩子是因为刚上幼儿园,有些不适应导致的拖拉磨蹭,我们应该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焦虑。有一部分孩子会因为害怕完成不了学校的活动,担心自己做不好而抗拒去学校;对于慢热型的孩子也可能会因为新环境的社交压力,导致拖拉不想上学。

这时候,父母可以做的是帮助孩子疏导情绪以及帮助孩子分解难度,让他找到做事的自信心。

和孩子的老师聊一聊,孩子是在生活自理、适应新环境,还是交朋友上有压力?找到根本的原因,再分解降低难度,会提高孩子的参与度。

比如说,如果是因为害怕在学校上厕所不会提裤子,可以在家多做练习;

如果是害怕和新的朋友交流,可以侧面了解在班上孩子和哪个孩子互动比较多,从单个孩子出发,平时在家多和孩子聊聊他喜欢的这个朋友,这些都可以降低孩子心理上的障碍。

当孩子减少了心理障碍,慢慢就会参与更多,行动上也会更高效,减少上学起床的拖拉。

低龄的孩子对时间没有太多的概念,因此分别前也可以给孩子具体的时间参照点,让孩子可以预知父母接园的时间,减少焦虑。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说“你午睡以后吃点点心,再玩一会爸爸妈妈就来接你啦!”有了具体的事件参照,孩子就会更有掌控感,降低内心的焦虑,从而做到上学更积极、不拖拉。

方法三:调整作息习惯,“例行开关”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

我们还应该给孩子调整良好的作息,晚上尽量做到带孩子提前上床睡觉。固定一个稳定的睡前仪式是一个好办法。

比如将卧室的灯光调暗,睡前洗个澡、看一本书,或是唱一首摇篮曲。这样的好处就是为大脑建立了一种场景感条件反射,就像一个例行开关,告诉大脑:“我要准备睡觉啦”。当孩子保证了一定的睡眠时间,第二天起床精力比较充沛,也自然会减少拖拉磨蹭的问题。

方法四:提前准备,给孩子预留时间

对于比较慢热型的孩子,我们还需要照顾到他们的活动强度,尽量做到提前半小时,给孩子预留出“磨蹭”的时间。我们可以在前一天的晚上和孩子共同准备上学所需要用的物品,这样可以避免早晨的匆忙慌乱,也为一整天孩子的工作和情绪奠定良好的基调。

方法五:让孩子有“最大化努力”做事的经验,培养有自驱力的儿童

孩子做事拖磨蹭,我们也需要反思:是否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事无巨细的都帮孩子代劳了?因为担心孩子做不好,因为想给孩子最好的,于是我们好心的做了许多孩子本该完成的事情。

不要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却怪孩子不会飞。

我们应该更多的信任孩子,让他们有机会用最大化的努力去做事。用多大的力气爬行可以够到垫子前的玩具,用多大的力气才可以将毛巾拧干,用多大的力气可以搬起滑板车上台阶…..这些都是孩子学习用自己最大的力量解决问题。

只有孩子有自己做事情的经验,他们才会有自我的满足感和驱动力,才能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而不是事事需要父母的帮助。当孩子有自我的认同感和驱动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行为拖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