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年代的孩子,大多都是关注手机和电脑,因为手机和电脑里面有他们关注的和想要的,这些呢是男孩关注的,游戏,现在的电脑里面和手机里面只要你打开就有很多游戏的画面,比如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等许多游戏只要孩子们玩一两次都上瘾了,自己害了自己,有时候还会害了家长,女孩其实很简单,8岁应该会关注玩具,化妆品什么的,就随着时间的成长变化关注的也就不一样了
八岁的时候一般关注的是吃喝玩乐,对于读书来说一般是不会关注的,在上了9至10岁的时候那就是动画片了,不过现在大人都有手机,小孩也会关注手机的,但是现在的小孩有一部分都会去关注网络游戏,特别是上了十几岁以后,几乎大多数孩子们都会去关注游戏射
1、说话不文明,行动粗鲁,动不动就打人或骂人。这样的习惯不纠正,孩子容易形成暴力倾向,做事喜欢强词夺理,容易忽视别人的感受,经常喜欢苛求于别人,否则容易迁怒于他人。
2、经常对大人呼来喝去,动不动就摔东西,若没有依从喜欢嚎啕大哭,直至满足目的才肯罢休。这样的习惯不纠正,孩子容易形成忤逆性格,心目中没有长幼之分,不懂体谅与感恩父母,容易养成霸道横蛮的性格。
3、吃东西时愛挑拣,先拿最好的给自己,或是吃饭时把最喜欢吃的菜占为己有,不许别人吃。这样的习惯不纠正,孩子容易自私自利,做事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容易形成霸道任性刁蛮的性格,有东西不能与人分享。
一、孩子总爱发脾气,怎么办?
对父母来说,面对一个总爱发脾气的孩子是充满挑战的。
会有很多时间父母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
而且还有很多时候,即便父母尝试去满足孩子的要求,会发现自己还是错了。
父母不理解孩子指的是什么,或者也会因为孩子把一切搞得乱七八糟而感到愤怒或疲惫。
孩子会搞破坏,而且不能按照他的心愿行事时就哭闹,这时难免会产生不满和争执。
父母不必感到被迫在所有时间都去满足孩子,很重要的是当父母和孩子之间正性的相互协调关系被破坏时,接下来会出现修复这种关系的努力。
如果在理解和适应中出现不和谐和争执,即便沟通还是不时会中断,孩子能开始察觉并理解在这当中父母还是持续地关注着自己。
孩子很容易被自己的狂怒或者是父母的愤怒、焦虑、抑郁或痛苦吓着或深受影响。
他们在这种时候很容易失去爱的感觉。
孩子需要重复地体验镇静、周围环境中不是那么强烈的回应,以包容他们自己的以及他们想象的父母所具有的愤怒。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脾气的回应是惩罚且报复性的,可以确定孩子的感受是非常恐惧的,会使他觉得自己更不能被接受,且更为焦虑。

二、孩子情绪低落,怎么办?
青春期的孩子很有可能情绪高低起伏,反复无常的精神状态是正常的。
但是太激动、亢奋,或者又太低落、沮丧的状态如果持续一段时间,父母就应该注意并关心他们的孩子。
孩子在低落的心境下会变得焦虑、抑郁。
这种心理状态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外部世界的原因所引起的。
孩子大多数会掩藏自己的低落情绪,而表现出生气、发怒、难以接近。
还有一些孩子,并没有明显的抑郁却想自伤或自杀,他们甚为担忧且更难给予帮助,因为他们封闭了自己的情感。
父母的角色很复杂。
由于他们需要支持孩子,并在他们从事一些危险行为或自伤行为时保证他们的安全,此外父母还必须要处理好自己可能的愧疚感和抑郁情绪。
父母需要自己来区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情绪问题,并帮助孩子管理他们的情绪。
父母需要为孩子预留时间、对他们负责、倾听他们、接近他们和他们恰当地交流,但是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希望。

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拖延怎么办?
不同的孩子在这个问题面前所展现的能力是不同的。
有时候孩子可能一段时间没有学习的心情,于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令他分心的事情上。
其他时候,则可能是无法吸收一连串的指示。
还有的时候,也许基于自我期待或他人要求过高,或是对无法完成目标的可怕幻想,激发了他们的内在焦虑感,从而导致了分心与拖延。
可以尝试以下三个办法:
1、父母停止严厉地发号施令,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2、父母起带头作用,明确行事规则与边界
3、让孩子自己管理事情和锻炼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四、孩子厌学怎么办?
1、学校生活方面的原因:
(1)不适应学校生活。如转学、升入新的年级等较大的学习情景变迁中,一部分孩子可能会因为适应不良而厌学、逃学
(2)同学关系问题,如存在欺侮行为
(3)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如学生受到教师的强烈叱责
(4)学业不振。如成绩不理想,不能理解课业
(5)不适应集体活动,生活自理能力差
(6)学校规则过于严格,教学方式陈旧,缺少生机与活力等
(7)应试倾向严重,考试频繁
2、家庭方面的原因:
(1)家庭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
(2)亲子关系紧张
(3)家庭不和
(4)家庭文化氛围缺乏等
3、个人自身的因素:
(1)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
(2)自制力差
(3)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4)对学习的意义存在理解和认知障碍
(5)缺乏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解决建议:
父母要有耐心和爱心,真诚地去了解孩子的内在困难。
持续努力去贴近孩子,面对孩子的厌学,保持“不打、不骂、不管、不急、不怕”的态度。
“不管”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要讲究方法,孩子的管有个重要原则,即:小事不斤斤计较,原则性问题不让步。
很多家长喜欢“代替成长”,管的太多,替孩子考虑的太多只会让孩子厌烦,甚至对立。

五、孩子叛逆、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的叛逆不听话,有时会让你既愤怒又担忧,但更多的也许是无奈和疑惑。
自己的孩子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自己究竟该怎么办才好?
1、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受生理因素影响,可能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等情况,家长可给予适度的体谅与理解。
2、家长想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请一定学着和孩子多多沟通。
不是讲道理,不是说教,而是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当孩子敞开心扉愿意交流时,请认真听孩子说。
此刻,孩子是一个有情感(会伤心、会郁闷),会思考的人。
3、作为家长,也许你会对孩子有种种期望。
但实际上,孩子也会对家长有种种期望。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但请默念:沟通的终极目的不在于改变孩子,而在于了解孩子。

六、孩子爱玩手机、爱上网,怎么办?
孩子爱玩手机爱上网让你担心。
你可能是觉得玩手机耽误学习。
也可能是觉得玩手机对眼睛不好。
还可能是因为不知道孩子在网上玩什么看什么,让你觉得自己离孩子很遥远。
1、网络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我们无法做到让孩子完全和手机、网络隔离。
既然如此,不如将目光从“别玩手机”转向“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
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可以在不影响正常作息的情况下适度上网。
2、家长可以思考,孩子为什么喜欢上网?
网上有聊得来的朋友、网上有各种有趣的事,正是这些东西,让孩子喜欢上网。
3、孩子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乐趣,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充实孩子的现实生活。
让孩子有被人需要的感觉,能体会到爱与幸福。

、
七、孩子交不到朋友,怎么办?
1、我们要理解孩子他心里面很想交到朋友,没交到朋友他是非常伤心、孤单的。
2、我们不要直接讲道理或出主意,或拿自己是如何交到朋友的经验说给孩子听,更不要嘲笑他。
我们可以表达说,孩子愿意信任自己,愿意同自己讲心里话,自己真的很开心。
3、我们一起听孩子讲讲他的伤心,他的孤单,他的挫败经历。
并支持他说,有我们在,不怕,我们是你最好的朋友,我们愿意与你一起面对这份痛苦。
4、孩子倾诉完了,如果请求你的协助,你可以鼓励他自己想想办法,与他一起看看哪个办法更适合他,看他愿意从哪儿开始尝试。
孩子自己想出来的办法,相对来说他更愿意尝试,更容易解决问题
5、适当的交朋友技巧,也可以分享给孩子,鼓励他试试
6、给孩子时间与耐心。
如果孩子交到朋友,一起庆祝,一起替他开心
7、如果以上尝试收效甚微,孩子一直交不到任何朋友,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八、孩子总是和同学发生冲突,怎么办?
1、我们自己先处理好自己的生气、失望、焦急的情绪,才能冷静、理性的处理这个事情,情绪中的我们很容易把事情搞砸
2、给孩子一个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的机会,而不是上来就是一通指责与批评
3、我们要始终相信,与同学发生冲突不是孩子的初衷,不是孩子故意找麻烦,有可能背后有原因,我们要帮助他一起找找看
4、冲突的背后有可能是孩子没有学会与人交往。
有可能心里面有很多的情绪无法表达,有可能他不知道冲突的后果,也有可能他不能理解别人的想法等等。
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他
5、必要时让孩子学会道歉,学会承担后果
6、经过上面的努力尝试,如果孩子的情况改善不大,请及时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九、孩子遭到校园霸凌,怎么办?
1、我们要能理解到孩子的害怕、提心吊胆,甚至不敢上学
2、对孩子愿意告诉我们这件事的行为本身,我们要表示肯定。
我们要表达对孩子疏于照顾的内疚与歉意,并承诺一定好好保护他。
3、征得孩子的同意后,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并同老师商量出确保孩子安全的办法。
4、让老师找到霸凌事件的相关同学,向孩子当面道歉,并保证不会再发生此事儿。
5、鼓励孩子遇到类似事件,第一时间告诉我们。
6、如果事件恶劣,除及时求助警方外,第一时间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疏导孩子的心理阴影。
十、父母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
生理上的变化意味着性征是所有关注的重点。
青春期的孩子此时有了全新的性别,这样的经验会令他们既害怕又兴奋。
性好奇,性冲动和性焦虑会强烈影响青少年与他人的关系。
对男女生来说,开始在某种程度上认同另一个性别,且常在激烈热爱和憎恨之间两极化摆荡是这个年纪的特色。
父母和老师所告知的性知识和青春期孩子所经历的变化和感受,经常是两码事,他们想的和担心的事情往往超乎大人的理解范围之外。
比如“自慰的话,是不是就不会生小孩子了?”
他们对生命中所谓事实的理解,并不代表他们真的能够了解正发生在身上的状况。
若孩子没有主动想谈论所担心的主题,父母就不能追问细节或太过好奇。
尊重的,但并非完全不感兴趣,保持距离是必要的,特别是对男生们。
父母能做到的,就是让孩子知道他们会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