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每天都有想揍他的冲动,怎样跟孩子有效沟通?

问答分类: 育儿孩子不听话,每天都有想揍他的冲动,怎样跟孩子有效沟通?
0
妈妈网 管理员提问 3 年之前

当了父母才发现,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现在的小孩,都很有个性,有想法,也能言善辩,因此叛逆期也来得更早。我的小孩,就是一个典型,作为家长,我经常对他们的言行无可奈何。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够孩子有效沟通?求支招!

10 回复
0
侯妈教育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孩子不听话,父母每天都像打他的冲动,这样父母的心态就不对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有问题的。孩子不听话,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让他成为一个听话的孩子呢?

首先,父母要不断的去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做到科学的科学育儿,同时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反思自己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父母要和孩子保持沟通,把孩子当作朋友来看待,多帮助孩子,从而取得孩子的信任,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自然就会听父母的话;如果孩子不听话,父母一定要找出孩子不听话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平时和孩子在家里要制定一些规则,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这样孩子就不会去犯错了。

父母不要打骂孩子,不要在外人面前教育孩子,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不在言语上否定孩子,多鼓励和表扬孩子。

我是侯妈,多平台签约作者,欢迎你能关注我,每天给大家分享教育内容,培养优秀孩子。

0
一阳指32622333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我家大女儿小学三年级,性格开朗活泼,待人真诚,我批评过她从未打过她,和她从小都是互相尊重,蹲下沟通。当然也订适当规矩,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身作则共同成长,她写字我看书,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玩。小学霸一枚,班长,音乐,科学委员,绘画拿过全国第一,第三,兴趣爱好广泛阅读,朗读,绘画,舞蹈,恐怖片,游戏机,总之家庭环境很重要,我们付出了很多,算是精神上富养,一年级开始养习惯,习惯成自然后,我只用做她的回车键时不时点拨一下,她觉得学习是她自己的事和我们上班一样,我不要求她,反而她经常想听听我的看法。我们家的要求第一身体好,第二品德好,第三学习尽量好(✪▽✪)写完作业我们马上看恐怖片d(ŐдŐ๑)

0
蓝炫溪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我身边很多宝妈都哭诉孩子太难管教,天天都在叛逆期……我孩子才两岁多,整天哭闹发脾气,他爸现在每天都想揍他,我是最宠他的,偶尔也会忍不住,甚至想没生他就好了,但每次我凶完他了,最后都还是喊着要妈妈~妈妈抱~晚上睡觉也会跑过来抱着我,就会反省是不是自己陪娃的时间太少了,让他没有安全感,常常看到教育类文章,表示宝宝不会表达或者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为了获得更多的爱而无理取闹,宝宝更爱妈妈等等,经常看得泪目,后悔对娃发脾气,以后还是要多陪陪娃,温柔的说教,已示范引导为主。在这给自己立个flag吧!2019,祝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

0
石破天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孩子干嘛非要听话呢?请问家长你自己还愿意老老实实听你爸妈说的话吗?你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了,所以不想听别人的话了,孩子不听话表示他长大了,思想成熟了,家长需要知道他为什么不听话,是不是按孩子的思路也可以,如果发现他的思路错了,再好好的分析给他听,而不是揍他,以德服人,才能有效沟通

0
佳思佑考场语文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要让孩子在听话与不听话之间保持自由自在自信自主。

一个完全听话的孩子,如果他的智力等一切正常,他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悲哀。

一个完全不听话的孩子,如果他的智力等一切正常,他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感到后悔。

而处于两者之间,是无悔无怨的人生。

一.为什么我们总想让孩子听话?

我们大人常常自以为是。而且生活于习惯之中。

从那个小不点儿出生之前,他就在我们的计划之中。出生之后,更是我们的掌中之物。有的父母甚至舍不得孩子离开双手,离开怀抱,离开自己的眼神,离开自己的能力所及。如果是这样,我们完全一点一点地在\”保护\”和\”掌控\”孩子的人生,那么,他过的是我们的生活。或者说他过的是我们所希望的生活,所设计的生活。而他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哪里呢?

终于有一天,他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他会有自己的想法,他还会像厌倦了巢窠的鸟儿一样,飞向高远的天空。当你看到孩子学会展翅,学会飞翔,在高远的天空矫健地飞翔,欢笑,也许你还会为他高兴。你不会后悔没有永远把他攥在手里,抱在怀里。

或者说即使我们想到了这一天,我们也很想给他提出建议。我们认为我们吃过的饺子比他们吃饭过的饭还多。我们走过的桥比他们走过的路还长。我们认为他们所看到的世界未必真实,他们的见地未必正确。

为什么我们大人老有这一套非常顽固的思想?

因为我们确实有生活经验。我们看到了这个生活中最有实际用途的东西。大人看世界往往比孩子功利的多。我们知道什么职业可能会好一些,既轻松又挣钱多。我们知道孩子怎么做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知道学习确实很重要,恨不得孩子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我们知道的确实很多。

但那是我们知道的,我们认为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他一味地听我们的话,按我们的路线去走,他的人生得失去多少风景?

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一是恨不得直接把孩子空降到罗马城中。如果不能的话一定会选择一条很功利的捷径,但是孩子未必喜欢。这就像翻山,如果有隧道的话,我们大多选择走隧道,但是孩子或许想爬山。这就是少年与我们中年人的不同。

这也像莫怀戚所写的《散步》中的场景一样。他的妈妈愿意走大路,大路平坦。他的儿子愿意走小路,小路有趣。这个时候,他们本想顺从母亲,因为母亲的时日有限。孩子的未来还长。而他的母亲选择顺从孙子。于是,他们选择走小路。他的背上背着母亲。妻子则背起儿子。

这就是人生。中年人的人生,老年人和小孩子的人生各有其不同。关键是老年人和中年人都要注意成就孩子的人生。因为他们的人生路比我们所有人的都要长,更值得关注。

家长应该学会选择支持孩子所选择的道路。因为我们的人生已经过去。如果我们曾经走过孩子所选择的路,我们知道它的危险和不易,我们可以提出建议。如果我们从没有走过孩子所选择的路,就更不应该不让孩子去尝试。一家人可以一起商商量量,找一种更好的方式去走。

这个时候你不会纠结孩子听不听话。

其实又何必老让孩子听我们的呢?

一个十分听话的孩子,如果是因为自己缺少明断,那值得同情也值得庆幸。

如果是因为孝顺,则特别让人心疼可怜。

何必非要孩子听我们的话呢?我们何不来明断一下孩子的见识,设身处地在孩子的位置,蹲下来或者俯下身来,用与孩子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眼神去看去断,然后再结合我们的高度和智慧去提出建议,达成一种双方的共赢?是不是会更好?

二.不听话的孩子是宝贝,也可能是祸患。所以家长一定要小心,绝不能培育出绝对不听话的孩子。应该让孩子处于听话与不听话之间。

如何做到?

这就要求家长要坚定地承认孩子的合理要求和想法。

有的家长老怕孩子将来不听话,总想在家庭生活中树立绝对的权威。就像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的,孩子说话总是错,说出来之前就是错的,因为他是儿子。

但一般的情况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束缚得越紧反抗力越大。

所以古人有智慧叫欲擒故纵,欲取先予。

所有不听话的孩子都是从听话的孩子转变而来的。大家想想一定是这样的,这句话绝对正确。

么家长关键的是要把握好分寸。孩子渐渐长大,听话到不听话的过程正是孩子的成长过程。

要承认孩子在成长当中的正常要求。首先要承认。然后才是咱做家长的建议。这样在孩子的所有要求和观点之中,一部分你承认支持,这会获得孩子的信任。反过来孩子也会承认支持你。如果两者针锋相对,则形成完全的对抗。那就会让孩子走向完全不听话。

箭握得太紧,射不出好箭。牛被拽得鼻子疼,会用脚顶人。但是如果牛牵得好了,他会自己往前走。马儿驯得好了,也会不用扬鞭自奋蹄。我们家长要做的是点燃的工作,是发动机器。只要能把孩子好的那一方面激发起来,就是值得的就是对的。

我们在孩子的人生中应该退居一旁,做保镖而不是做他的老板。摆好自己的位置,我们就能培养出理想。也能跟孩子之间处理好微妙的关系。

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像这样善思多问的家长是非常好的。

培养一个好孩子是不容易的。散养与圈养都有不大合理的地方。

总之呢,我的观点是,既要让孩子听话,我们也要听孩子的感受和建议。建立起比较和谐的关系。

孩子跟我们是不一个时代的人。他们将比我们看得更远,走得更长,人生比我们更精彩。

让孩子在听话与不听话之间,让他保持自由自在自信。

父母与孩子,多年的父子成兄弟,多年的母女成朋友,这才是最好的关系。

让我们能够幸运地成为孩子的兄弟和朋友,一同迎接风雨,面对欢笑,让家庭的幸福更远更长。

0
素墨浓香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家庭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孩子言听计从,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感,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等。所以父母要学会一种语言,运用这种语言去培养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的心灵不受到伤害。建立一种良好的情感氛围,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人沟通,这无论对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是有益的。

一,小学老师教写作文时用的修辞手法可以用来与孩子沟通,还可以发挥孩子的想像力

对孩子的行为看不惯或特别恼火时,运用“回应感受,限制行为”的方法,但要避免对孩子进行道德方面的判断,鼓励孩子与家长合作。对小孩子来说,运用小学老师教的写作所用的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拟人等方法。孩子喜欢玩,但不喜欢去做“不得不做”的事情。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2-7岁之间的孩子,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有生命的,这就是“泛灵论”,他们非常喜欢和某样东西对话。比如不想穿袜子时可以说“有人想把小脚丫伸进来吗?我肚子都饿扁了,摸摸是不是空空如也?”经常将玩具倒一地,而不收拾玩具时,可以说:“我在地上好孤单哦,我想要回家,呜呜!”或者拿个空袋子,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如扮演“饥饿的袋子”,“我想吃积木,想吃绿色的,红色的,不喜欢吃小汽车,吃了肚肚疼。”不想洗手时,可以装肥皂哭:“呜呜,我好可怜,我需要有脏手来洗洗。”

宝宝哭闹时,家长先接纳并回应其感受,比如

宝宝:我要吃草莓!

妈妈:家里没有了,宝贝。真希望咱家能有。

宝宝:我就要吃草莓。

妈妈:听得出你很想吃。要不我们吃点苹果吧。

宝宝:我就想现在吃草莓。

妈妈:我真希望能给你变出一大盒来,像那个怪物纸箱那么大!

宝宝:那,我吃苹果吧。

对识字或学龄期的孩子来说,有时写纸条会比直接说教命令更有效。特别是在孩子难过,不想说话的时候更有用。比如回来时不小心被孩子的旱冰鞋绊了一下,作为家长会怒火中烧,如果直接说出来可能会有强烈的不满语气,如果写个便条“请把我放回鞋柜里!”贴到鞋柜上效果会更好。

二,学会用“头脑风暴法”不仅可以用来解决工作问题,还可以用来解决与孩子之间的冲突

出现冲突时,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输赢上,而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双方的需求都得到尊重。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他是在参与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制造问题。当习惯了解决问题的步骤后,日常生活工作中都会下意识采用这个办法。而头脑风暴法也是学校教育中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利用头脑风暴法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第三步,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

第四步,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判断)

第五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双方都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

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小女孩瑞秋,幼儿园上午有个45分钟的户外活动,瑞秋以往都要妈妈陪着她,而别的妈妈都是送完孩子就走。但是今天妈妈上午要出去买东西。

瑞秋(有些紧张):今天上幼儿园吗?

妈妈:(她实际上是问“你陪我待着吗?”)是的。

瑞秋:哦,妈妈…..那,如果我想哭,我就哭。我不想哭,就不哭。

妈妈:好的,我们把这个写下来。

瑞秋:我要挨着一个好朋友坐。

瑞秋:妈妈,你要快点回来,使劲跑!

妈妈把这些都记下来。然后妈妈带瑞秋去幼儿园,她抱抱,亲亲妈妈,并一再提醒妈妈要快去快回。45分钟后,妈妈回来了。

妈妈:宝贝,你自己一个人待着!

瑞秋:是,我真棒!

第三天早上:

瑞秋:妈妈,今天上幼儿园吗?

妈妈:上啊。

瑞秋:好,那你写下来:我挨着好朋友坐。

从此,瑞秋上幼儿园不要妈妈陪了!

头脑风暴法用来解决问题时最关键的是刚开始双方的想法都不要评论与判断是非,好坏。完全民主,尊重。当家长将孩子所有内心真实的想法都写下来时,他会认为父母特别重视自己,有时孩子会说:我妈妈特聪明,她能把我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

刚开始学习一种新的沟通方法时可能会有一个笨拙期,毕竟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家长风格也不同,美国阿黛尔.法伯 伊莱恩.玛兹丽施在《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一书中提到:处理孩子的感受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学科。所以不能照本宣科。只有不断的实践,亲身体会得来的才是真正对自己孩子最好的方法。这是一本教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的书。可以看下。

0
言言妈妈亲子故事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您好!感谢邀请回答!~

首先,非常理解家长在怎么说,孩子也不听的情况下,想揍孩子一顿的想法。毕竟,大部分时候,家长是站在“为了孩子好”的角度上,希望孩子少走弯路,少受伤害。但孩子“不听话”的话,就很让人“捉急”。

我是一名正面管教讲师,也是七岁女孩的妈妈。虽然,我每天都在学习,也在教授学员如何有效“管教”孩子。但毕竟“人无完人”,我承认自己是“不完美”妈妈,我也会时常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感到无计可施,只想简单粗暴地对待她。

比如,有天下午,我女儿做完作业,在学校一玩玩到晚上六点。我催促他快点收拾书包回家,可她却慢悠悠地在“玩”七巧板。我很不耐心地规劝她,几次下来无效后,我愤怒极了,当着她同学,及同学妈妈的面严厉地说她,大声喝斥她,直到她流着眼泪,委屈地跟我回家,我还在路上刹不住地,吧啦吧啦地说个没完。

后来,我通过接纳自己,自我反思,和女儿通过“有效”沟通,澄清了其中的误解,也对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如何更好解决,达成了共识

从这个故事出发,我通过以下几点,来分享我的经验和做法。

1,接纳自己,调节情绪。

每位父母,都肩负着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这份责任,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妈妈,除了带孩子以外,还要兼顾自己的事业,这让妈妈们更加忙上加忙。

想象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杯子。早晨起床,这个杯子是满的。里头注满了火红的象征着“爱与和平”的能量液体,我们感觉很有动力去做任何事,情绪也特别平和稳定。接着,我们要应付各种各样的需求,给家人做饭,送孩子上学,处理公司紧急文件,帮助同事分担事务,给领导解决麻烦,接孩子回家,辅导孩子写作业等等,杯子里的能量液,慢慢往外倾倒……一天下来,到了晚上,我们的杯子已经不再像清晨那样饱满,甚至已经见底了。

在我们能量匮乏,理性脑不工作时,就容易情绪不佳,脾气一点就着。然后会吵孩子,骂孩子。

许多父母常常会有这样的烦恼,就是:我不想吵骂孩子,可就是控制不住。吵完骂完,我又后悔了。唉,真的好自责,好无奈。

其实,我们很需要先了解自己,并接纳自己在不同时刻,能量杯的不同状态。然后有意识地调节,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可以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呆一会,深呼吸;或听下音乐,哼哼歌……

这样,能让自己从本能反应,回到理性思考的状态,为“有效”沟通,创建一个良好的前提。

比如,在刚才提到的故事里,我之所以后来会那么愤怒,那么没有耐心,严厉地,有失体统地对待女儿,是因为我忙了一天的工作,又陪孩子在学校玩了一个多小时。我的能量杯已经告急了,满身的疲惫,难受。而孩子又那么“不听话”,我的内心第一时间被愤怒吞噬了,只想批评,责备,吵骂孩子。虽然孩子最后屈从了,但内心是极度不服的。

假如,再次回到那个当下,我能及时地先关照自己的感受,关照自己疲惫的身体,那么,我可以用一两分钟的时间让自己缓和,冷静一下。也许,我就不至于那么怒不可遏,喋喋不休。

2,识别孩子的感受,共情孩子。

孩子“不听话”,有很多表现。比如:不好好做作业;动手打人;任性,哭闹,撒谎,骂人等等。依据萨提亚著名的冰山理论,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孩子行为背后,隐含着急需我们去解读的感受,理由。例如:不想做作业,也许是题太难了,感到沮丧;动手打人,也许是对方有什么不当言行,自己感到委屈不服;哭闹,也许是很渴望做什么,没有得到满足,感到烦燥郁闷;撒谎,也许是担心真相败露,被父母老师责难等等。

一个人在难过,受伤时,并不想被“说教”,听许多大道理。而是希望感受被认同,希望有机会说出自己内心的困扰。当我们全神贯注地听,偶尔以“哦,恩,是的,我明白”这样的简短的词语回应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感到被关爱,被尊重,被理解。他就能渐渐从情绪中走出来。

当孩子明确自己的感受以后,TA便会着手梳理自己,帮助自己。

回到我讲的亲子故事。我在事件的现场,看到女儿的负面行为是,我着急回家做饭,但她却还在无动于衷地玩她手上的七巧板。在和孩子回顾这件事时,我了解到的真相,其实是,女儿对刚买的七巧板,不懂得怎么完整地拼装在收纳盒里,她担心不好好放进收纳盒,会容易丢失。其间,她请我帮她一次,我因为烦燥没有回应她。在回顾时,她说了一句:妈妈,你平时总是告诉我,东西用好了要归位,我现在想好好归位了,你又不让。

哦,原来如此!看来,我真是犯了一个大错,冤枉女儿,让她承受了那么大的委屈。

因此,在和孩子沟通之前,做到积极倾听孩子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讲述中,了解到许多此前未知的事情。

如果,事情可以重来的话,我照顾,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以后,先通过耐心地观察,倾听,理解她的行为动机,然后,可以共情她道(而非简单粗暴地把她的行为,归结为“不听话”):你在用心地拼接你的七巧板,但是怎么弄也弄不好,你一定挺着急的吧?你很想把它弄好,这样的话就不容易丢了,对吗?

这样,孩子就能从只专注自己手中的事,转向跟我进行下面的沟通。

3,识别,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提出期望。

我们会因为孩子的“不听话,不配合”而生气,愤怒。却常常忽略愤怒,背后真切的感受是什么?愤怒代表着未被看见的情绪,和未被满足的诉求。愤怒,还隐含着对对方的指责,以及证明自己是权威所在。

想取得和孩子的有效沟通,我们要先防止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互动当中。

继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能让孩子更加理解我们。

在我讲述的亲子故事中,我并没有在当下表达自己的感受。

假如事情能够重来,在我共情完孩子以后,我可以这样说:宝贝,我想和你说,妈妈现在很着急回家做饭,因为我担心回去晚了,饭也吃晚了,会影响你第二天上学。我很希望你现在就跟妈妈走。不过,我也理解,你很想把七巧板拼好。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妈妈的苦恼呢?

这样,孩子就能够会把注意力放在思考上,想到解决彼此困扰的好办法。(后面,我会讲到,她想出好办法解决了。)

4,和孩子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我分享的的亲子故事中,我没有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也没有分别说出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反而吵骂孩子,让孩子委屈满腹。看起来,是一个挺让人觉得缺憾的结果。但是,因为有第四步的存在,使结局在看似糟糕中,产生了很多惊喜。

那天晚上,发完脾气的我,很快反思到自己的错误。吃过晚饭后,我坐下来和女儿回顾了整个事件。我首先向女儿诚恳致歉。得到她的谅解以后,我们互相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需求。接着,我请她和我一起思考,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怎么做,让双方都感觉好一点。

经过头脑风暴,我把彼此想到的方法,不带任何评判,全记下来,接着,再探讨,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最后,变成了两张用我女儿的话说是“放在妈妈的包里,以后遇到差不多的情况,忘记怎么做,就要拿出来的”小纸条。(图片是我和女儿头脑风暴的结果。)

我们约定,用一星期的时间,来试行这样的方法。看看效果如何?

后来发现,我们在接下来的相处中,越来越注重表达彼此的感受和需求。假如对方忘了,我们也会互相提醒。

就这样,解决问题的七步法,不仅让我们解决了此次麻烦,也帮我们解决了生活中更多不愉快。

在这里小结一下解决问题的七步骤:

1让孩子谈谈感受想法,愿望。

2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愿望。

3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

4不带任何评判地记录所有的想法。

5在所有想法中,挑出哪些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

6,约定一个具体执行的日期。(一天,一周,一个月?)

7,在约定日期结束后,回顾,改进,相互致谢。

5,注重和孩子日常的连接,陪伴;

在问答的开篇,提到我们的能量杯,会满,也会空。孩子身上,也有这一个能量杯。当孩子的杯子空的时候,他们常常会通过恼人,不听话的行为,来暗示,他们需要蓄杯了。因此,父母多多陪伴孩子,在孩子不愉快的时候,及时和他们取得情感连接,比如:拥抱,亲亲,拍拍肩膀,目光交流,言语的鼓励等,都能让孩子重新恢复自信和勇气。变得热情,积极,主动,自律。

另外,日常的沟通,多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和大人不一样的诉求,多多用启发式提问,把思考的权利交还给孩子,:比如,要怎样做,才能上学不迟到呢?

在一定的条件下,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现在妈妈工作了,你是选择去午睡,还是自己安静地在客厅玩呢?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急于责备。而是引导孩子,如何从错误中,找寻学习的机会。

当然,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家长可以明确自己的立场,同时不攻击孩子。比如:我不同意你那样做,在超市里跑来跑去很危险,想一想,你可以怎样走路,确保安全?

沟通是一门学问。在这里推荐几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会说?》;《非暴国沟通》《倾听孩子》《正面管教》。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我是正面管教家长讲师——言言妈妈,原创不易,感谢您的阅读,和转发!欢迎关注我,阅读我更多养育的文章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孖无悔观教育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编者按:不得不说现在的小孩子真的很有“个性”。个性太强烈的孩子总让人觉得不怎么遵守规矩,不是讨人喜欢的类型。那么,孩子的个性是怎么形成的?家长为什么会感觉有想揍孩子的心理?如何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这些都是教育上非常常见,却又觉得无从下手的现象。

一,孩子强烈的个性是怎么形成的?

孩子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动物生的,而是人生的。孩子是人生的,就会遗传有人的基因和性格。所以,孩子强烈的个性有可能是遗传了家长的某些基因和性格。再加上孩子身心发展的一些规律限制,他们的个性也就表现出一种“幼稚又成熟”的表象。

事实上他们其实就是一个小孩子,也是小孩子的个性,孩子的天性就是“幼稚”,“喜欢玩”,“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他们才不会想那么,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更不愿意被成人社会的规则所约束,他们的世界就是充满幻想的童话世界。

所以,为了孩子的个性能够讨人喜欢,作为父母要加强自身文化的修养和素质的提高,要把家长自身最优秀的基因传给孩子,做到“龙生龙,凤生凤”,也就是优生优育吧。

二,家庭环境是孩子个性强烈的最重要因素。

孩子有强烈个性,能言善辩,叛逆期来得早等等现象确实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造成这样的现象发生的是什么?当然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果父母不会教育孩子,不懂得孩子的心理想什么,就会想当然的觉得孩子处处都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很排斥。

认为自己孩子很完美的,整天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家几代人都围着孩子团团转,要什么有什么,舍不得打骂,饭来张口,衣来张口,俨然小皇帝,小公主一般……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能养成讨人喜欢的个性吗?

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孩子一生下来就没有父母的教育和陪伴,爷爷奶奶又照顾不到,孩子一生下来就像有人生,没人养,如同野生家禽一样从小到大都是“散养”,这样的环境孩子能够不个性强烈吗?

也有一部分,整个家庭所有的成员没有一个人有教养,在家里没有一点规律,出社会横行霸道,家长在家里除了抽烟,喝酒,打牌,玩游戏等等样样都不缺,唯独缺的就是教养和文化修养,和读书的氛围,这样的家庭能培养出知书达礼,懂事体贴,讨人喜欢的孩子吗?

一个家庭天天吵架,你来我往,没有和气,总是闹离婚,三天两头没一天安稳的日子。再加上生活贫困潦倒,家长没目标,没前途,整天糊里糊涂的活着,这样的家庭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

可见,孩子强烈的个性其实是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能言善辩,不是他有多聪明,而是他目中无人,不懂得谦虚,不善于倾听,胡说八道而已。孩子有能力,其实不是真的有能力,是没有按照规矩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而已。叛逆期来得早,不是成熟了,而是不懂事,更加幼稚了而已……如果想揍他们,马上行动,别等他们有力气了再揍,到时候真不知道谁揍谁呢?

三,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在无论学生个性有多强烈,学生有多调皮,多叛逆,教师们都不会用体罚来约束他们了。甚至,就连批评他们都忐忑不安的,造成学生的个性越发的强烈,叛逆。这不就是教育体制制度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吗?什么样的教育制度,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个性的学生。现在是“空喊素质教育口号,踏实施行应试教育”的时代,培养出来的当然是不伦不类的“个性强烈,能言善辩,有能力,早熟”的孩子,这不就跟符合现在的情形吗?

至于如何跟这样的孩子进行沟通,我的建议是这样的:小的时候给孩子制定好规矩,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一定要按照规矩来做,任何时候都不能越规。家长要做好榜样言传身教,自己想出来的规矩,自己要带头做好。“萝卜和大棒”同时教育,不能只给糖吃,不用棍棒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提高家庭书香文化,自身素质修养,以德服人,以理教人,以棍棒立威。尊师重教,信任教师的教诲等等都是不错的做法。

0
巨量湖北房产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谢邀回答。

正如题主所言,在信息时代里,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已经成现代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叛逆任性,拒绝沟通;也听过孩子吐槽父母唠叨、强势,无法沟通。一边是为人父母想要呵护孩子的梦想,帮助孩子成长;另一边是孩子拒绝说教,渴望父母的了解和支持。问题出在哪?正是出在“沟通”二字上。

受制于传统伦理观念,大部分的家长认为“沟通”就是和子女之间言语的交流,而形式上就是父母说教,孩子听;而在沟通过程中,孩子有不同的想法和讨论,会被默认为“顶嘴”。如此来看,与子女的“沟通”到最后,自然是不欢而散。

那么,究竟怎么样实现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呢?笔者认为,有三点关键。

第一,沟通的原则和出发点很关键。应该以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承认孩子的愿望为沟通的基础。尊重和信任是沟通的前提,这也意味着沟通双方是平等的,代表着彼此是可以相互接纳的。不同于外国人提倡平等,尊重孩子的选择。受儒家文化传统的熏陶,中国从社会到家庭都讲究秩序和等级,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子女从一开始就是“仰视”父母,并且存在一定的“敬畏”心理,导致会刻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情绪,父母也很难及时“纠偏”,久而久之与孩子的内心认知南辕北辙。所以,当我们必须拒绝孩子的某项要求时,至少我们要承认孩子内心的愿望,并提出这种诉求和权利,赢得孩子的信任,是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我们的建议和要求。

第二,学会倾听,读懂孩子的言行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关键。两个层面,一是要听,二是要看。所谓听,就是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这个时候,父母的表情态度和行为细节都非常的关键。比如,漫不经心地询问和耐心积极的关注,会产生不同的沟通效果。所以在倾听中,应该蹲在身子,眼睛注视孩子,创造被尊重的氛围,让孩子充足的时间表达真实需求;而对于孩子的情绪,不要着急给出建议,更不要讲“大道理”,而是先界定问题,启发孩子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可以通过示范、游戏等体验式来引导思考。所谓看,就是通过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来了解孩子的优势和短板。比如,孩子在家经常哼歌,喜欢看音乐节目,那多半是有一定的音乐细胞;再比如,好动爱玩的孩子,可能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更为丰富。总之,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小世界,有分享的需要,而父母要学会聆听和观察。

第三,寓教于乐,体验式感知让沟通生动有趣。沟通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就是让孩子自己去感知和体会父母口中的“大道理”。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如何让人生道理、知识技能和孩子们玩乐的天性结合起来?这大概是体验式教学越来越流行的原因。比如,一些社区会提供与模拟现实生活的场所,迷你厨房、迷你菜园、迷你邮局等提供给业主子女,让小朋友在通过自己动手来感知和学习;还有一种更为先进和极致的社区品牌,会通过排演舞台剧的形式,让业主与子女一同参与排演,一方面,增加父母与孩子良性沟通的机会,帮助父母深度认知子女;另一方面,通过创作、参与和游戏的形式,提升孩子的生活体验感和自主性。

“金地梦想少年舞台剧训练营”便是后者。通过教育戏剧的方式,让孩子以自我创作的形式参与到戏剧表演剧本的创作里,帮助业主看见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

据了解,这是金地华中在关注儿童成长社区教育的一次新的尝试,也是其将“树人重于树楼”理念的行为表达。听说,最近“金地梦想少年舞台剧训练营”还迎来了一次“成果验收”的机会,金地华中携手知名戏剧团队举办大型原创儿童舞台剧——《嘿,听我说》。如果题主感兴趣,不妨带着孩子一起去看看,相信会给题主一些教育启发,同时也是一次您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的好机会。

0
呆萌木木玩具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要做到与孩子有效沟通,首先要秉承的第一态度是平等,要认可的第一条件是尊重,要遵守的第一信条是信任。

每个孩子在最初都是天使,长大后有的则成了“恶魔”,你说话ta不听,你问话ta不答,到处捣乱,指东向西。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你在ta开始懂事的时候,没有与ta好好沟通。

他们虽然是孩子,但在日常沟通中,我们要持平等的态度,别以为他们年龄小,就总说诸如“你个小屁孩,跟你说了你也不懂”等话。显然,我们把孩子看的太弱小了,这样做是不对的,即使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我们也不要以家长这个高高的姿态去敷衍了事,要以一个平等的身份耐心解答。或者以他们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回答问题,建立起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个体平等。

经常听到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滚开”、“你个笨蛋,怎么这么简答的问题都不会”等话。你看,我们都不对别人随便说滚这个字,我们怎能说自己的孩子呢?可知这个字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多大吗?我们都这样说话,孩子怎么可能会好好跟家长沟通呢?要想得到有效沟通,家长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

一诺千金,很多家长可能已经失掉了“千万黄金”,我们经常会答应孩子的要求,但是最后又不兑现,久而久之,让孩子失去对家长的信任,以至于孩子有什么想法了也不想跟家长去沟通。想一想,取得信任等于不欺骗,对孩子来说,是不是更为重要呢?你若信守承诺,我便不再胡搅蛮缠,看,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