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玩游戏上瘾,到底该怎么管?严格禁止是好办法吗?
01 /父母需要理解,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一定程度上也是成人的天性。
真心爸妈自己过了玩游戏的年龄,但90年代初刚刚用上电脑时,也曾为了“挖地雷”废寝忘食,早些年刚用上IPAD时,也曾在被窝里没完没了地“连连看”,小时候,电子游戏机刚刚盛行时,也特别享受控制着小坦克“砰砰砰”轰击小砖墙的快感。
游戏带来乐趣,而人们需要这种简单的、不需要花费巨大努力即可获得的乐趣;游戏还带来成就感,大人和孩子,也都需要这种积累分数、扮演英雄的成就感。心理学家认为,获取成就感是人们内心深处重要——即便不是唯一——的动机。
因此,适度游戏,是健康的,孩子玩电脑或者手机游戏,和他们玩任何一种其他游戏,比如足球、篮球、象棋、围棋,甚至小宝贝喜欢的过家家、藏猫猫,没有本质的不同。
需要管控的,不是玩游戏这件事本身,而是玩的方式——玩什么、什么时间玩、玩多久。
这和引导酷爱踢足球的孩子不在上课时间跑去踢足球,没有本质的差别,每对父母都能做到。
02 / 越禁止,游戏的诱惑就越大
一件东西,越难得到,对人的诱惑就越大,人们占有它的时候,就越容易贪婪、无节制,孩子和成人都是如此。
真心爸妈常常讲到我们家孩子吃巧克力的例子。从小,我们不告诉孩子,吃巧克力或者其他糖果是不好的(事实上,只要吃得适度,它们都没什么不好),只是告诉他们,如果一次吃得太多,会影响吃饭,会导致发胖,还会损害牙齿,我们可以每天吃一点,但不要一次吃很多。
我们从不拒绝孩子买巧克力的需求,也不会买了巧克力藏起来,不让孩子看到,甚至我们会常备巧克力和糖果,告诉孩子们放在哪里,让他们想吃的时候,自己去拿。
这样做的结果,有点戏剧性——孩子们对巧克力和任何糖果,都没有强烈的欲望,他们会每天自己去吃一颗,但从不一次吃一颗以上,因为他们很确定,今天吃了,明天还可以吃,吃完了,还可以再要求爸爸妈妈买。
孩子玩电脑和手机,我们也用同样的方式。
两个人都有自己的电脑,放在各自房间里,电脑没有爸爸妈妈预设的密码,也没有任何家长管控措施。
两个孩子小学高年级后,都有自己的手机,都自己掌握,用的时候不需要跟大人申请。
他们会按照约定的时间长度玩电脑、玩手机,偶尔也会稍稍超时,但没有出现过需要爸爸妈妈严厉管控的情况。
所以真心爸妈认为:
大人越是禁止孩子玩,越是用打骂等严厉手段控制,电脑、手机、游戏对孩子的诱惑力就越大,甚至有的孩子会偷偷跑到网吧之类显然不适合孩子去的地方去玩,而孩子接触这些的欲望越是得到满足,无节制玩乐的欲望,反而不会那么强烈。
03 / 适度许可,满足孩子的游戏欲望
既然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而且越是禁止诱惑就越大,爸爸妈妈不如采用适度许可的方式,满足孩子的游戏欲望。
不要一听孩子想玩游戏就马上竖起警戒线,把玩游戏和“网瘾”、学坏、耽误学习等纯负面的现象挂起勾来——适度地玩游戏,和那些最糟糕的状况,距离还有十万八千里呢,如果没有情感上的缺失、亲子关系上的严重问题,一个仅仅是适度玩游戏的孩子,不会成为网瘾少年,就像是休息时间喜欢打打小麻将的成人,只有极少部分,会成为不折不扣的“赌徒”一样。
也不用担心允许孩子适度玩游戏,会被批评为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管教不严、纵容孩子学坏。
事实上,造成孩子沉迷游戏、行为出格、成绩一落千丈的原因,通常不是大人允许孩子玩游戏,而是整个家庭更深层的问题,比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孩子被严重忽视、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等等。
某地“戒网瘾中心”的事情爆发后,我们家两个孩子都非常关注,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些孩子的爸爸妈妈认为用那种强制性的方式,就能戒除所谓“网瘾”,真心爸妈也同样不能理解,那些爸爸妈妈为什么不从家庭环境上找原因,而把“网瘾”简单地归咎于孩子自己?
当然,真心家的两个孩子关注这件事,可能也有点担心——我们也都玩游戏啊,爸爸妈妈会不会吓得禁止我们玩儿呢?后来看到爸爸妈妈没什么反应,就继续放心地去玩儿了。
04 / 为孩子玩游戏,建立“安全”界限
当然,管控孩子玩游戏的“度”,为孩子玩游戏建立“安全”界限,确定无疑是爸爸妈妈应该预先做好的功课,以免孩子为游戏所吸引,发生玩游戏影响学习、为玩游戏花费大量金钱、甚至偷用大人账户为游戏充值等失控状况。
(1)时间上的安全界限
孩子开始接触游戏,大人就需要和孩子一起,建立时间上的安全界限。真心爸妈认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界限是:上学日,不可以玩。
有的家庭,会允许孩子上学日完成作业后,玩半小时或一小时,真心爸妈认为,这就是时间失控的开始。
孩子没有那么好的自律,玩到半小时、一小时自动停止,通常会超时,这样实际上就会在时间上失控,而且是每天失控。于是爸爸妈妈和孩子就不可避免地每天为玩游戏斗智斗勇。
我们家的办法是,与孩子约定,上学日不玩儿,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每天可以玩两个小时。
因为有了周末相对大块儿的游戏时间,孩子们就能很愉快地接受上学日不玩。而且在休息日,孩子超时一点,既不会影响到写作业、第二天上学,也不需要爸爸妈妈分分秒秒地严格控制。
(2)游戏内容、游戏伙伴上的安全界限
不少游戏确实有不适合孩子的因素,这也是不少父母谈游戏色变的重要原因。但也确实有很多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玩儿的游戏,爸爸妈妈也不需要完全禁止,只要和孩子一起,建立游戏内容上的安全界限就可以了。
比如在我们家,真心爸妈会直言不讳地告诉孩子:
你们还小,并不是所有游戏都适合你们,爸爸妈妈允许你们玩游戏,但必须玩适合你们的游戏。
因为经常和孩子讲道理,孩子们都表示能接受这样的规定,而且可选择的游戏确实也不少,孩子们也就不会碰到随便一个什么游戏,就不管不顾地玩起来。
我们也会告诉孩子:
要选择适合的游戏伙伴,你们是孩子,所以游戏伙伴应该是学生,不可以是成人,因为一些成人可能会诱导孩子做不太好的事情,而同龄的游戏伙伴,会安全得多。
一些父母会觉得,孩子就是白纸一张,他们哪儿懂这些啊。那是大人忽视了孩子的智慧和判断力。
孩子们是能建立起这样的理性的,前提是,爸爸妈妈经常用理性的方式引导他们,与他们对话,而仅仅用成人的权威来压制他、“管教”他。有些孩子玩游戏玩出麻烦来,可能正是因为对应该懂得的规则概念全无。
(3)金钱上的安全界限
允许孩子玩游戏,为他们建立金钱上的安全界限也极其必要。就以十来岁孩子用爸爸妈妈账号为游戏做大额充值为例,我们能看到的,就是金钱上的安全界限严重缺失。
孩子为什么会掌握爸爸妈妈的账号和密码?
为什么不知道不可以动爸爸妈妈的账号?
为什么不知道那些钱是家里的生活费或者储蓄,不可以随便充给游戏?
为什么孩子对“钱”是什么毫无概念?
遭遇这种状况的爸爸妈妈,通常会对游戏公司非常愤慨,会尝试讨回孩子充值的钱,但为什么不想想:
谁给了孩子账号?
谁让孩子不知道什么是“钱”?
谁让孩子不懂得不能随意动家里的钱?
为孩子玩游戏建立金钱上的安全界限包括:
告诉孩子,不可以玩需要不断充值的游戏;
家里的钱,由爸爸妈妈支配,你不可以动;
钱不是数字,是爸爸妈妈辛苦劳动所得,我们需要用它来支付房贷、支付生活费用、支付你们上学的费用,不可以拿来随便地“玩儿”掉;
不给孩子开设他可以随意支配的金钱账户,或者给孩子他可以随意支配的现金。
最后一个界限,可能与一些父母的观念不同。
一些爸爸妈妈会把孩子的压岁钱什么的存起来,交给孩子掌握,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财商”。
但真心爸妈认为,这样可能弊大于利——孩子可以理直气壮地用“自己的钱”做一些爸爸妈妈并不赞同的消费,比如给游戏充值等等,可能会培养出不那么好的消费观念。
我们家的办法是,告诉孩子,你想买什么,都可以跟爸爸妈妈提,只要不是不适合的东西,爸爸妈妈都会给你们买。实际操作上,我们也真的会买。
比如两个孩子都曾经要求买正版游戏的长期账号,我们给买了;孩子说他在玩的游戏,有一个圣诞节打折活动,可以获得额外的一套装备,我们给买了;孩子说有一种游戏专用的鼠标垫,价格是普通鼠标垫的几十倍,但很好用,我们也给买了。
买这些的时候,我们就当是给孩子买普通玩具,不会批评,也不会讨价还价。
所以,作为家里两个孩子都在玩游戏的爸爸妈妈,真心爸妈的基本观念是:
游戏不是洪水猛兽,不需要严格禁止,只要适度许可,并建立规则,它就是孩子的一种普普通通的娱乐活动,不会成为带坏孩子、引发亲子对抗的万恶之源。
孩子一旦涉及了游戏,喜爱和迷恋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参与感、互动感是人的天性,既然是天性那就容易沉迷;现在社会是一个网络交往的社会,周围的社交也逐渐转向网络,网络也是社联的一部分,有些线下很多社交不可比拟的一些特点,比如比如更容易和陌生人互动和交往。
其次游戏是游戏公司有针对性的对一部分受众而设计的,那肯定在设计前做过分析,甚至做过调查了的,就是要让人能沉迷到游戏里去,让你不能自拔,从而付费或者持续关注来得到收益。
那么,针对孩子整天用手机玩游戏,该如何管理呢,个人认为这样管理
第一,不要让孩子长时间的接触手机,为孩子设置儿童锁。没有了时间这个重要的因素,不能形成习惯,不能深入涉及,不至于沉迷,这样让孩子的关注力转移就好了。
第二,发现孩子的喜好,引导和培养孩子的某个兴趣,让孩子喜欢它,孩子有了时间的寄托,有了兴趣的引导,会逐渐脱离手机的控制。
第三,环境对孩子很重要,儿童在家的时候父母是不是喜欢整天玩手机,或者玩游戏,这对孩子有影响。你不玩手机,你的话对孩子有说服力。
第四,给孩子找几个比较好的玩伴,让他们在一起,这样他们的注意力可以很好的转移。
第五,多与孩子交流和互动,可以彼此之间的情感。
曾经网上有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发现孩子天天在手机上玩游戏,喜欢组队。她偷偷的找到一个游戏高手盯住儿子的角色不停的对儿子进行打击,一段时间孩子失去了游戏的心情和兴趣,不玩了。
另外也是一个故事,也是孩子沉迷游戏,孩子的爸爸对孩子在游戏里的任务每天都提要求,让孩子必须完成,孩子每次都很艰难的才完成,慢慢的孩子觉得这是个任务是个负担,感觉的心很累,最终放弃了,不玩了。孩子父亲的心愿达到了。
言传不如身教,
身教不如境教。
?首先,父母做好孩子的榜样,少玩手机,少看手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言传不如身教。
?其次,身教不如境教,营造爱阅读爱学习,爱运动,爱劳动,爱生活的家庭氛围。
?再者,转移兴趣及精力,塑造其它好习惯。
?还有,多和孩子一起参与有意义的亲子活动及社会活动。
?正面管教,和善的坚定,别太溺爱,不能养成坏习惯。
?父母带孩子,更不能图省心,让孩子随便玩手机,放纵坏习惯,养成习惯,不好纠正。
其实,不仅是玩手机,其它坏习惯也是一样,不能放纵。
对于孩子整天用手机玩游戏,如何管理?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相信很多小孩子都会用手机玩游戏了,甚至废寝忘食不写作业不学习,晚上也要熬夜玩游戏,根本不听劝阻,一直玩,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孩子整天用手机玩游戏,父母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相信很多父母都是觉得不可理喻,是反对的,让孩子上网课盯着手机,就像饿了很久面前有一块蛋糕不能吃一样,心思根本不在网课上,虽然人坐在屏幕前学习,但心却已经飞到了游戏上面,相信很多父母都是上交手机让孩子学习,
但是根本没有作用。当然这个时候父母就会讲,我以前没有手机我也过得好好的,没有玩游戏我也长大了,花钱是让你去学习的不是让你来打游戏的之类的话,其实对父母这时候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就是想孩子能够学习,不要一整天都玩游戏。
但是我们要注意,在我们心情复杂的时候,讲话不要伤到孩子了,我们可以尝试着跟孩子商量一下,一天有多久的玩游戏时间,什么时候玩,玩多久,有时候不要觉得孩子小,就不听取孩子的意见,往往孩子的意见对自己才是最有用的。综上所述仅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现今家庭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那要看这个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在要求孩子的时候你要先找找自己的原因,是不是父母下班回到家就拿出手机不停的刷;
其次,是谁带孩子?如果是老人建议父母和老人沟通,在平时要尽量的少给孩子看电子产品:手机、电视、游戏机等;
先家里大环境改善了在慢慢的引到孩子做一些他感兴趣的游戏、户外活动等,慢慢的就会好很多!
先说观点:玉不磨不成器,孩不打不成才,乱棍出英雄,棍棒出孝子。打才是第一要事。
一、我也深受其中,第一年玩王者,孩子学习退步,那时舍不得打,就骂骂,但人家不怕,马上考试了,在家吵着要玩游戏。不给手机就骂我们去死。我吵不过,把手机给了人家,亲自看着人家打了几场王者,我那个气。
二、于是我开始了打,孩子已经和我一样高了,两个人对打,我赢的机率可能为6,所以为了这个胜利,我就开始了打,用打架的方法,中间我还被打出了伤,皮肤破。
三、终于在孩子不听话的情况下打,在听话的情况下骂,然后我弄了举报,他的帐号天天玩不起来,后来放弃了。
四、现在还在,因为看抖音,成绩固定了,不下滑了,我现在先要看住把作业做完才行。再过几天考试,还得再打。
所以打是唯一出路,我亲自看到过在高中只考过一次失误的人,回家还要被打,最后进了打进了山东大学。所以必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