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苏轼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教育

问答分类: 育儿少年苏轼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教育
3 回复
0
生活在乡村的小洪 管理员 回复于2024-06-21之前

苏轼我们都知道四川眉山人是古代的文化巨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是样样拿手,造诣深厚。

少年苏轼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教育

那么苏轼的这种奇才,全才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

自古英才出少年,当然他这种全才也不是生来就有的,同他小时候的刻苦学习,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少年苏轼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教育

苏轼从小就聪明,自身条件就好,这个没办法。

苏轼小时候在眉山上学,就和我们现在上小学差不多。在那个时代考科举是要考作诗的。

一天老师上课就做了个示范作了首诗叫《鹭鸶诗》鹭鸶又是水鸟,诗的前两句是这样的。

“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冬天下雪的时候鹭鸶从水中飞起来,打鱼的人看到了受了惊吓。“雪片逐风斜”漫天大雪,雪片随着风走。

苏轼却举手说:老师的诗写的不错,但是我觉的这个雪片随风飘走,没有归宿不是很好,要改他一改。

老师说:你想怎么改?

苏轼就说:“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

“ 蒹葭”是什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就是芦苇。

意思就是说“雪片落蒹葭”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地落在那一望无际的芦苇上,芦苇在风中摇曳,雪片也在风中飘撒,彼此呼应岂不更好。

老师说:好,改的不错。

苏轼当时还很小啊,但是他显露出的那种诗才和对事物描写能力的敏锐程度,已经很高了。这就是天赋英才,人从小就聪明,没办法。

少年苏轼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教育

苏轼从小的生活环境也是很好的,“雅趣并存”,既非常的雅致,同时又很有趣。

苏轼小时候和他弟弟苏辙一起玩,就在地下挖土,挖东西玩。就挖出一个石头,这个石头很独特。

他们就拿给父亲苏洵看,苏洵说“此乃天砚也”。

意思就是说这是上天所赐的天生的一块好砚,是有砚之德的。

看看人家父亲的教育,小时候玩石头都能玩出道德来,父亲苏洵的教导有方。

少年苏轼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教育

而且苏轼小时候和小朋友们玩的游戏也是比较高雅的。

有一天晚上的时候,跟这个院子里其他几个小朋友坐在一块瞎聊天,聊了一会儿啊,大家就玩这个对句。其中一个甲说:“夜松偃仰如醉”,什么意思,晚上的时候,你看这个松树看上去好像是一个人喝醉酒了一样。说的好,第二位小朋友乙怎么说呢?“夏雨凄凉如秋”,夏天的时候下一场雨,天气凉了,秋天到了,这也挺好。第三个是苏轼,苏轼说什么呢?“有客高吟拥鼻”,来了人,这么好的景致,这么好的松树,这么好的夜晚,仰起脸来大声地吟诵着诗,这也好。最后“小苏”出场了,小苏比他们都小。当时就吟诗一句,“无人共吃馒头”。

少年苏轼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教育

当时苏轼还是十来岁的孩子,与小伙伴们在一块对句,这个看上去像是在玩游戏,其实可以算作一种高雅的游戏。

从小就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熏陶,在玩中学到道德,学到知识,与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有很大不同的。

0
啊简单过吧 管理员 回复于2024-06-21之前

苏东坡的爷爷是一位非常热情大方,乐观达观的一位老头子。当灾年来临时,他自发将自家屯粮散发给灾民。也是一位善人。这是爷爷给他的教育。

在来看看苏老爸的表现。

读过三字经知道里面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就是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有这样的父亲,就是发奋读书、励志学习的好榜样。

在来看看母亲大人是怎么教化他的。
少年苏轼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教育

有一次,苏轼的母亲带着他读《范滂传》,这本书将的大致是范滂是一位官员,工作认真,不带有私心,但是却得罪了一些达官贵人。在一次办案时,因为不讲一点人情,于是人家就诬告他,被判死刑,在刑场上他和他妈妈说自己不能尽孝,要到黄泉之下追随他的父亲,希望妈妈不要太伤心。而他妈妈说,一个人不能,在追求留名千世的同时,又想要富贵一生。妈妈支持你。

苏东坡看完了就问妈妈我也要做这样的人,可以吗?换成一般人教育儿子都会回答:儿子好样的,我非常支持你这种决定;儿子了不起,这叔叔也是很棒的,但是我们还是不能死的;那你想什么呢,你死了谁给我送终?这位母亲并没有像大家猜测的回答苏东坡。而是这样回答的:你可以是范滂,难道我就不能是范滂的妈妈吗?

我们再来看看苏东坡的小学环境。
少年苏轼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教育

六岁入学,在私塾里面有100多人,只有一个老师是道士。苏东坡便跟他学习读书,他聪明颖悟,学习突出,常常受到夸奖。

当然,身边的夸奖多了,一个小孩那怕是到了少年怎么会没有骄傲自满的心态。苏东坡也有过这样的心态,便在书房写了一副对联:识便天下字,读便天下书。这个事情传到一个老人耳里,便找到苏东坡,十分恭敬的说是最近多了一本书,多有不懂,特来求指教。

苏东坡让他把读的书那出来一看,大吃一惊,不要说这本书没有读过,就是里面的好多字连认识都不认识。老人微微一笑,说天下那么多的书,也许你还没有来的及看到吧,我在去请教别人去吧。
少年苏轼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教育

老人短短一句话,让苏东坡无地自容,赶紧撕掉对联,因为这件事让他认识到了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从此立志发奋学习更加刻苦了。
少年苏轼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教育

苏东坡早期的学习情况,包括环境,可以做以下总结:

一父亲发奋励志,母亲正气凛然,包括祖父也慷慨济困,给孩子做出了榜样。

二家庭教育的环境宽松舒适,对生活的体验帮助苏东坡人世生活,感受生活。

三少年立志,良好的家庭学习风气,给苏东坡成长带来了足够的动力。

现在电脑,手机信息庞杂无序,当孩子面对这些东西的时候,往往无所适从,家庭的教育再没有一个系统性,就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苏东坡的教育情况,可能让我们有所收获吧!
少年苏轼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教育

0
航航轩 管理员 回复于2024-06-21之前

苏轼的家庭状况放在现在这个社会开说,可以算得上是小康水平,爸爸也是一位大文学家,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父亲对他的教育。苏轼小时候接受的家庭教育是很严格的,但是很良好。他爸爸虽然这辈子没当过什么很大的官,但是我们都知道苏轼他爸却很有名,散文写的那一个叫好。所以他爸爸对他就非常严格,这个严格不是瞎说的,有诗词为证。在苏轼六十多岁的时候,被贬到海南岛,那时候的生存环境是很恶劣的,不是像现在那样,可以说是荒芜之地。晚上的时候他做梦了,梦里自己变成小孩,而爸爸就在隔壁监督他读书,梦醒以后,苏轼赶紧写首诗来记录梦里发生的一切。他的诗词说自己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喜欢玩, 不喜欢读书,爸爸就在隔壁监督他。有一次,爸爸有事出门了,给他留了作业,让他一天之内把一本史书读完,回来他爸爸要检查,苏轼一看时间,老爸就要回来了,但是这本史书读了一半都没有啊,顿时胸口特别难受,嘴巴好像鱼咬了钓钩一样,很痛苦。我们来想一下,苏轼这是已经六十多岁了,晚上还能梦见这样的情景,他父亲的严厉可不是一般,都到骨子里头了。他父亲不仅对苏氏两兄弟的学习非常严厉,还教导他们应该如何做人。他父亲为此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来说说苏轼两兄弟的名字。他父亲在文章里说,如果一辆车子是又轮的,那就有用;如果车轮有车幅,也有用;有车盖的车有用;这些都是车辆最有用的部件。但是有一个部件是没有太大的用处的,这个部件就叫作轼,就相当于我们坐车时抓那呢个把手而已,不太重要,但你要说没了这个把手,车子就不完整了。他父亲对他说,之所以要给他起这个名字,是想他像轼那样不要太显露自己,不要太招摇,就算有才华,也不能放旷。要说轼还是有点用处的,但是他弟弟的辙就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啦,辙就是车轮的印子啊。不管车跑得是快还是慢,都和辙没有关系。他爸给苏辙起这个名字是希望他能够好好地处理祸患与福气的关系,因为他了解苏辙,性子比较沉稳,而苏轼就像个老顽童一样。苏洵真的太了解这两兄弟了,也暗示了他们将来的道路。这便是他父亲这便是他父亲对他的教导。苏轼从他爸爸那里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母亲的教育对他而言有什么很特别的地方呢?他母亲的教育,对他的人生又起着怎样的作用?他的母亲出生于富贵家庭,性格很仁慈,但是也很果敢。而且他母亲对他的教育,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有一次,苏轼的母亲带着他读《范滂传》,范滂是一位官员,工作认真,不带有私心,但是却得罪了一些达官贵人。在一次办案时,因为不讲一点人情,于是人家就诬告他,被判死刑,在刑场上他和他妈妈说自己不能尽孝,要到黄泉之下追随他的父亲,希望妈妈不要太伤心。而他妈妈说,一个人不能,在追求留名千世的同时,又想要富贵一生。妈妈支持你。当时苏轼,只有十多岁,他听完以后对他母亲说,自己以后也要做这样子的人。并问他母亲同不同意。虽然年纪小,但是苏轼很聪明,他问他妈妈同不同意,可以说他是在考他妈妈。一般人可能会这样子回答,第一,儿子好样的,我非常支持你这种决定;第二,儿子了不起,这叔叔也是很棒的,但是我们还是不能死的;第三,那你想什么呢,你死了谁给我送终?这三种回答,都有理,很难说谁是对谁是错。你以为苏轼妈妈也会这样子说吗?不是的。他妈妈很平静的对苏轼说,你可以是范滂,难道我就不能是范滂的妈妈吗?这种教育,这是人格教育,做太多思想工作,还不如以身作则,所以苏轼活得很潇洒,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以说她妈妈是一位很高质量的母亲。后来我们都知道,苏轼在一场科举考试中出名了,然而这时候,他的妈妈程夫人去世了,根据古时候的规定都要回家服丧三年。服完丧以后,苏氏两兄弟和父亲又一次到京城来,这时候恰好有一场科举考试,三年前苏轼就已经在考试中出名了,所以他当然不会放弃这次的机会。在这场考试中,难题很多,不会比现在的人考研究生简单,但是苏轼通通过关,而且成绩还特别好。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欢考试,但是真正会读书的人是不会被考试束缚的,就像苏轼,他就没有被考试束缚。当然,这些都离不开他家庭良好的教育,父母的严厉教导。

少年苏轼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