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完全是自我为中心的,是家里地位高的“小皇帝”,容不得别人拒绝、听不得别人说不,全世界他最大,他想怎样就怎样,对人对事的时候缺乏同理心和界限感。
孩子如果一直被挑剔,从来没有被父母接纳,生活中总是听到父母说:“你怎么笨得连这个也不会做”“你真是没用”“隔壁家的傻儿子都比你强,早知道就不应该要你”诸如此类的话,孩子就会挫败感很强。根据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的特性分类来看,神经活动类型强型-不平衡型的孩子就容易变成极端的反社会型性格,神经活动类型弱型的孩子就容易变成很懦弱的性格。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能接受大人尤其是父母对他说不,是很正常的。然而,接受他人说不,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的一课。所以,即便你再觉得抱着你大腿、拽着你衣角的孩子可怜,也不要心软,因此留在家中陪他。 孩子是非常聪明的,只要尝试过一次成功了,他就会习得这种“技巧”,用它来控制你。 我还记得儿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每次一送他到园门口,他就搂着我的脖子哇哇哭,简直伤心欲绝,弄得我也心情沉重、于心不忍。可一旦被老师抱进教室,他瞬间就和小朋友们嗨到一块儿去了。让看着监控我心塞不已。
倘若孩子因为你的拒绝而哭泣,聪明的爸妈,得懂得分辨孩子的伤心是真伤心,还是用伤心作为手段来达成目的!为了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大人说不,咱当爸妈的得从自己做起,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做到三个尊重: 尊重孩子说“不”的权利 被尊重过的人,是最有机会学会尊重的人。不过,尊重孩子说不,其实挺考验大人的承受力的。举个例子,2岁多的孩子,你替他把衣服都穿好了,他还不乐意,哇哇大哭,非得脱下来自己再穿一遍。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情没?不可理喻啊有木有?!
可孩子的不恰好证明了他的成长,也证明他是一个拥有安全感的孩子,不害怕因为对你说不你就不爱他了。这是一颗萌芽——他敢于对你说不,以后他才敢于对恶人恶事勇敢说不。我们应该为他鼓掌。 不过,尊重不等于纵容,所以,除了要尊重孩子的不,也要尊重我们自己和环境。 尊重自己说“不”的权利 朋友跟我说过一件让他哭笑不得的事,孩子吃饭的时候,菜不小心掉桌上了,她正准备提醒孩子掉桌上就别吃了,结果孩子眼疾手快,捡起菜就塞姥姥嘴里去了,嘴里还念叨着:脏脏,脏脏。原来姥姥平日虽然不许给孩子吃掉桌上的菜,却都是自己捡起来吃了。 你不尊重自己,孩子哪有机会学习尊重你?!
比如,当孩子要买一个特别贵的玩具,你确实不想买的时候,对他说不。把你说不的原因告诉他,如果他确实想要这个玩具,还可以鼓励他自己想办法努力争取(当然不是鼓励他撒泼打滚胁迫你购买)。 孩子可能会生气、会难过。这恰好是一个机会,教他用正确方式对待他人说不。别人有说不的权利,我们无法强迫别人同意自己的一切要求。当以后再有他人对他说不的时候,他会难过,但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不会因此愤怒,甚而去伤害别人。 尊重环境中的“不” 爱和溺爱之间所差的只有两个字: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现代育儿往往太过提倡爱和自由,而忽略了规则的重要性。要检验一个孩子有没有规则意识,只要把他带到公共场合逛一圈就行了。那些在飞机、火车上肆无忌惮、奔跑吵闹的孩子,显然是没有规则意识的。 规则意识不是一天形成的,需要慢慢地灌输。至少,孩子在公共场合喧哗吵闹的时候,得教导他,在不同环境下我们得遵守不一样的规则。
聆听孩子的声音 您或许有过这种不很愉快的体验:想让孩子干什么,孩子偏偏不去做,甚至故意唱“反调”。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跟孩子叫劲的现象比比皆是。昔日那个乖巧、听话、可爱的小小孩儿 ,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成了小小行动家。一方面家长为此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为面对这“半大不小”的“小大人”,如何寻找到一个“教养平衡点”感到苦恼。面对“长大”的孩子,常听到家长发出“哎呀,盼着孩子长大,可是长大了就学会气人了”的抱怨和“孩子没有小的时候可爱”的感慨! 造成家长与孩子叫劲的原因很多,成人不能尊重、理解孩子,甚至将孩子的年龄特点当做缺点,是造成家长与孩子之间叫劲的原因之一。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特点,而我们成人由于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也忘记了我们童年时代的所思所想,不经意间,往往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和标准去衡量、看待儿童。而由此,“教育陷入恶性循环:不尊重孩子→孩子情绪不良→有意做出不良行为(进行挑衅或报复)→进一步不尊重孩子(惩罚)→孩子做出更加不良的行为。”(见《如何避免与孩子叫劲的尴尬局面》) 其实,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会出现逆反心理:两三岁的孩子学会说不,四五岁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五六岁的孩子会用反问与质问来和我们“理论”……这些表现恰恰说明儿童心理发展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决策能力。 孩子思维敏捷,语言犀利,不喜欢做的事,会用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回应、反驳,家长朋友被自己称之为“升级版”的孩子堵得哑口无言,难免起急、冒火,但您有没有想到,这恰恰说明孩子在长大呀!能抓住对方的“把柄”,机智地反驳,说明孩子的思维水平、语言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更何况我们大人也有许多言行不一致的地方,有不守承诺的时候,怎么能怪孩子们抓住“把柄”还击呢。如果我们做家长的都能以这样的心态或这样的眼光去看待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多一些反思和调整,或许,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一些冲突与问题会峰回路转,我们与孩子之间会少一些不必要的顶撞,而多几分理解甚至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