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拖拉一般有两种情形:
一种情况是孩子本来是正常的节奏,做事也比较积极,但因为遇到了急脾气、急性子的父母,
总爱催促孩子“快点快点”,并且孩子稍微没有按照父母要的那个速度进行,父母就非常焦急,所以总嫌孩子慢腾腾在磨蹭和拖拉,于是就使劲催,结果孩子在父母不断的催促和焦急的状态“暗示”下,慢慢认为自己“真的很磨蹭”,从而真的变成了一个拖拉的孩子。再或者是孩子对急性子父母的催促心生反感,故意变得磨蹭,以此来对抗父母。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天生慢性子,做事有自己的节奏,或者是年龄和能力没有与要做的事情所匹配,不太会就会放慢速度,
比如写作业这件事,有的孩子不是磨蹭,是不会。没有认识太多字,做起来当然很吃力,遇到让自己吃力的事情,孩子就会有逃避或磨蹭的现象出现,也是不会合理利用时间的原因造成的。
针对这两种情形,幸福力空间郑海明老师建议:
第一种情形,父母应该多改变自己的节奏而不是过分要求孩子。
不是孩子太慢,是父母太快,尤其是急性子父母,是自己没有学会慢节奏,手里有没处理完的工作,家里还有等着干的家务,一个头两个大的时候,眼里和心里都是情绪,自己先变成了热锅上了蚂蚁,所以,就会把这种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哪怕孩子在他的这个年龄段做事已经算正常速度,父母也会认为是拖拉。所以,第一种情形父母要先试着把自己的速度控制好,生活节奏放缓,心情不那么急躁的时候,或许再看孩子就不觉得“拖拉”了。
对于第二种情形,孩子的能力发展还不够的状态下,要帮助孩子去提升,
作业做的慢要找方法,早上起床懒床要在晚上提前上床,吃饭迟迟不来饭桌前说明有其他的事情正在分走他急于吃饭的心,再或许是孩子不饿。
当找到原因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去改善,孩子拖拉的状态也会得到有效缓解。
知道了拖拉的具体情形以后,我们还要有具体应对的方法。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人的肌肉和意识是有记忆的,当一个人习惯了拖拉,短期内很难去变得不拖拉。因为他的肌肉和意识里是“慢腾腾”的状态。
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就要给人的肌肉和意识找到一个新的记忆,比如用“着急和压力”这个意识去训练。
具体怎么做呢?
有个小游戏,
找一个气球绑在水龙头上,然后打开水龙头开关,让水缓缓流进气球,让气球随着水流不断膨大,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和孩子玩“快速口算游戏”或“古诗接龙”,谁接不上或者在自己接的过程中气球爆了,就算输。或者用一个五分钟的沙漏也行,谁在接的过程中正好沙漏漏完就算输,当我们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内心会不自觉产生紧张和压力,肌肉和意识里会不断催促自己加速度,不想让自己输。这样孩子不但喜欢玩游戏,同时能不动声色锻炼了孩子的时间观念,知道时间流逝是件很严肃的事情。这样同时能让孩子的肌肉和意识产生一种“紧迫”意识,也能慢慢改掉拖拉的习惯。
另外,针对孩子的“拖拉”,郑海明老师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给孩子提供选择”。大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向孩子提要求、下命令,而不是给孩子提供选择。
如果面对孩子拖拉的时候,对孩子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要求,然后加上一句“你来决定”,相信孩子得到的是父母的尊重,反而会生出承担责任的意识,能够为自己的选择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比如,孩子拖拉着不起床的时候,与其不断催促让孩子起床,不如这样说“你还有20分钟的时间,如果现在不起床,你选择迟到还是放弃早餐,你来决定”。比如孩子拖拉不做作业,与其与孩子生气对抗,不如这样说“9点我们准时上床睡觉,做不完作业要么明天早起30分钟补作业,要么放弃作业去面对老师,你来决定”。
当成人给出选择的时候,每种选择都应该是合理的,不能超过孩子的年龄。孩子一旦学会了去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一面,他就学会了趋利避害,也知道了选择的后果是要自己面对的,不但能够改掉孩子的拖拉,还能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这样会比单纯命令或要求要好使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