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6)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
差异性: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性。
教育机会均等和自由竞争是近现代教育的两条基本原理。前者强调的是儿童在接受教育的实现条件上的均等,包括学校门户对大众开放、入学机会的均等。
以义务教育为主要体现形式,适龄儿童可以不受阶层、性别、生活区域等影响而可以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自由竞争原理强调立足于学习者的差异,包括天资智力、努力、态度等方面的差异而获得不同的发展。
对教育目标来说,机会均等强调的是目标的共同性,自由竞争强调的则是差异。共同性与差异性目标的理念基础
教育均等理念的形成,既来自人们对儿童受教育权的争论,也与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有关。
儿童的受教育权指的是儿童接受公共教育的权利。公共教育权区别“私事性”的教育,以培养具有公共性的国民为其目标。
儿童受教育权是联系国家教育权、双亲教育权益——当然这种权益也伴随着国家对家庭教育权的部分剥夺、教师的教育权三者的纽带。在初期,国家、教师、家庭之间只是围绕儿童受教育权形成委托关系。
此时儿童的受教育权还不是以儿童的主体性为核心的,而是以教育的权益特别是从国家、家庭所获得的教育权益角度来考虑的,是“为了儿童的权利”。
伴随现代人权观的发展,儿童不再仅仅是委托关系中的对象, 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之权利也日益受到重视,包括生存权、生活权、学习权等日益丰富的方面。
“为了儿童的权利”变成“儿童的权利”,后者意味着要以儿童的视角考察行政、制度、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与方法等是否真的保障儿童教育权益和学习权益的获得。
“儿童的权利”视角的教育目标内在地包含着“自由竞争” 的原则。
儿童是有差异性的,彼此之间的学习自然会有区别。这是自由竞争的本义。但在现实中,现代教育对学习者之间自由竞争的鼓励往往伴随着制度与政策的设计。
竞争性的考试以及带来的教育升学、分流成为教育活动的伴随。自由竞争加上分化、分流的手段,使得教育成为重要社会分配工具。
英国社会学者杨(Young, M)曾倡导“优才制度”,即用个体的智能加上他/她的努力来计算个人的价值,用这种价值来确定社会分配的基本原理。这种思想在现实中进一步在计算意义上被“操作化”,在其表面看起来似乎没有太大问题,但现实中应试主义、学历主义等现象,都与这种“操作化”有一定关联。
杨的思想在实践中的遭遇有其原因:社会似乎并不是按照真正意义上“个体的”价值来进行分配。社会学家就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并非简单是生物现象,而是一种社会事实。
智力的成长是特定社会条件的结果。在儿童的成长中,特别是早期成长中所受的刺激越是多元化,他的智力发展越全面越深入。
接触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高级的游戏玩具,游学经历、休闲生活的多样化(比如是否有机会经常出游而见识到多样的人类生活环境)等,都非常有利于儿童的智力成长。
而这些条件,并不是每个儿童的家庭都能提供。
其次,“ 个人努力”在其属性上也是社会化的,其与“ 个体努力吞下三碗米饭”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
事实上,个体努力是否与其成就相对应,一方面可能反映个体的智能水平,也可能反映社会的某些层面。在大多数社会里,在向上流动的结构中,总是开着一个口子,让那些足够努力的人才脱颖而出,一旦这个口子不断缩小甚至关闭,社会就会出现大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学家经常担心社会阶层固化使个体的努力。
到这里,自由竞争这一内涵在受教育权均等原则下的现代教育原理,就具有了不同的意味,甚至走向了它本原意义的反面。
差异性昂扬背景下的教育目标审视
现代社会是以价值多元、生活方式多元为基本特征的。强调“共同性”似乎远没有强调“差异性”更受重视。这一点, 也同样反映在教育活动中。
在现实中,强调教育目标的差异性,往往更有市场。比如一种常见的说法是“尊重差异的教育,才是真正平等的教育”,强调分层、分类教育,强调学生特色发展、个性发展。
这种说法在逻辑上使得差异性成了平等的本质基础。在观感上,强调共同性的教育,似乎是低位的、落后的教育目标理念,而强调差异性的教育、学校,才代表着一种趋势与更高站位。
教育目标从强调共同性走向强调差异性,似乎是一种趋势,但这真的是教育发展的金科玉律吗? 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教育活动其“专门性”包含着辨材、识材并进而对之顺应、引导甚至雕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活动的差异性得以体现。
但应当着重引起注意的是,这里的“差异性”并不具备总体意义上的教育目标的意蕴,更多的是在具体的教— 学或者师生互动中,教师发挥其能动性,洞悉学生的个性特征, 对学生施以更具针对性的影响,以取得更好效果。
这个更好的结果,就是使得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特征等得到平等对待, 并在这些特征基础上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