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幻想精神能激发孩子创造的潜能
孩子的天性是喜欢玩乐、喜欢探索,并在不断的知识吸收、转化与巩固中得以成长。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满足了他们对生活、创造、快乐和探索的需求,使他们的生活回归了本原面貌,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最佳平台。
弗洛伊德也曾这样评价幼儿的游戏:
“每一位游戏中的幼儿,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正在尽情想象和创作的诗人。你看,他们难道不是在重新编排周围的世界,使它按照自己的意愿呈现出新的面貌吗?谁也不可否认,幼儿对新世界的态度是真挚诚恳的,他们将游戏当作一种真实的存在,并愿意在这上面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最真挚的情感。”
孩子在对外界的探索或摸索过程中,脑中会偶尔迸发出一些小的火花,这些火花正是他们创造之花盛开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经验和能力虽然有限,但他们对外界的探索需求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当幼儿探索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通过想象的方式,试图建构出自己的意愿。
游戏有利于孩子社会认知的发展。大多数游戏配有朗朗上口的童谣和优美动听的儿歌,这些童谣和儿歌中包含许多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这些认知类的内容可以开阔了孩子的眼界、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游戏的过程也是孩子认识生活、了解他人、亲近社会的过程。如玩《顶锅盖》游戏时就涉及辣椒、炒菜、炒韭菜、西红柿炒鸡蛋等等生活常识。
又如玩民俗游戏《抬花轿》时,孩子在娱乐的同时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运用在游戏的过程中再配合相关的民间音乐、民间美术,孩子乐在其中、美在其中、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
游戏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儿童生理的、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儿童就渴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团体中的一员,渴望在团体中与他人间建立深厚的感情。
游戏一般都需要多人共同合作才能进行,这样无形中就培养了孩子的合作交往能力。许多游戏都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才能使游戏进行下去。
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孩子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为了参加游戏,孩子必须相互协调合作、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学会理解和照顾他人、学会平等待人等。
同时在游戏中每个孩子自然的更换角色也会自然的产生“领袖”、自然的淘汰“领袖”。有利于孩子克服任性、独尊、娇惯等不良习性,学会协调与组织、团结与协作、牺牲与分享、援助与服从、理解与宽容等,形成有益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才能更好地融入集体、参与游戏。
游戏有利于孩子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游戏中编配的部分儿歌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 “摇摇摇?摇元宵?我的元宵是宝宝。 穿红衣、戴红帽,不说话、总爱笑。
吃饭不让妈妈喂,走路不让爸爸抱;看见小鸟点点头,看见客人问声好。”——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吃饭不让妈妈喂、走路不让爸爸抱,而且还教育孩子从小懂礼貌、争做文明人。
游戏有助于孩子良好个性和积极情感的发展。有的游戏带有竞争性,这使孩子在游戏中同时面临着成功与失败——如玩《布剪锤》《跳绳》等游戏时,获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加了自信心和成就感,面临失败会产生挫折感,但孩子好胜心强,可丰富有趣的游戏又深深吸引着孩子,使他们能承受失败和挫折给他们带来的不安、分析自己的不足、克服自身的弱点、继续参加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我控制、锻炼了抗挫能力、增强了明辨是非、正确评价的能力、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此外游戏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它符合了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又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享受到自由。
在自然、自发的游戏中,幼儿没有任何干预、没有心里压力,情绪是放松的,他们自娱自乐,敢于大声说笑、大方的表现、大胆的想象,他们随时随地、自由结合,不用任何道具就玩得很开心。
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就像事业、工作一样具有意义。这样就要求家长必须细心地观察、积极地想办法,为孩子游戏创造条件、科学地指导幼儿游戏、巧妙地利用游戏进行科学教育。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游戏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玩游戏,可以提升孩子体能,促进身体各部分发育,发展大运动和精细动作,提高智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懂得遵守规则等。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创造机会与孩子进行游戏。
孩子小的时候,躺在床上还不会翻身时,家长用手挡住 自己的脸,再打开手说“喵”,这样一个简单的藏猫猫游戏,也可以把孩子逗得大笑,反复玩很多次。
除了在家里游戏以外,还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这时他们可以互相交流、理解、沟通,还能学到如何解决纠纷,说服别人或者做出让步从而让游戏继续的技巧。这对于他将来融入集体是有很多好处的。
Hello亲爱的宝爸宝妈,蜜桃姐姐来咯!
对人生第一个十年而言,游戏(play)是生命,犹如爱情之于青年、事业之于中年、健康之于老年。假日父母的亲子互动之道,绝不能少了游戏。
“游戏”一词并不单指“有规则的游戏”(game),而是广义泛指具有下列特征的活动:
探索:
不熟悉的事物比较容易引发好奇、探索和操弄,游戏者透过讯息回馈,获得理解并创造意义;此一过程经常伴随不确定性、专注和满足感。天下父母有幸透过孩子的眼睛,在熟悉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意义。
转借、假装或想象:
树叶可以当扫把、枕头可以当汽车、石头可以当鸡蛋、毛巾可以当飞机。从棉被上跳下来,可以假装是自己从天空跌下来;从左边向右边跨一步,可以假装是爸爸从外面工作回来。在游戏情境当中,万物可以表征万物,心理的真实超越了客观世界的现实。父母根本不需要担心孩子的玩具不够,要担心的是自己的想象力不够。
内在动机:
玩游戏只因为游戏本身有趣、过程好玩、情绪愉悦,而不为任何外在目的。父母陪孩子玩游戏时,要放松自己、要放下身段、要有玩兴,不要老是想着:我要利用这个游戏让孩子背生词、利用那个游戏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劳。游戏是有很多功能,但不要让功能摧毁了趣味,父母要保持无心插柳、水到渠成的自然心态。
过程重于结果:
积木组好,可以立即拆解;沙堡堆成,只等海水来袭;螃蟹钓上,最好放归大海;蝉儿捉到,转眼立即放生。当过程是一种游戏的时候,结果变得不重要。父母陪孩子玩游戏时,要学会享受过程,而不是急于完成结果;犹如登山时要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不是急于攻顶。
自主选择:
游戏不能被强迫,一被强迫,就变工作。你不能对孩子说:“这套积木是我花了两千元买的,你一定要玩!”也不能说:“你赶快去踢足球,你不踢,我就把球没收了!”凡带有威胁、强迫、不尊重、没有选择自由的命令或指示,都很容易摧毁游戏的本质。
正向情感:
游戏通常伴随好奇、平和、兴奋、温暖、愉悦、忘我、满足或享受等正向情感。有些游戏虽然混合着正、负情感(例如坐云霄飞车就混合着兴奋、刺激和恐惧),但正向情感必须强过负面情感,否则,游戏就变成压力情境,使参与者想逃离。
自然而健康的游戏,有助于认知发展、社会发展、语言发展、技能演练、情绪表达、压力消除或心理治疗等功能。可惜随着年纪渐长,游戏加入越来越多的规则、竞争,甚至恶意,游戏就逐渐变质了。
父母的亲子互动秘诀,就是要全心全意陪孩子游戏;同时父母更要解放自己,回到童年,反璞归真。
游戏的作用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第一、游戏可以帮助孩子长身体。例如跑步,可以促进孩子的骨骼和肌肉等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孩子身体的协调性。
第二、游戏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例如下棋,可以让孩子积极地开动脑筋,发展他的智力,提升孩子的记忆力,让小孩变得越来越聪明。
第三、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抒发情绪。在游戏当中,孩子们可以哭,可以笑,把他们心中的情绪都发泄了出来,这样他们的心态就会变得很平衡,心理就变得更健康。
所以,游戏对孩子们真是太重要了!
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自从国家提倡晚婚晚育,只生一个孩子以后,家长们就一门心思放在了孩子身上 吃要吃最好的,穿要穿名牌,要有范儿。用的也必须要好,上档次。 这样还不够啊,没有本领呀!于是瞄准兴趣班。钢琴,舞蹈,要想有优雅的气质,必须学呀。写字,绘画,能提高审美,得学。奥数,培养思维能力,学!语言,多重要啊,还得学…… 学学学,于是孩子们整天穿梭于一个又一个兴趣班。玩游戏的时间被压缩的少之又少。
这样真的好吗?我觉得大家好像被带入了一个误区,而且还乐此不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孩子这个年龄尤其如是。游戏应该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这里的游戏是广义上的,而非电子游戏。
比如打闹游戏,摔跤,枕头大战,顺着楼梯扶手下滑等,当孩子和父母玩打闹游戏时,他大脑中的很多区域会被激活,运动协调,创造力,情感依附力就会被激发,所以说越聪明的物种,其幼崽玩打闹游戏越频繁是有一定道理的。
再比如像“老鹰捉小鸡”“老狼几点钟”足球等这样的团队游戏既锻炼了团队协作,也锻炼了敏锐的观察力,思维力,反应力,更有助于改变孤僻的习性。
游泳,溜冰等则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害羞胆小等心理。
现在很多男孩子缺乏朝气,不自信,少年老成,究根问底还是缺少有意识无意识的游戏,缺少其带来的冒险,探索,果断,坚毅精神,缺少勇气。
我觉得如果家长思想观念转变了,留给孩子们玩闹的时间多一点,多带孩子爬爬山,踢踢球,多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远比上几个兴趣班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