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宠溺孩子,肯定不好。
1、过度宠溺孩子,只会让孩子丧失自理能力。
由于宠溺孩子,就让孩子过度依赖大人,什么事都不会做,就像圈养的动物,衣来伸手,饭要张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自理能力,生活不能自理。
2、不利于小孩成长。
由于过分溺爱和保护,小孩在与他人交往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别人就不想与其交往,这样小孩就易形成孤僻的性格,没有朋友。而且过度溺爱,小孩在与别人交往时,往往形成两个极端,要么自负,要么自卑。
综上所述,溺爱孩子害处很多,所以家长千万要记住不能溺爱孩子。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孩子大都被父母宠爱,首先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是独生子女家庭,所以孩子就显得极为宝贵。除此之外,父母是在外打工,所以在对孩子进行补偿的时候可能就会通过一些经济补偿。就算孩子提出很过分的要求,父母也会妥协,这也算得上是一种宠爱。再加上爷爷奶奶对于孩子的喜欢,现在大部分的父母已经走上溺爱的行列,而孩子已经被溺爱的变得有些娇惯。当然在我们的认知当中,好像溺爱就是对孩子的爱。事实上,有些时候过分的宠爱对孩子来说,有可能是心理上的伤害。
之前有相关的心理学家研究表示,现在大部分的父母,看似对孩子十分宠爱。实际上在一些事情上面只是把孩子当做是一个可以听自己话的人。让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走,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去前进,这不是爱。对于孩子来说,听从父母的话,按照父母的方式做事情,这完全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对于孩子的成长以及心理健康都不适用。
过度的保护孩子可能人孩子自无法尝试新鲜的东西
在我们的想法当中,孩子的存在其实就是新鲜的血液,毕竟他们对于周围世界有着极大的兴趣,因为从生下来之后,也都是在不断的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所以面临新东西的时候比大人们更多的一份兴趣。可是对于大人们来说,觉得孩子想要接触的东西有危险就会避免孩子接触。比如说孩子想要过山车,父母可能觉得孩子会眩晕,就当即拒绝,所以孩子永远体会不到那种刺激的感觉。相信这样的家长,在孩子做一些比较冒险的事情的时候,也是不会同意的,就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过度的批判孩子
之前看到一个节目里面,父母对于孩子十分关心,也就是我们所能理解的宠爱。可是在孩子那里父母所有的关心爱护全是一种对自己的压抑,为什么呢?因为从父母的角度来说,他希望孩子学习好,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利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压迫孩子,刺激孩子,让孩子在打击中成长,可是学习成绩或许好了,但是对于孩子内心却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过度的干涉
不知道你小的时候有没有被自己的父母警告过说不要和某个人玩这样的话语?可能大部分的孩子都在父母的教育之下远离这样的人群。可是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和别人相处都是不同的状态,或许就是因为父母的干涉,父母的劝说,让孩子错失了一个好朋友,或者说是和别人交流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的保守,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或许在孩子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完全独立的解决,还要依靠父母的存在。
我们爱孩子是正确的,但是一味的干涉孩子的人生,批评孩子的行为,保护孩子的安全并不表达自己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在孩子自由思考的同时,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
关注@饭饭妈妈育儿,让你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轻松带娃!
爱孩子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式,则会把爱变成一种害,让孩子长期在溺爱“毒药”的侵蚀下,会产生各种不良的影响。
首先,溺爱孩子会给孩子营造一种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让孩子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等着别人的照顾,眼中只有自己。
其次,溺爱中的孩子会因为父母的宠爱而“发育迟缓”,因为父母包揽式的教育,让他们在语言,行动,社交等能力都不能得到正常的锻炼而退化。
另外,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叛逆、偏执,这些正是父母在平实生活中过度纵容的结果。孩子在父母宠溺当中会发现,用发泄脾气的方式去表示不满,会达到目的。然后孩子会用这种方式走向社会,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周围的人与事,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不愿去正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慢慢显露出性格弱点,发展成偏执型人格。
最后,溺爱中的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和自制力。许多父母总是毫无原则的迁就孩子,当孩子以哭闹,哄骗等方式来要挟父母,父母总是迁就孩子,使孩子无形中养成自私,无情,任性等性格。另外包揽式教育让孩子没有自理能力,上幼儿园不会自己吃饭;上了小学鞋带松了不会系。他们习惯在生活中向父母索取,提出的要求容易得到满足,这样的孩子必然容易养成不懂珍惜,讲究物质享受等不良习惯。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到了古代的一个故事:
在《后汉书*仇览传》上有一个“孤犊触乳,骄子骂母”的故事:
有一个人因为是独子,所以受到母亲的娇惯,但他由撒娇而顶嘴,由顶嘴而骂母亲,最后竟打母亲。
一天他见一只母牛的乳房鲜血淋淋,原来是被小牛犄角触伤了。有人说:“干脆把这头小牛杀了,它竟这样对待母亲!”也有人说:“牛是畜生,可是有的人连畜生都不如!”
这个人觉得大伙是在说他,后来才改过。
这个故事说明,对孩子娇惯不得,孩子的不孝往往是娇生惯养的结果。
但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全家好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惯溺纵,要什么给什么,并且大人包揽了本应该属于孩子的一切劳动。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以为他就是世界的中心,连地球都要围着他转,他认为别人生来就是为他服务的,他不知道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大人用辛辛苦苦地劳作换来的。在这样孩子眼中,也许一切都是大风刮来的。他们也不知道珍惜二字怎么写。
他每天都在享受,他会以为他的父母也是在享受,他根本看不到父母的付出,看不到父母的辛苦,又怎谈得上感恩二字。这样的孩子非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骄横跋扈。
但是,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脱离了社会而存在。他可以是全家的宝贝,他可以在家庭中尽情地享受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溺爱,但终究有一天他要长大,他要走上社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不会再有人再一味地忍让他,包容他,而从小养成的自私自利,又会让他吃尽苦头,最终还是会害了他。
常言说:慈母多败儿!一味地慈爱,一味地娇惯,从本质上来说不是爱孩子,而是害了孩子一辈子!
哈佛大学的一位人类学教授分析了过去几十年,中国家庭里发生的“权力转移”,也就是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直线下降,而儿童的权力地位迅速上升。从前人们只重视长辈的生日,现在,大家却更加愿意为孩子庆祝生日。从前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现在小孩被鼓励要有个性,勇于表达自我。
大多数中国父母身上都有一种补偿综合症,说的是他们给孩子提供自己小时候不曾有过的物质财富,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把孩子看做是给自己人生圆梦的唯一机会。花钱买学区房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报课外班,生怕输在起跑线上。家长还想方设法地提高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我欣赏意识,认为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孩子,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做的更好。但是很多情况下,父母对“孩子自我欣赏意识”的重视,往往会转化为过度纵容,
家长们很少约束孩子,会因为孩子的考试分数跟老师理论,一遍一遍地告诉孩子“你很特别”“你很棒”“你是老大”,有时候孩子即使表现比较差也会照样表扬。明明表现得很糟糕,却自我感觉良好,这就是自恋的征兆。父母们打着自尊心的旗号,其实每天却都在鼓励孩子们的自恋心理,让孩子认为自己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应该被所有人重视,被所有人赞美,被全世界格外关照,当艰苦工作和失败挫折降临时,或者当没有预期的那样立刻获得成功时,孩子们就会承受不了这种心理打击。
爱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溺爱问题就大了。 一切育儿的基础都是亲子联结。所谓亲子联结,就是需要父母把自己调到和孩子同一个频道,真正地去理解和倾听孩子。
爱和溺爱的区别就是,溺爱是没有原则和界限的。父母不仅过多地为孩子承担了原本属于孩子的责任,也剥夺了孩子学习成长锻炼的机会。 很多家长以为事事为孩子包办,是在爱孩子,但其实孩子并不会真正感到快乐。
因为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掌控感,也很容易在现实里感到挫败和无力,所以容易变得情绪化、爱发脾气,更严重的就有可能被将来的各种问题埋下隐患。
如果用一个杯子来比喻孩子的状态,那么溺爱并不会让孩子感到满杯,反而会让孩子陷入糟糕的状态。只有一个满杯的孩子才有能力去合作,去探索,并发展出关爱他人的道德水平。
家长要是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不应该溺爱。
看见这个问题,就挺想进来说一下的,因为感觉发生在身边的溺爱孩子的事情太多了,而我感觉这样对小孩对家长都是一件会后悔的事情,所以这真的是一个得重视的事情。
我表姐家就有一孩子,那是真不能忍啊!由于她家和我家都在街上,晚上就会领着我小外甥到我家玩,而我这个小外甥也是来之不易,我表姐已经有过两个闺女了,后来怀过孕也都是女孩没要,一直到在街上买了套房,然后再次怀孕,终于是个男孩了,也就是我现在的小外甥,不过,这个小外甥真的是被我表姐宠到家了,我表姐夫是一个石灰公司在我们那做的分厂的总经理,经常不在家,所以,我这个小外甥基本都一直是我表姐看,被宠的不像样子,小时候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的时候还看不出来,现在是张口就来脏话,只要给我表姐要什么东西,而我表姐没有给他买的话,一拳头就打在我表姐肚子上,然后骂脏话,但是每次我表姐都是做做样子,没有真打过他,我小外甥还是嘻嘻哈哈的。而且,在我家玩的时候,跟我或者我爸妈也是啥话都说,脏话顺口就来,不过,我忍不了小孩子这样子,抓住我就打,每次我表姐都赶紧让他说,舅舅不敢了。我也不好意思了,而他一从我手里跑掉,还是继续说,我再逮他的时候,已经被我表姐护在身后了。我这个小外甥说脏话,打人,不好的习惯基本都有,而我表姐平常却就像是一个玩笑一样,看着我这个小外甥这样,还笑呢,更别说去管了。还有一次就是给我表姐要钱,而我表姐一开始没给,后来才给的,还给了二十,可我小外甥不愿意了,嫌晚了,生气了,直接就将二十块钱给撕了,粘都粘不起来。我表姐也就是作了个样子,撵了一圈,后来也是不了了之。并没有什么教育。
而看到我表姐家我的这个小外甥,真的是感觉溺爱太严重了,这要是在我手上,不定得挨打多少回了,其他的还好,首先那么小就学骂人,这个是必须得治的。坏习惯不能惯着他。
溺爱只会教出一些社会渣子,可以爱孩子,但是绝不能惯着孩子的坏习惯。把孩子引导向一个好的方向是一个有责任的父母应该做的,而不是就这样一味的宠爱,溺爱。而由于溺爱而导致孩子走上邪路的例子也不算少了,这又是否能够引起我们一些家长的反思呢?社会需要的是一个正能量的人才,而当自己老了以后,需要的也是一个有能力自立的孩子。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溺爱,该管的不管,该约束的未约束,对于孩子的哭闹无抵抗力束手无策,溺在自认为的爱的世界里,称为溺爱。
可能每一个家庭对孩子倾注了太多的关注,就是单纯的希望他快乐。可是我们应该有一点点智慧。
在一家人当中,一定至少有一个人是学习过好的育儿知识和理念的,知道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如何和孩子沟通,怎么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在一家人中形成统一的认识,谁的理念是比较正确的,就认同他去管理孩子或者指导家人与孩子正确的相处。
孩子不是试验品,怎样待他都可以,哪怕与家人会因为育儿理念不同而产生矛盾,也不能溺爱孩子。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摒弃溺爱小孩。爱孩子是每对正常父母的天性,但爱并不等于溺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溺爱孩子会使孩子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栽下以"自我"为中心的种子,长大以后很难与别人相处。例如前段时间深圳游乐场发生的家长为了孩子抢玩具而大打出手,最终导致多人受伤,这种溺爱在孩子的心里留下很大的阴影。会使孩子潜意识认为:无论我怎么做做什么都有父母为我顶着,使孩子没有是非观念。
现实生活中有好多不懂感恩的人,很多都是小时候父母溺爱的后果,父母处处都顺着孩子的意愿,会给孩子造成"天下唯我独尊"的观念。当孩子逐渐长大,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反过来,孩子就把对社会的不满向身边人包括父母发泄,惨剧必然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溺爱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无论到哪个场合做什么事都会产生不满情绪,难以做好工作。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是平等的,没有人会认为你在家里受人溺爱,别人就要顺着你的意思做的,所以,溺爱的孩子会逐渐被人们孤立,逐渐被社会淘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请家长们以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要加以正确引导,让孩子能够健康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