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不是洪水猛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问答分类: 游戏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不是洪水猛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0
亲宝宝 管理员提问 4 年之前

我和我老婆就这个问题已经成为阶级敌人,我说适当有益,她把游戏类比为毒品,坚决抵制。并说出了很多虎妈、虎爸的例子,扬言成功人士就没有玩游戏的。

9 回复
0
云淡风清2944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谢友邀,游戏能锻炼人的手脑协同能力,提高智力,但同时又容易上瘾荒废主业,费时费力费钱,其实什么东西一旦上瘾都不好,关键是把握住一个度,合理安排,这需要一个人的意志力,处理的好一切都好。

0
闲坐疏心事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玩儿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 天性!既然是 天性,就不应该 人为地去 扼杀!孩子们 通过玩儿游戏?,可以 激发想象,拓展思维,而且,通过玩儿游戏?,可以锻炼 手 脑 的 协调配合能力…. 至于 利弊 ?️失,我认为:只要合理安排好 玩儿游戏?的时间⌚️,不耽误正常的学习,都是?️以的!任何一件事,利和弊,都不是 绝对 对立的!把握好尺度,掌握好平衡,才是 最重要!就像切菜的 刀?,锋利,?️以 让我们 切起菜?来,省时省力,事半功倍;但是,如果 使用不当,亦?️ 伤人害己!

0
缥缈间1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对于这个问题,对孩子来说戏是不是洪水猛兽,是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呢!?

至今,人们仍然难做出科学论证。就目前来说,我只能根据个人,谈谈我自己家庭情况和孩子们,关于玩游戏的事。只能说利弊参半吧!虽然说,仍然是没有明断,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加以引导,加强管理的!

我有一个独苗,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受到我丈夫的宠爱。尤其是我公公婆婆,孩子的爷奶奶

更是隔代亲,他们疼爱有加。好吃好喝小心的伺候着,生怕有点闪失。

孩子即顽劣又顽皮,总是做些大人难以想象的动作,比如:装假哭,装小大人。常说些假话骗人等。这些个如果不注意甄别对待,等孩子长大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那时,孩子留在家里跟着爷奶奶生活,我和丈夫一起在距离千里之外的省城做生意。我们一年只能回家一次。父子关系与母子关系有点淡漠,只想孩子吃好穿暖,对孩子的也就疏于管理了。

而孩子的爷奶奶,又不懂得怎样管教,孩子零发钱后来都用于了在网吧打游戏了。

孩子到八九岁时,他已经把游戏学得很精通了!

以至于后来,孩子在网吧吃住,全天逃课在网吧。

孩子正是成长教育阶段,一张白纸,你怎么写,怎么描绘都可以的。对于教师应该发现有逃课的苗头,结合他爷奶奶齐抓共管,甚至于告诉给他的爹妈都是可以的。

而恰恰相反,爷奶奶不知,等后来知道又不告诉他的爹妈!而他的爹娘又远在千里之外。

后来孩子也慢慢长大,早已经形成打游戏习惯′养成爱好了!

学习,显然跟不上,又缺少父母亲之爱,爷奶奶又不善于教育,所以,就厌倦了学习。

游戏,只有游戏才是他最终最美最快乐的选择!

有人把打游戏比作洪水猛兽,百害无一例。

我丈夫就是这么一个人。看问题总是偏面的,而不用正确的眼光看。这是不对的!

我们该如何看待呢?

未成年网上游戏,应该有成年人监督之下有安排有规律有节制的上网。在提升他的自制力和自控能力上下功夫,安排上网次数和时间。

应该规定在30分钟内,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形之下。

每天中午或者晚上,可以上网。

选择一些对自己学习利的网站,对于励志,有正能量的,下载或登录。

选取一些能开发人类智力性强,有助于开发大脑的网上游戏!

引导,他们不能玩游戏,而是玩游戏。要让他们多想,以提高他们的思想和形象思维能力。

正确玩游戏,把有利变大于有弊,而不是把弊大于利!

0
李少军lishaojun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游戏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们来说,危害不亚于洪水猛兽,胜于‘’鸦片‘’,一旦上瘾,很难戒掉;处于学生时期的孩子,应该把主要精力、兴趣放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上,适当玩一玩,未尝不可,但万万不可沉迷其中。

0
娴聊成长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这两天,我们开了多次网络公益课,和家长探讨孩子玩手机的事。其中有一次课是,《网络是把双刃剑》。

课程之后,我们收到家长这样的留言:“听完课程发现,其实自己的孩子并没有李老师讲的小孩那么沉迷手机,但我却出现了严重的焦虑,过于担心未来他会成瘾,特别的抵触,甚至于打心眼里头就希望孩子不要碰手机。直播课后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玩手机,一味的防、堵, 防患于未然却不知用李老师说的将它作为工具,引导孩子认知外面的世界,了解无限的知识。曾经励志要让她能展翅高飞,如今却不断的蹂躏她想飞往世界的羽翼。”

从这位善于学习和反思的妈妈的话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旦认知上改变,手机网络游戏便不是洪水猛兽。其实这就是我们改变的第一步——认知的改变,也是心智模式的改变,先从认知上接受这件事,既然电子产品进入生活已不可避免,而我们担心的是孩子沉溺于电子产品,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使用它们,让它们为我们服务。

未来是人工智能时代,孩子们需要的就是人机对话能力,孩子如能更多的了解,更好地运用,是一件好事。 同时孩子们是互联网的原生代,需要学会使用互联网,而不是把互联网隔离在生活之外,通过合理使用互联网,为孩子打开一扇门:学会搜索信息,学会整理资料、学会辨别真伪,学会创造性地学习。这些本领,不是长大了就知道了,而是在孩子们的成长中逐渐积累的,从小培养意识,锻炼思维,才能积累能力。

如果我们一开始的反应是控制和禁止,对孩子发布各种“不可以”的指令,很可能结果适得其反。我们都熟悉大禹治水这个故事,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父亲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解决了困扰部落多年的水患。

对待孩子使用手机,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一味的阻止,明争会变成暗战,让我们更加防不胜防。而当孩子住校、特别是大学后,脱离掌控的他们会过分的追求自由,陷入过度补偿的状态。那些通宵打游戏,因为网游花费生活费,甚至欠下巨额网贷的悲剧事件往往都根源于此。

如果我们试着转换思路,改变认知,以接纳的态度,用“平衡而非禁止”的方法,管理孩子的使用时间和范围,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不限制不代表放任不管。 有个孩子学习任务并不重,妈妈只要求按照老师的要求把作业完成,每天阅读至少30分,作业做完可以玩游戏,但孩子每次拿起手机就控制不住,暑假妈妈为了给到孩子“丰足感”,尽量放手满足孩子的需求。结果整个暑假把手机给孩子自己掌握,孩子一天除了吃饭会玩十几个小时,作业也没做完。

我们看到妈妈尽量放手满足孩子的需求后,孩子反而沉迷游戏更厉害了。这个妈妈的问题在哪儿呢? 这个妈妈的问题——放任而没有规则。

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有必要,但是自由一定是在规则的基础上的,整个暑假都在玩,没有看到家长和孩子制订了什么遵守的规则,其实是在放任孩子,当然孩子会越来越沉迷,这其实是另一类家长的问题。

我们接受孩子玩游戏,我们也给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孩子还小,自制力差,游戏有那么吸引人,所以孩子总是得寸进尺,他已经知道自己玩的时间超过了,但是他就是想多玩一会儿,就是和你耍赖皮。

所以,对于孩子玩手机,要有规则出来,这个规则是和孩子协商制定的,当孩子完成了约定,父母都要及时给予鼓励。

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的责任,就没有丝毫的约束力。但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他听取孩子的意见,任何时候我们的教育都要建立在爱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否则很难取得成效。

0
程云71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这个要区别理性的看。有些孩子沉溺游戏,玩物丧志,确实让人心痛。那么,在孩子玩手机的初衷,却成了害孩子的根由,家长深深自责,痛苦如掉冰窟!但有些孩子,确能把游戏当增长知识的工具,家长其乐无穷!同样是玩游戏,却是两个极端的结果,家长们就应反思,这是为什么?我认为,必须给孩子灌输,游戏的目的是什么,而且有强有力的约束。天下没有没有约束的自由,家长陪着孩子玩(监督)游戏,不然,孩子毕竟是孩子,若有故,必是家长的错!个人建议!

0
雄剑738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谢谢邀请不感兴趣

0
淅爸育儿记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先否定一点:成功人士就没有玩游戏的。不知道怎么界定这个成功,现在游戏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某些游戏甚至是亚运会的项目,而诸如PDD(刘谋)、大司马等游戏主播,不仅仅在游戏界功成名就,也为大家传递了不少正能量,感兴趣可以查查他们的事情,在此按下不表,更不希望题主以此为范本去和妻子“讨教”,跪键盘不是闹着玩的。

回到主题中来,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是洪水猛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相信题主所指的是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手机游戏,而不是诸如跳绳、弹珠、炸牛粪这些我们儿时的游戏)

这些电子游戏,并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往往如此看待游戏的家长,其实自身连这些游戏是怎么样的都没体验过,只是听多了、看多了,也就随波逐流的认为游戏坏处多多。

实际上,如果对孩子有合理的引导,这些游戏对孩子的好处还是很多的:

1. 增进亲子共同话题

不知大家是否和孩子一起探讨过游戏的内容,当你和他们交谈这些游戏内容的时候,他们会非常兴奋,而且你会发现他们的学习能力远超我们的想象。

而孩子的成长是非常快的,随着孩子的成长亲子间的共同话题就越来越少,亲子间有一项共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电子游戏还是体育竞技类目。

2. 培养孩子的挫商

电子游戏有一个特点:可以无限重来。如果你细心点去观察那些刚刚接触游戏的孩子,他们大体会分成两拨:

一种是遇到困难了,过不去关卡、打不过敌人,瞬间就自觉无趣地放弃了;

另一种是越挫越勇,无论失败多少次,他们总是锲而不舍的想要攻克这些难关,想要击败那些虚拟的敌人;

这就是挫商的区别,一个人只有一种做事习惯,习惯于放弃的孩子,不仅仅会体现在游戏中放弃;而习惯了坚持的孩子,生活中也是懂坚持的存在。

可能他们的坚持体现在负面的一些状况中,例如要某个玩具就一定要买到手,但那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有问题。

真正要对抗的,不是游戏,而是其负面影响

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有莫大的好处的,当然这建立在家长能对孩子有正确的引导之下,实际上我们要对抗的,是游戏的负面影响。

1. 长期游戏影响身体健康

长期坐着低头玩游戏,对孩子视力不好,对孩子的脊柱发育不好,对孩子的手指骨发育不好…

这就要求我们要让孩子明白“适度游戏”的概念,并让孩子能做到这一点,同时也要求家长能引导好孩子做运动舒缓身体。

2. 负面信息流

很多游戏具有社交属性,而在网络上鱼龙混杂的情况下,孩子能接受的信息流范围是非常广的。

我们更多的是要屏蔽掉孩子能从中获取的信息流。

诸如一些游戏里面,玩不了多久就会接入各种广告,包括付费的、情色的、赌博的;而在游戏中与他人的交流,同样可能会有一些脏话、喷子的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在给孩子筛选游戏时,要下一番功夫,首先家长得试玩一番获取游戏里面可能带来的信息,才能做好屏蔽动作。

规则+引导,永远是对抗负面影响的最佳选择

个人认为,这些视游戏如洪水猛兽的家长,其实目光是比较“狭隘”的。别觉得我在骂人,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帮孩子屏蔽的游戏,生活中孩子就遇不到这些情况吗:

他们同样可以沉迷于漫画而半天不动弹,影响视力发育;他们同样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给予他们各式各样的信息,而我们不可能永远为他们提供一个强制性的屏障。

而再细细品味一番,其实我们需要孩子有自控力、分辨力,而不是控制孩子,帮孩子辨别,对此个人最认同的方式是规则+引导,这一个方式在我们家两个孩子身上十分凑效:

1. 一份规则,一份包容,一次机会

任何事情,当我们过分沉迷的时候都是弊大于利的,而这些让人沉迷的事情都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所以实际上,我们要去克服的是某些快乐的诱惑,即“我想要”的诱惑;规则,则是“我应该”。

而孩子的自控力是很差的,孩子也是很狡猾的,他们会有意无意地触犯这些定下的规则,目的就是测试家长的底线,看家长是否能够坚定地执行,这就要求我们给与孩子包容和机会。

以我们家为例,游戏可以玩,一天3次(疫情期间,开学是一天1次),同时我们约定了,违规的话就三天不能玩,3次违规以后都不能玩;

对于一个4、5岁的孩子而言,他很容易就把规则抛诸脑后,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定的执行,我家孩子触了两次雷,一次无意(忘记了规则)、一次故意(试探底线),两次我们都没有批评,只是强调了规则,并且禁玩3天。

这两次禁玩中,第一次禁玩他还会闹别扭(试探底线),我们没有理会他,包容他的情绪(他只是觉得无聊)并陪他玩其他的游戏(学习英语),而第二次禁玩则是很乖巧了,他只是到了晚上就自己倒数:还有X天,这次不能再犯规了。

2. 一份引导、一份思考、一份实践

对于游戏,是需要进行引导的,如上所述,他们需要分辨信息,需要学会自己过滤信息。

在游戏选择层面上,我们会先自己粗略玩一遍,那些恶意引导付费、引导下载的一律删除,这是硬筛选,同时我们也会展示给他看,为什么这个游戏不能玩,它有什么“坑”;

再者是软筛选,这方面需要陪伴来进行,例如某吃鸡游戏,开语音的话同样会有各种信息出现,我们并不避忌让孩子听到那些信息,反而是陪着他,听到什么就给他引导一番,很快他就自己能辨别–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而言,他需要知道的是,只要队友不是在谈论游戏,或者说谈论游戏时出现粗口,那么就需要自己屏蔽这些信息,有疑问的就来找爸爸妈妈求解释。

最后一层引导,是一份思考,家长的思考,以及一份实践,亲子的实践。

所谓家长的思考,是指就着游戏内容,可以给孩子延伸什么知识:

例如,吃鸡游戏涉及枪支,枪支的正面社会形象是军警;

例如,某王者游戏涉及历史人物,如何引导孩子学习人物背后的历史知识;

所谓亲子的实践,是指在思考过后如何与孩子互动起来,实践起来:

例如,是否有与孩子玩一下军警游戏(我们给孩子看天安门升旗的视频,然后他背着自己的98K,学起了唱国歌、升旗敬礼),又例如是否与孩子玩角色扮演,演一场迷你历史剧(讲真,三顾茅庐这个情节挺好玩的)。

0
劲犬 管理员 回复于2021-08-17之前

孩子是一家的未来,如果人生有诗、有远方,孩子就是诗和远方的寄托。一个人从孩提到成人、所经的阶段应有对应的生活,养育了孩子、就应提供其成长的环境;小孩天性好动、好玩,在未入学之前,他对世界的认识和学习除了大人所做所为外,有许多途径是通过玩具、游戏来获取的;在无大人陪伴时,玩具、游戏也是孩童的惜慰,再者玩具、游戏也是提高智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有效方式,尤其是现在许多玩具、游戏都具有知识启萌的功效,所以让学前儿童适当的接触一些相适应的玩具、游戏,对小孩的成长是有益的。当然大人要对学前儿童成长的每个阶段的玩具、游戏应有所关注和了解,要有识有度地将孩子的性趣、爱好向求知学习上引导,让孩子自然而然的适应读书学习。当然到了孩子读书上学阶段、大人对孩子的游戏、特别是电子游戏,是应有所了解与控制,毕竟读书对孩子来说、是首要任务,除了假期、游戏少玩为益。